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功行福報」修行論:若非累世積德,動有諸魔纏身(中)

「功行福報」修行論:若非累世積德,動有諸魔纏身(中)

關於修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最好能有好的師父,可以答疑解惑,並借其經驗和修為為你的修行指路。

的確,古往今來大部分有所成就的祖師莫不遇到過真師點化,或者跟隨真師學習,所以現在很多修行人都喜歡雲遊,希望能夠如邱祖所云:「際遇真師,親聞至道,精修妙行」。

清和真人在語錄中強調的是自身的功行與能否遇到真師以及修行的速度的關係——真師不是找出來的,是自己修出來的。

邱祖所云云游的好處是:「際遇真師,親聞至道,精修妙行」(資料圖)

1

關於明師、道門——無功行不能成道

真人在語錄中指出,道門與修行的很多關鍵之處都與自身的功行有關。

首先,真人勸導各位修行者要珍視在道門出家修行的機遇,因為這是一派祖師與歷代高道的功德積累才有的機緣,且這種積累是歷代祖師千辛萬苦所成就的:「今日安居飽食,進修德業,豈可不知其所致邪?

皆祖師天資超卓,所積福大,了悟大道,成己而後,成人陶鑄。以次諸師真遞相訓化,明徹心地,窮究罪福,了達者甚多。」千魔萬苦,所積功行彌大,以致教門弘揚如此。

然而面對祖師的功行福德,真人哀嘆:「近見吾徒,坐享其福,多所縱心,漸乖善行者,是生業之後端也,去道益遠。夫人性本去道不遠,止緣多世嗜欲所溺,則難復於道。並且告誡門人:大凡吾門之人,同得同失,一人進道,為教門之榮,一人作過,為教門之累。此尤不可不慎,但勿為地獄中事。

所以我們生為道門中人,如真人所教誨,自身的功德早已與師門的功行福德一致,前輩祖師千幸萬苦,若後輩不自珍惜,於自身、於道門、於後人都是無益的。可以說身在道門,而心非道門,還不如如長春真人邱祖所言早日離開道門,在紅塵中快活,免得身後再受煎熬!

在道門修行的機緣是歷代祖師千辛萬苦才累計成就的(資料圖)

真人又雲先師們功行福德積累:「滴水涓涓,漸盈大器。可不慎歟?」

我等後輩若皆不珍惜,福德自有枯竭的一日,豈不可怖可悲!這不但是言語上的事情,更是當今道門現實修行之事,功行不足導致自身乃至師門受累之事,並不少見,不可不慎重。」

功行不但與自身修持、祖師福德延續有關,更關係到能否遇到明師。

很多人訪遍名山大川,卻難以遇到真師,正是如真人所說是因為自己功行不足,真師自然不能來度你。

有些人哪怕遇見了名師仙人,也往往因為自身功行機緣不足而各種錯過,這種事情在道門歷史上並不少見。相反如果自身功行已經足夠,那麼自有與你有緣分的師父會來找你,而並不需要你踏破鐵鞋走遍天下。同時功行福德不但關係到你能否遇到明師,也決定著你能否堅持修行以及成道的遲速。

清和真人在語錄中多處反覆強調功行對修行的重要性,其在語錄中直截了當地反問:「不以功行為本,焉可成道乎?」

並且舉了劉道人的例子。與真人同一時期有一個劉道人修道非常刻苦:「於關西持不語,化自然飯,志行苦卓······此後十六年,師父亦憐其苦節」,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艱苦卓絕修行的道人,在快六十歲的時候不但沒能得道反而還了俗。

真人在與其接觸的過程中發現這位道人雖然道心堅定,但在心性修行與功行上卻做得不夠到位:「然性不循良,物有輕觸,則猛烈如火」。

以此事例真人再一次強調了功行於修道的重要性:「此無他,初不以功行為本,必致於此」。也就是說修道的基礎就是功行,不積福德功行,就怕會有「諸魔纏身」,一不小心就退了道心,又怎麼能遇到明師呢?

修道的基礎就是功行,不積福德功行,就怕會有「諸魔纏身」(資料圖)

同時清和真人又反覆以丹陽祖師與長春祖師等七位祖師的修行事例為例,說明了功行與修道遲速的關係。

清和真人在語錄中比較七位祖師的修行速度時云:「觀諸師真得道,等級不同,皆由所積功行有淺深」。丹陽師父才二年半得道,長真五年,長生七年。長春師父在磻溪、龍門近二十年,志氣通徹天地,動達聖賢,以道見許,後則消息杳然。

師父下志益堅,才得之,未久復奪去,只緣功行未全也。在全真七位祖師之中,丹陽祖師功行最好,所以得道最早,而長春真人因為功行未全所以非常坎坷,真人在事例最後反問眾人:「師真且如此,況餘人乎?

