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跑步配速,是不是一種病?
圖片來自攝圖網(基於CC0協議)
如果你愛一個人,讓他跑步吧。
如果你恨一個人,同樣,讓他跑步吧。
有人跑步,收穫了健康。
也有人跑步,滿身傷痛。
有人跑步,收穫了愛情。
也有人跑步,家庭破裂。
其實,跑步只是一個中性的工具,既不必神聖化,更不必妖魔化,我們可理性看待、合理利用。
我有個習慣,每次跑完步,都會在朋友圈曬一曬,既讓朋友們監督,也給自己保留數據。
最近,有不少朋友關心著我的配速(每公里所用的時間),有的說「今天變慢了?」、「速度下降明顯呀」、「配速不錯」…
跑步時,配速重要嗎?
什麼樣的配速才是好配速?
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從我的跑步生涯說起。
在部隊時,跑步是幾乎不看配速的,看的是年齡、距離和總時長。
比如,對於25周歲以下的男性,跑完徒手5公里,時間不超過23分鐘,即為合格。
隨著年齡的增長,合格時間會逐漸延長,到了我現在的年齡,不超過25分鐘,即為合格。
關注配速,是在用手機App「咕咚」開始規律跑步之後的事。
每跑完1公里,「咕咚」都會提醒總用時,及最近1公里用時,跑步結束後,軟體還會算出總的平均配速。
於是,我不斷挑戰更快的配速,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
3公里配速4分21秒。
5公里配速4分31秒。
10公里配速4分45秒。
半程馬拉松配速4分45秒。
終於,在刷新半馬紀錄後,我的右膝發出了抗議。
在休養期間,我開始反思運動軟體中「即時反饋」的「陰謀」。
設定運動距離、運動時長,或者燃燒的卡路里,讓你一切盡在掌控。
每跑一次,跑步總公里數就會增加,每一步都算數。
不管是單次跑量,還是配速,只要有突破,就會帶來莫大的欣喜,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最大的成長。
我成了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籠子里的小白鼠,被運動軟體的刺激帶入了跑步的誤區。
讓我們回到初心:我持續規律地跑步,並不是要成為專業的長跑運動員,而是要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為享受生活、高效工作、實現價值提供可靠的載體。
由此可見,對於普通的跑步愛好者來說,追求跑量、配速是沒有多大益處的。
研究表明,在跑步或快走的時候,使出60%的勁兒,強度達到稍微感到氣喘吁吁,但又能與人對話的程度,是比較適度的運動狀態。
對於初跑者,建議按照上述的「適度狀態」,儘管去跑,不要太在乎距離、時間和配速,只要開始跑了,就是有益的。
總之一句話,適合自己的,就是好配速。
如果你也想養成跑步、減肥、塑身的好習慣,歡迎加入「007女神訓練營」,為你優化飲食方案,為你定製運動計劃,為你提供溫暖陪伴。
近期,「007女神訓練營」有2名新成員加入,我如約通過「社會扶貧」平台獻出愛心。本次捐資助學的對象,是湖北省隨州市三里崗鎮吉祥寺村學生陳一凡(陳國林為其爺爺)。
參考文獻:《極簡長壽清單》(2017年7月23日萬維鋼《精英日課》文章)


※每天堅持跑步是很好,可這些常犯的錯誤,你到底有沒有注意到?
※運動到了倦怠期?懶得去跑步了?不要急,這些方法幫你堅定信心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