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研究遇瓶頸?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做到「不務正業」

研究遇瓶頸?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做到「不務正業」

Andrea De Santis

作者:Julia Rosen

當 Audrey Kelly 不在捉蟾蜍,分析其 DNA 以研究物種如何雜交時,她就會去做麵包。Kelly 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博士五年級學生,在她開始讀本科之前,就從父親那裡學會了烘焙。「烘培就和科學實驗一樣,」她說,「不一樣的是你會把烘培的結果吃下去。」

業餘愛好不僅能讓人暫時忘掉科研的繁雜,還有其它種種好處。

來源:英國醫學科學院/Big T Images

就像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Kelly 會用一個筆記本記下烘焙方法和結果,但是她並沒有把它太當回事兒:烘焙是為了緩解科研壓力。「你不用擔心搞砸了,」她說,「它不會危及你的事業。」

許多科學家努力從沒有盡頭的研究工作中擠出時間來追求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同時也為反抗普遍流行的苦幹文化。Kelly 說有時候沉醉於揉麵糰讓她感到有點兒內疚。「如果你沒有埋頭苦幹、每晚帶著眼淚入睡,你有資格說自己刻苦搞科研嗎?」她誇張地說。

大量調查顯示,科學家經常加班工作。2016 年《自然》開展的一項調查就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事業發展初期研究人員每周工作逾 60 個小時。

也有證據表明,像 Kelly 那樣的興趣愛好,好處不僅僅是可以犒勞自己的胃。曾有研究將參加休閑活動與各種生理及心理健康指標聯繫起來,包括血壓降低和歸屬感。許多科學家表示,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了難得的放鬆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完成小而精的項目中找到滿足感,偶爾還能發現推進科學向前發展的突破性成果。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主管研究的副校長 Alex Clark 認為,關鍵在於不要覺得在科研之外追求個人興趣愛好是不好的。「我們不要再把興趣愛好和工作看成一種零和博弈了。」他說。

選擇一項休閑活動

阿爾伯塔大學國際定性方法研究院院長 Bailey Sousa 說,培養一種興趣愛好的第一步是刻意留出一些個人時間。她說,「一天有 1440 分鐘,如果我們自己不去掌控它們,別人就會替我掌握。」她和 Alex Clark 共同出版了《如何做一名快樂的學術人》(How to be a Happy Academic(2018))。

理論物理學家Nadav Drukker在業餘時間做陶器。

來源:Nadav Drukker

要擠出一些空閑時間並不容易,這需要一些小竅門。Jingmei Li 是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的一名癌症研究人員,她把大部分假期都用來潛水。她曾經一度不敢在海里游泳,但是十年前決定直面自己的恐懼,並獲得了潛水證。現在,她完全著迷了,經常去世界各地潛水。

俄勒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 Edward Davis 每周都會給自己安排一些時間,什麼也不做。空下來的時候,他更願意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而不刻意去做規劃。目的是「不想感覺不得不為自己設定許多其它目標」。

他每周花在興趣愛好上的時間長達 10 個小時,他在 2013 年的一篇博文裡面解釋說,在維持三項業餘興趣的同時,他找到了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美國弗吉尼亞州老道明大學的古海洋學家 Jennifer Hertzberg 嘗試在工作日做家務,比如洗衣服和買東西。這樣一來,周末就有時間做她喜歡做的事情,包括拼圖、用樂高拼迷你版的小鳥或其它動物,「我已經集齊了全套,有點兒動物園的樣子了。」她說。

Hertzberg 從小就喜歡玩樂高,Clark 說從兒時的興趣中培養出一門愛好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它可以是你小時候曾經做過的某件事,只不過後來因為投身科研事業而被擱置起來。」或者,他推薦開展一些可以和伴侶、朋友和孩子一起做的活動。

Dean Simonton 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名退休心理學家,他認為研究人員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徵,然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休閑方式。他說語言思考者可能最喜歡看書,而視覺思考者可能更喜歡繪畫或攝影等。

參加短期課程或研討班,或加入合唱團等團體,也有助於探索發現新的興趣愛好。這些團體的定期會議或綵排會逼著科學家騰出一部分時間。Davis 最近對定製刀具產生了興趣,他會自己製作刀具,送給別人。

他加入了當地的一個制刀愛好者團體,經常出席會議和研討班,打磨自己的技術,他還因此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我碰到了更多不一樣的人,與他們交流,讓我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觀念。」他說。

收穫滿滿

科學家追求個人興趣愛好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是可以讓大腦暫時擺脫研究的困苦而得到一點休息。所有人——包括科學家——有時候會陷入某種思維裡面,無論他再怎麼努力,都找不到解決方法。

「一旦陷入思維定勢,就很難逃脫。」Simonton 說。有證據表明,短暫的休息或做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有助於弱化思維定勢,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樣可以讓新的方法或之前被忽略的細節浮現出來。

