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生命三角」救生法靠譜嗎?

「生命三角」救生法靠譜嗎?

近十年來我國發生了多次強震,比如汶川地震、蘆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科學界還沒能攻克地震預測難題之前,面對大地震人們能夠做到的,是在地震中盡量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震後及時、有效地救災。

呆在原地,趴下!

然而庫普的實驗很快招來另外一些專家的批評。美國的一位地震專家就指出,庫普的實驗有個嚴重的錯誤,即他用炸藥從內部炸塌房屋,但地震中的房屋倒塌情況與此完全不同。當房屋受到地震波的襲擊時,會上下左右搖晃。當出現坍塌時,也有幾種情況,比如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塌落,等等。觀察地震後的廢墟,的確可以發現某些位置出現了「生命三角」,但是地震發生的時候,人們往往無法知道牆體是如何倒塌的,因此「生命三角」可遇而不可求。

而且有實驗表明,在地震中躺著不動的人受到的傷害比移動位置的人要少,因為地震時地面晃動,危險物品亂飛,移動的人更容易受傷,所以與其尋找「生命三角」,還不如原地不動。更麻煩的是,在日本的一次地震模擬實驗中,冰箱等大件物品在房間中翻滾、滑動,如果人們躲在冰箱旁邊,希望藉助冰箱形成的「生命三角」保命,反而會更加危險。

許多專家在反對庫普的同時,堅持傳統的地震避險原則,即「伏地、遮擋、手抓牢」,這個原則的意思是,在地震發生時,要鑽入桌子下面,或用靠墊捂住最重要的頭部,手抓牢桌子腿,避免桌子大幅度移動。桌子可以擋住四處飛濺的玻璃碎屑,甚至可以擋住在屋內滑動的大件物品,保護人的生命安全。

但庫普則針鋒相對地回應,傳統的避險原則是建立在房屋不坍塌或不嚴重坍塌的情況下的,只能應付屋內出現的小傷害,在房屋倒塌的情況下,還是「生命三角」更能保命。

我國的情況很複雜

那麼具體到我國的地震情況,該如何應對地震危害呢?

我國大地震多發生在四川、雲南等地的山區,當地的房屋建築抗震能力有限,一旦發生大地震,倒塌的房屋很多。因此大家採用「生命三角」救生法,相對來說,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我國位於非地震帶或地震帶邊緣的地區,發生的地震大多是中小震級的地震,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房屋坍塌,所以在這些地區的人們,採取傳統的「伏地、遮擋、手抓牢」方法,能夠減少自己受傷的概率。

另外,讀者朋友們也要分析自己起居的房屋的抗震能力。如果房屋抗震級別高,一般來說不會出現房頂整體坍塌的情況,那麼採取傳統避險原則即可。如果房屋不夠結實,還是尋找「生命三角」位置躲藏是上策,因為萬一是大地震來襲,降低喪命的概率才是正確的思維。

一些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房屋的抗震級別高,地震中不易坍塌,所以他們更強調傳統的避險原則。而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房屋建築質量也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必須分析自身的情況,制定符合自己實情的自救避險方法,不能人云亦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現代音樂所記錄的天氣變化
水橋的百年之謎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