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本文由國館原創,點擊上方關注)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前段時間,一則大案爆發出來,幾名少年因為沒錢去網吧,綁架殺害了一名有錢的同學,後來被抓,在法院被判處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

在聽到法院判決時,4少年竟然相視一笑,慶幸自己逃過了死刑。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前幾天,《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新聞引來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一名初中男生脫光了一名女同學的衣服,暴力地用刀將她的身體多處劃傷,所幸,兇徒當晚就被警方迅速抓獲。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兇徒很快被釋放,派出所表示,他不需要負刑事責任。撤案原因,是對方未滿14周歲。

這樣的事,發生過很多次。

3月30日,湖北孝感的初二女生小靜,放學後回到家樓下。被躲藏在樓道里的同學黃某,持刀搶錢。

在尖刀的脅迫下,小靜被迫脫光衣服搜身,反抗過程中脖子、手臂和腿上都被男同學劃傷。整個施暴過程長達1個多小時。

母親趙女士哭訴,事件之後,活潑的女兒變得沉默寡言,短短10多天消瘦了10斤。如花似玉的女兒被人如此欺辱、全身刀傷,父母既心痛又憤怒。沒有哪個做父母的,不想兇手得到法律的嚴懲。

然而,行兇的黃某出生於2004年9月,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根據《刑法》第十五條之規定,警方對案件予以不起訴。

一邊是被害者備受屈辱、無法伸張;另一邊是小暴徒無罪脫身、逍遙法外。這巨大的反差,不僅父母難以接受,也讓眾多網友忿忿不平。

這早已不是個例。未成年人犯罪因不足年齡釋放的案件了。還稚氣未脫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心狠手辣的暴徒?未滿14周歲作惡就可無罪釋放,對孩子又意味著什麼?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01

無知衝動,燒傷老師

2016年6月,金川縣一名13歲的少年小金,僅僅為了搶路人的手機,竟將一瓶汽油潑向素不相識的一名女教師,並掏出打火機點燃,熊熊火焰瞬間把老師全身吞噬。

經醫院搶救,年輕的女教師終於撿回一條命,但屬於「特重度燒傷」。她的手被燒得像黑炭一般,大部分的手指也壞死,要截指。

而未滿14歲的小金,依照法律,犯案次日就被放回家。忙於工作的父親沒時間在家看著孩子,只能用鐵鏈將兒子鎖在家裡,怕他再出去闖禍。

事後,《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小金,「你當時這麼做,有沒有想到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小金說:「沒有,自己犯渾,想不起當時怎麼回事了。我很後悔,也特別害怕,怕讀不到書了。」

年幼的孩子容易衝動,做事不經過思考,也很無知,意識不到行為後果。他根本不知道的一件事是,犯了錯誤,即使被放回家,也必會在其他地方付出代價。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02

缺乏敬畏,殘害生命

2016年7月,廣西岑溪一名13歲男孩沈某,離家出走,靠偷東西過日子。見到村中有三姐弟在玩耍,便哄騙他們到偏僻之處,想威逼小孩講出家裡藏錢的位置。

沈某未得逞,害怕事情敗露,便萌生殺人念頭,殘忍地用石頭和刀將這三姐弟擊打致死,並把屍體拋進廢棄水井。

孩子分別只有4歲、7歲和8歲。他們的父親黃先生難以接受,已經60歲的他,一天之內竟痛失3名親生骨肉。經過警方追捕,逃跑的沈某落網,但由於未滿14歲,不具刑事責任能力,被收容教養。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藏著一個惡魔,小時候用開水燙螞蟻、踢打小貓、玩死昆蟲。沒有得到約束和教化,會讓孩子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更容易釋放惡的天性。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03

有免死金牌,鑽法律空子

2015年10月,湖南邵東縣,發生3名中小學生劫殺女教師的惡性案件。3個小孩在學校小賣部偷零食時,被老師發現。

由於害怕老師報警,13歲的小星向2個同伴建議「殺死她,順便把她的錢搶走」。看到小夥伴猶豫不決的樣子,小星還慫恿他們:「我們還小,殺人不犯法。」

北京石景山曾發生過一起震驚全國的綁架殺人案。4名少年因沒錢去網吧,其中一人提議說:「我們可以做個大案,反正我們都不到18歲,法律不能判死刑。」

於是他們綁架16歲同學,勒索150萬,還將其殘忍殺害。破案後4少年相繼抓獲,最終2個17歲少年被判無期,16歲少年被判15年,15歲少年被判3年。

聽到判決後,4個少年竟相視而笑,果然,沒一個判死刑。

因為有「未成年」的身份,所以就明目張胆作為免死金牌,甚至認為「犯罪要趁早」,鑽的就是法律的空子。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04