許多科學家發現戶外活動可以幫助他們緩解工作相關壓力。

來源:英國醫學科學院/Big T Images

鍛煉是一種衝破思維阻礙的方式。Davis說他的每一個好想法幾乎都是在他鍛煉並讓大腦放空的時候出現的。鍛煉的好處遠不止這些。Davis小時候就曾參加體育活動,但是直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博時才開始認真地對待游泳。「我發現日常壓力讓我的健康亮起了紅燈。」他說。

鍛煉改善了他的健康,不僅緩解了他的慢性哮喘病,也緩解了工作壓力。「劇烈運動有助於化解因為患得患失而造成的壓力。」他說。鍛煉也有助於他變成一名更優秀的研究人員;研究顯示鍛煉可以增強多種腦功能。

最終,Davis決定挑戰鐵人三項,並開始閱讀有關跑步的書籍。他懂得了作為新手應該如何安全有效地循序漸進,但同時也開始注意到自己越來越求勝心切。他說一旦興趣愛好發展到了這一步,就會增加壓力,而不是緩解壓力。因此,他鄭重決定:追求自己內心的目標,不和其他人做比較。

Nadav Drukker在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弦論,他善於把握每一個提高陶藝水平的機會。現在他已掌握了基本知識,他從自己的研究中汲取靈感製作陶器,並用公式加以裝點。去年,他在一個倫敦畫廊舉辦了個展,展品幾乎全部售出。他說他的作品糅合了對物理和陶器的熱愛,通過這種獨一無二的方式,他可以將高度理論化的研究成果傳遞給更廣大的受眾。

制陶也能讓他暫時從研究中抽離出來——最初正是這一點吸引了當時還在研究生院學習的Drukker。他說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一堆解不出的計算公式前」。最終,他發現短暫的抽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每當研究走進死胡同的時候,他就坐在轉盤前塑泥成形,讓大腦休息片刻,他發現這樣能產生近乎冥想的效果。

如果研究人員在工作中受挫,他們還能從興趣愛好中獲得成就感。在實驗室工作的時候,Hertzberg需要用鑷子從海洋沉積物中取出微觀化石進行分析,她認為拼樂高積木對她的實驗室工作很有幫助。(「我的手很穩。」她說。)她最愛拼圖和樂高的地方是所需時間相對較少,而科研項目往往需要投入很長的時間。「拼樂高可以給我一種即時滿足感。」她說。

從興趣愛好中汲取靈感

除了可以讓大腦獲得放鬆外,業餘愛好還能催生靈感。研究天才與創造力的 Simonton 表示,閱讀佛教哲學類書籍對諾貝爾獎獲獎者、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的亞原子粒子理論產生了影響。

當天文學家首次利用望遠鏡望向月球時,上面的陰影讓伽利略立即意識到月球表面是粗糙且多山的——並不像亞里士多德認為得那樣平整。這是因為伽利略曾接觸過繪畫,熟知如何在平坦的畫布上呈現 3D 物體。

Simonton 說,不同的思想通常在偶然中碰撞出火花。「一名天文學家的繪畫興趣能在其本職研究中派上用場,這並不常見。」但是,如果要讓這種意外之喜擁有萌發的土壤,研究人員就必須積累廣博的知識和經驗。

Simonton 即將出版《天才清單》(The Genius Checklist(2018))一書講的是創造力,他認為任何一種興趣愛好都能派上用場,而最簡單的一種做法就是閱讀本學科研究論文之外的東西。

他還說,讓大腦處理一些不同於平常的活動可以培養認知靈活性。Jingmei Li 說潛水教會她如何專註於細節。要發現善於偽裝的水下生物,不僅要有敏銳的知覺,還需要有發現意外之事的能力——就像在數據中挖掘新發現一樣。「答案就在那裡,」她說,「但你需要擺正心態才能發現它。」

雖然興趣愛好有種種顯而易見的好處,但它們在科研文化中一般得不到重視。「實際上,人們會隱藏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假裝在工作之餘不做其它事情,因為他們擔心別人會對自己產生一些看法。」Sousa 說。

但是,這種情況正發生改變。舉例來說,英國醫學科學院在 2017 年發起了一場 MedSciLife 活動,重點展現在學術活動之外追求各種興趣愛好的研究人員,比如烹飪和工藝等。社交媒體讓研究人員能夠很輕鬆地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

Clark 說資深科學家應當成為榜樣力量,把個人興趣愛好作為其專業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幫助提高業餘愛好在學術界的接受度。「那樣會傳遞出一個重要的文化信號,也就是科研成功和享受生活並不是水火不容的。」他說。

事實上,雖然研究人員常處於發論文的高壓之下,但他們的成就主要取決於其研究質量,而非數量。「這也促使我們思考到底如何做才能做出最大的貢獻,」他說,「科研生活方式應當關注創造力、創新性和活力,而不僅僅是多發文章而已。

版權聲明:

2018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晒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