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長陵:明朝營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皇帝陵墓

明長陵:明朝營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皇帝陵墓

作者:浙江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蕭宸軒

明十三陵位於天壽山附近,主要是指明成祖朱棣及其後代共計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營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的也較為完好。

朱棣

永樂七年,明成祖親自前往,在諸多風水大師的陪同下最終選擇了現在長陵的所在地,並且將原先黃土山後山脈重新命名為天壽山。就長陵四周的山脈分布來說,形成了東西南北各有一山的形式,稱之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勢呈祥」的風水格局。

長陵

「華表雙標白玉欄,紅門下馬駐銀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這是明代詩人張循占對於當時長陵景象的描寫,從中可以反映出昔日長陵的威嚴。

長陵首先體現出的是規模大、等級高。從現在存留的一些建築以及華表、石像等等我們可以發現,長陵的整體規格在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長陵上有一座祾恩殿,是目前長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宮殿。他是仿照明代皇宮來建造的,是國內非常罕見的大型宮殿之一。祾恩殿用材考究,其中所用的木材主要是優質的楠木。從祾恩殿的整體建造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整體給帝王陵墓建造上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無比的。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都是被視作是神聖的禁地,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因此不單單是老百姓不能隨便的出入,就算是朝廷大臣到了此地也是要下馬,恭恭敬敬的步行進入陵區,不得有絲毫的不敬之意。長陵的「下馬碑」就有5.32米之高,正反兩面皆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這幾個大字。

長陵一角

總的來看,明長陵的規模、華麗程度都是明朝之最,此處不再一一細數其中的建築。但是從中其實也是反映出了當時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的智慧結晶。在古代皇帝作為權力的象徵,就可以擁有如此碩大的陵墓,但是平民百姓確是草草收場,更甚至於是要為了皇帝的身後陵墓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在古代社會來說,君臣等等的儒家倫理道德束縛了勞動人民。就現在來看,雖然留存至今的帝王陵墓規模浩大值得我們後人敬佩,但是建造此浩大工程背後的古代勞動人民則是更需要我們深思和懷念的。

參考文獻:

王麗梅,《十三陵陵寢碑刻及其特點》,會議論文集

胡漢生,《明十三陵歷史文化》,北京古都歷史文化講座第2輯

胡漢生,《明長陵的卜吉與風水格局分析》,北京古都歷史文化講座第2輯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中醫學溫病四大家分別做了什麼貢獻?
汪精衛發表《舉一個例》,能否力挽頹勢?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