縱容之下,是一次又一次犯罪

兒童即使犯法,也以收容教育為主,多數從輕處罰甚至免責。沒有約束的保護,等同於縱容和包庇,甚至這種保護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讓不足齡的未成年人作惡更加有恃無恐。

廣西人韋某,曾於2010年掐死一名男孩,因作案時只有13歲,依法不負刑事責任。

時隔僅一年,韋某持刀重傷一名小女孩,雖被判6年但得到減刑。2016年,早已釋放的韋某,毫無悔意,又殘忍殺害了廣州一名11歲的女童。

短短6年,同一個少年連續犯下3樁重案。從初犯到慣犯,最終成了殺人犯。13歲時,法律沒有及時懲治罪惡;19歲時,罪惡又會將魔爪伸向又一條無辜的小生命。

據北京的檢察機關統計,在學校,違法犯罪的孩子勸退率在60%。由於勸退後大部分孩子無法上學,家長也無暇看管,這樣下去,他們的重複犯罪率就會越高。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認為,一個孩子,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併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別覺得現在還是個小壞蛋,將來就有很可能是個大魔鬼。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05

誰來保護受傷害的孩子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提到,「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我國《刑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要不滿14歲,殺人放火都不被判刑。

「法律保護未成年行兇者,誰來保護我未成年受傷害的女兒?」

文章開頭一案中,小靜的母親發出了所有受害者家屬的心聲。

有人怒斥,《未成人保護法》是「未成年人渣保護法」。同樣是未成年人,當受害者的利益和加害者衝突時,保障加害者的權益,無疑讓受害者寒了心。

為此,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李春生提出建議,修改刑事責任年齡,「從14周歲降低至12周歲」。

也有律師提出其他意見。律師平驤認為,英美法系中,「惡意補足年齡」的經驗值得借鑒。

意思是,如果能夠證明,兒童已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並且罪行十分惡劣的情況下,可以判定未滿一定年齡的兒童,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是未成年人,兩邊都是人權,更應該保護的,是那些無辜受害的孩子。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06

只是個孩子,才更要管教

《親愛的弗洛伊德》說:沒有是非觀的孩子,是這個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們有好奇心、行動力、破壞力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

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多半是因為父母認為他「只是個孩子」,於是放養寵溺、缺乏管束。如果家長不懂得好好教育孩子,教他辨別是非、遵守規則,社會定會替你狠狠地教訓他。

(1)給孩子敬畏教育

對孩子教育的第一點,就是敬畏。敬,是教孩子要做什麼,發自內心地尊重;畏,是教孩子不能做什麼,警示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有孩子有了敬畏的意識,才會遏制天生的野性,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

(2)越小管,越好管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曾說:「犯罪心理問題,很多都是源於人的早期。」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以後長大了再慢慢教育。其實不是的,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你沒管他,從14歲才開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3)說不行就是不行

教育專家窈窕媽媽認為,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是給孩子一個最早的訓練。孩子哭鬧時,把門一關,往孩子跟前一坐,看著他吵,表明姿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鬧吧。

然後在孩子哭得精疲力竭時,給點愛,用熱水給他擦把臉,再跟上一句:還哭嗎?要哭接著哭。這樣,你沒有打他,沒有罵他,但你以這種方式告訴他,如果你鬧起來沒有道理,我不會心疼,也不讓步。

這一次孩子就會知道,鬧是沒有用的。

(4)說清規則

如果真的要懲罰孩子,要讓孩子明白,我為什麼懲罰你。說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能做的事情,就會受到懲罰。

這樣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心裡就會有一道防線:這個事情不能做。

(5)底線不能跨越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用自己的權威,幫孩子樹立一套健康、完整的行為道德體系,與社會保持一致。讓孩子明白,有些底線你堅決不能跨越,某些錯誤一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孩子是一張白紙,小時候有什麼樣的教育,長大就會有怎樣的成長軌跡。祝願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天使的樣子。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本期編輯 | 蘆薈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國館: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

4名少年殘忍殺死同學,在法庭相視而笑:孩子最缺的,是敬畏教育

微信搜索關註:國館文化(ID:guoguanwenhua) 微博:@國館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館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葯神》背後的真實邏輯:疾病面前,每個人都要做到這4點
6歲孩子說出中國女人的心裡話:爸,我覺得你配不上我媽

TAG:國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