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什麼?窮怕了,先生存
最近中美貿易戰,中國的科研能力的軟肋暴露無疑,從我自身角度來說,有更深的體會。
2008年,我參加的高考,報志願的時候自己當時不太懂,家裡是農村的,父母對什麼專業有前途也給不了什麼建議,就是覺得自己高中生物學的好,自己就報了「生命科學」這個專業,結果是我考入了一個在國內實力還可以的高校本科,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生物科學。入學之後,大一大二自然也是過了一些墮落的大學生活,宿舍打遊戲,看小說等等,考試也是只求不掛科就好,就這樣到了大三,面臨著考研還是就業的選擇,當時我發現,沒有考研的師兄師姐大部分都選擇的是銷售、或者根本是和自己專業不搭邊的工作,當時自己是失落的,不想放棄本專業。
後來,都說考上研究生了,以後可以從事研發工作,當時對科研還是有一絲絲的嚮往的,就這樣加入了考研大軍。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考上了「某科院」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整個讀研期間的生活基本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都是在實驗室里,面臨著瓶瓶罐罐,不過自己也比較享受整個過程,很快就碩士順利畢業了。
畢業後,我進入到北京某個知名上市公司工作,做基因診斷方面的研發,工資除去五險一金五千多,這個工資對於北漂的人來說,很低了,由於剛畢業,心裡想的是進入到這樣的大企業去學習,等以後待遇會慢慢好的,就這樣工作了一年多,每天的工作雖然也是泡在實驗室里,因為現在是工作,和讀研時候的心理不一樣了,面臨著掙錢和養活自己。
當時我的大學同學們,大部分做的都是銷售工作,在二三線城市,每月掙的錢,比我還多。並且我慢慢知道,就算是我的上級領導,掙錢也就不到八千塊錢。當時心裡很是沮喪,我甚至看到了,我做研發三年後、五年後的樣子。剛才也提到了,我家只是農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這樣的待遇讓我接受不了,因為父母年齡越來越大,樹欲靜而風不止,我還要盡孝。
於是,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離開自己喜歡的研發工作,毅然投入到銷售工作中。同樣是在北京,我的第一份銷售工作是在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開拓醫院市場,無責任底薪六千,和我做研發時候的工資一樣多,並且不算業績的提成。現在做銷售工作有兩年多了吧,這期間攢的錢在二線城市買了一套房子,當然只是首付。
我這麼說的意思並不是表達我掙了多少錢,而是想說:在中國,研發能力上不去,根本原因是沒有物質財富的引導。國內首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能治療瘧疾的原理,後來得到的個人獎金不夠她在北京買一套房子的。即使是這樣,她也是幸運的,因為還有好多的科研工作者,兢兢業業一輩子,也沒能研究出重大的發現,這是科研工作的性質決定的,因為做科研,尤其的尖端的科研,失敗的次數和成功的次數相比,是指數級的倍數。雖然我不懂前一段時間貿易戰時的手機晶元的技術,但是生命科學的研發能力同樣很重要,在中國市面上大部門的化學藥品和生物藥品都是仿製的國外的,中國在這方面就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如果從事研發工作就註定清貧的話,那我寧願放棄我喜歡的科研。誰又懂背後的辛酸和無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