全真七子七位祖師作為全真祖師,不可謂功行福德不深,一般普通修道者的功行根器自然不能與之相比。然而即便是七位祖師成道都會因為功行的原因而有所差異,我們作為普通的修行者又如何能不引以為戒,從而打牢修行的基礎,為將來的成道做好準備。

2

關於知道與行道——打塵勞、斷邪念、與陰功暗行

悟道的確很重要,但悟道並沒有那麼神奇,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且只是修行的第一步。

修道悟道之後最重要的是行道,悟道時知道一部分就行道一部分,然後繼續這一個過程,行道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真正了道。所以知行合一才是修行的關鍵,而不是你悟道了、知道了就成功了。

悟道與行道相配合才是修行的的關鍵(資料圖)

真人在語錄中明確說光是知道是沒有用的,不能施行的悟道永遠只能是空談,他指出:「學者惟當修進功行,無求顯驗,莫起疑心,行之既至,自然有所開覺,凡天資穎悟迥出尋常者,非一生一世之故,其所積累者,必有漸矣」。

可見第一沒有切實的功行很難真正悟道,第二行道比知道更重要,第三無論是悟道還是行道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除非你有累世的修行功德積累,才可能頓悟。

修行功行的積累如此重要,所以清和真人在語錄中為我們指出了幾個積累功行非常重要的方面:打塵勞、斷邪念,陰功暗行。作為修行者,打塵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我們為了自身的生活、回饋信眾的供養還是積累功行打塵勞都是很有必要的。

清和真人在關於道門的問題中說:「於教門有力者用力,有心者用心,管領事物,調和人眾,無不是功行。如此則一衣一食,庶可消任。」

真人明確說明了,在道門中進行內部的教務勞作與外部的待人接物都是積累功行和修行的一個部分,白白享受供養則於自己、教門都沒有任何益處。

真人還舉了郝大通(太古)真人的例子來說明打塵勞的重要性:「太古最似坦易,然受人一食,必默與經十卷。」除了在教門中的弟子以外,在塵世中的道教弟子在修行之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除了打塵勞之外,斷邪從正也是功行非常重要的一塊。真人認為道教修行並非要人絕念而是要人有正念,就如除田地里的雜草一樣,人心裡少一分邪念,就多一分正念,就多一份光明。

而真人眼中的正邪之念也不僅僅只是善心,真人語錄中寫道:人誰無念?要知念之邪正,所欲去者,邪念耳。凡損於精,損於神與氣者,皆邪也。

也就是說真人不僅僅把行道的邪念限制在惡念中,而是說任何損於精氣神的行為都是邪念,我們都要斷除,唯有一個邪念都不生,自然功行完備,修道有成。

「人誰無念?要知念之邪正,所欲去者,邪念耳」(資料圖)

除了打塵勞與斷邪念之外,真人特彆強調了功行中陰功暗行的重要性。無論是對外的功行還是對內的修鍊,真人都強調了道家無為自守的原則,認為功行與修鍊不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暗行。

真人在語錄中說,功行一旦宣揚出去,就是自損修為,從無為變成了刻意的有為,從上德不德的境界變成了追求名聲的下德執德。

同時真人在語錄中以其師父長春真人的事例為例,當時有很多人勸長春真人希望他能夠略顯神通,而長春真人邱祖不許並說到:「至人不為駭世之事,亦如世人於財務深藏厚積······人或知之,一加欽敬,有損於己······殊不知必自積累功行,既至深厚,心自靈,外緣自應,無非自得。若有求於心,必涉虛偽,其損性損福,不可勝言。」

在真人的北游語錄中關於暗中積累功行的事例與話語很多,無一不是如長春真人所言,將功行與修行積累起來不外炫,自然有功德深厚,外緣與內修都圓滿的一天。

由上所述,可見功行於修行的重要性,沒有功行是絕對不可能成道的。只有按照真人語錄中祖師們的話語與事例去修行,自然無論是追求名師還是道門,修行的各種需求都會有所回應,各種魔障都會被慢慢消滅。

功德與能否成道,成道遲速的關係如此巨大,所以若非功德深厚,自然磨難多多,也很難成道。

我們修行人第一要務自然是打好塵勞,做好功夫,不要指望著神仙搭救:幫助修行的只有我們自己的作為了。

未完待續……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正一派中「茹素」的重要性
聲無哀樂,暗含至和:且看嵇康琴音中的無為之道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