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也要「減負」——減掉養育中不合理的控制慾望

家長,也要「減負」——減掉養育中不合理的控制慾望

和孩子一起去領錄取通知書。在領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必須要完成學校的「校園巡禮大闖關」,其實就是學習和檢驗幾個小小的禮儀:拜師、餐廳規則、借書、排隊、課堂坐姿以及分辨男女衛生間等等。

就是這麼簡單的任務,我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事情。非常不放心,緊緊攥著自己孩子的家長很多。

每到一個教室的門口,總是很擁擠的樣子。為什麼呢?因為都是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排隊,孩子進去了之後,家長就在門口看著、等著,孩子出出進進就總是很擠。如果,家長們能夠放手,讓孩子們排成一隊,家長在空敞的地方等待,現場一定不會是這個樣子。

在學習拜師禮時,因為性別不同,放在上面的手是不同的,在圍觀的過程中,就有家長著急地提醒和糾正自己孩子的錯誤。

在考驗是不是能分辨男女衛生間時,因為老師會問:「你怎麼知道那是男衛生間(女衛生間)呀?」於是,我就聽到有家長在TA的孩子要去接受「檢驗」之前,開始教自己的孩子:「你知道怎麼回答老師嗎?男衛生間是藍色,女衛生間是紅色。」

在進教室練習坐姿之前,有家長就對照要求,開始在教室外站著訓練自己的孩子。

在禮堂練習行走以及列隊禮儀時,孩子在練習,就有好幾位家長在旁邊給孩子扇風,其中還有一位家長,陪同孩子行進一直從隊尾扇風到隊前老師蓋章處。我想,既然是練習禮儀,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停地扇風是不是恰當呢?最多也就是熱十幾分鐘,家長就如此這般捨不得?

是不是希望自己是超級全能家長,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孩子一路坦途?是不是不太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世界、面對挫折,忽視他們的成長需求,只想著耗盡自己的力氣拉著他們向前跑?

就是陪孩子排個隊,教他一點小知識,就牽扯到了不相信孩子、剝奪他們的成長權利么?

我不能說絕對是。但是我相信很多陪著孩子排隊,提前教孩子如何分辨男女衛生間的家長,在列隊過程中全程為孩子扇風的家長,很有可能在對待孩子別的事情上也是這樣的。孩子跑起來是不行的,會摔跤的。孩子和同伴有了矛盾之後,會立馬上前解決問題的。當孩子依著自己的想像畫了一棟房子之後,會立馬指出來房子不是這個樣子的。甚至,當孩子吃一點帶骨頭的食物時,一定要全程緊盯、控制孩子如何把骨頭吐出來的。

真的需要這麼緊張和小心翼翼么?在沒有家長的蔭庇時,孩子能信心滿滿地去經風雨見世面么?

我們常說,孩子負擔太重了,要減負。家長是不是也承擔了很多不必要的負擔?

和一位中學老師探討,他說在某校晚自習時,總會有家長自發地要求到教室外能「監視」到孩子們的地方輪流值守。其中有一位家長,他的孩子非常反感他這樣做。如果,他明顯地站在窗戶外,孩子一定能發現,於是,他探索出了自己的方法,貓著腰,小心地不間斷地沿著窗戶穿梭看看自己孩子的表現。

孩子的成績表現不是太好,家長期望通過這些越來越緊的「控制手段」督促孩子學習。如果我是這個孩子,我的內心會充滿了無奈和羞愧。只恨自己還沒有能力脫離家長的控制,如果同學和老師看到自己家長在外面躲貓貓似的「監視」,只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很多家長說:「我沒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的確,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自己時間和空間,那就只能把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全部搭進去填充。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家長給了自己太多不必要的「負擔」。「替孩子成長」——小到吃飯穿衣系鞋帶洗澡整理書包,大到事情的決定只能順從家長的意志。過多地操心學校教育,習慣性地防禦和質疑學校和老師,總想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管教。TA需要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TA需要全覆蓋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我們常說靜待花開,誰都知道花開有時,它們需要鬆土、需要陽光、需要水分,但是你頻繁鬆土、施肥、天天澆水,過分勤快,它的生命很快就會凋落。它的生長是有規律的,不依你的主觀意志轉移。而且,土壤、陽光、水分是相互作用,相互不可替代的。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家長不遵循這個規律,做很多事情企圖去改變規律,很累很累,還會有負面效果。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影響的家庭、學校、社會,也是相互作用,但是相互不可替代的。如果,家長想以一己之力,去替代、改變家庭以外的環境,這也是不可能的。

家長,是世界上最願意把一切都給孩子的人。但是,家長又是不能把一切都給孩子的人。成長的權利一定要交給孩子,該他們應對的人際、環境只能他們自己去面對。

家長要減掉的負擔,其實就是自己想要把孩子的生活學習控制得井井有條的慾望。

讓孩子自己去排隊試試看,把通關卡交給他們,跟著他們去面對任務。你可以發現,其實他們做的很好。即便不會,那有什麼關係呢,所以他們需要學習呀,也是學校舉辦這個巡禮闖關的意義所在呀。

孩子通過自主地做事情,才獲得自信和能力。通過離開家庭和父母的方式,才獲得社會化的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放手交給他們。不僅如此,稍有一點難度的事情,都要充分信任他們,鼓勵他們去嘗試。所謂「最佳發展區」理論,就是說讓孩子跳起來能摘到桃子,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潛能。

有意思的是,你越想攥緊,隨著孩子不斷成長,你就需要更緊的方式去攥,然後有一天,發現沒有更緊的方式可以用了。倒是你試著放手,支持孩子自己去決定、嘗試、體驗,在錯誤中學習、成長,也許,你發現根本不需要去攥住孩子,他們自己在有序的軌道上越走越好。

作者: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將自己育兒過程的所見、所思、所得付諸於文字。「真正重要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看的清。」育兒即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漫筆 的精彩文章:

TAG:育兒漫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