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再奇蒙羞辭職,他曾帶領英特爾闖關移動互聯網時代

科再奇蒙羞辭職,他曾帶領英特爾闖關移動互聯網時代

英特爾又多了一個提前離開的CEO,6月21日晚,由於被查出跟員工有過「兩情相悅的關係(Consensual Relationship,多指浪漫、親密的關係)」,英特爾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宣布辭職。

這使得科再奇成為最新一名因為不正當關係而被迫離職的企業高管。此前,加拿大瑜伽服製造商Lululemon和在線旅遊網站Priceline都曾因為類似的原因更換了領導層。

「鑒於所有員工都會尊重英特爾的價值觀並遵守公司的行為準則,董事會已經接受了科再奇先生的辭呈,」英特爾在官方新聞稿中提到,考慮到自身公司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該公司第一時間批准了科再奇的辭職。

英特爾股價在紐約交易時段收盤下跌2.4%,報52.19美元。在公布科再奇辭職的消息同時,英特爾發布了好於預期的業績展望。

「以此結束職業生涯是一種恥辱,」Fort Pitt Capital Group高級股權研究分析師金姆·弗雷斯特(Kim Forrest)告訴彭博,「科再奇一直是英特爾成功的有力貢獻者。我相信該公司會找到一個勝任的接替者,如果前首席財務官斯特西·史密斯(Stacy Smith)成為下一任首席執行官,我不會感到意外。」

自2013年5月擔任英特爾公司CEO以來,科再奇執掌英特爾超過5年時間,也是英特爾公司歷史上第六位首席執行官。當時,他的身後是不斷下滑的PC市場,面前是無從下手的移動市場。時任英特爾董事長安迪·布萊恩特提到,科再奇將「領導英特爾,重新定義科技和重塑計算機未來的角色。」

科再奇治下的英特爾,就是一個巨人持續轉身的故事。


英特爾是科再奇大學畢業後服務的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公司。

科再奇於1982年在新墨西哥州加入英特爾擔任工程師,當時,個人電腦行業剛剛開始發展。與擁有聖何塞州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的科再奇的前任CEO歐德寧不同,是一位工程師背景的高管。

1994至1996年,他擔任亞利桑那州Fab 12工廠生產製造經理,1996至1997年,科再奇擔任亞利桑那州第六工廠經理。 1997年至2001年,科再奇擔任Fab 17工廠經理,負責將前DEC公司的半導體製造業務整合到英特爾的製造網路中。這其中包括設施更新升級,啟動和推廣0.18微米與0.13微米製程技術。

1999年,科再奇獲得英特爾成就獎,另外在半導體製程方面,他還擁有一項專利。 2001至2003年,科再奇負責在英特爾全球工廠實裝0.13微米製程技術。2003至2007年,他負責英特爾封裝測試業務。2012年1月科再奇開始擔任公司COO,負責運營公司全球的製造業務。

自36年前加入英特爾、擔任工藝工程師以來,科再奇在製造部門擔任過一系列技術和領導職務,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他以開放的態度和方式解決問題,擅長傾聽客戶的需求,鞏固了英特爾在產品和技術上的領導地位,給公司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收益。僅2006年一年,科再奇便對英特爾工廠和供應鏈實施了變革,提高了60%的工廠周轉率。

30多年來,科再奇在英特爾步步晉陞。自從2013年成為CEO之後,他帶領該公司經歷了晶元行業的激烈競爭和整合。在英特爾,科再奇被稱為「BK」,因為有人不太會讀他的姓氏(Kris-an-itch)。他從工廠經理的崗位一直升到首席執行官。

自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擔任英特爾CEO以來,英特爾在選擇繼任者時,都會優先考慮 COO,時任COO的科再奇成為英特爾第六任CEO。

對此,Business Insider指出,作為英特爾的CEO,需要平衡兩方面完全不同的工作,一方面要確保全球範圍內規模十億美元的晶元生產網路平穩運行,一方面需要有清晰的目標規劃,帶領公司進入新市場,不錯過下一個大事。

同時應對兩方面的挑戰孰為不易,這也是英特爾通常從內部挑選CEO人選的原因。而科再奇便被認為是合適人選。

在這5年當中,正是科再奇主導了英特爾由晶元公司到數據公司的轉型。


「2013年,當我接手英特爾的時候,我們在數據中心和PC成績斐然,但是我們卻鮮有突破進入其他領域。」科再奇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

「其他領域」就包括移動平台,就像摩爾定律所描述的,沒什麼市場比IT業的變化更快了。在過去的6年里,個人計算的重心發生了偏移——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迅速擠進了個人電腦的市場。

眾所周知,英特爾是一家擁有長期產品路線圖的公司,每一代產品都有著嚴格的研發、發布、上市時間節點。早在2008年,就有聲音傳出英特爾的團隊已經在研發2015年晶元技術的產品架構。

在摩爾定律長期影響下的英特爾,它最需要的就是讓自己保持在每一個浪潮的最高峰。但英特爾在移動業務上如履薄冰。

事實上,英特爾提出了如超極本、一體機等各種新的產品概念,希望能夠引領PC行業重回正軌。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最終用戶的使用體驗已經徹底改變。

雖然歐德寧被視作英特爾最會掙錢的一任管理者,在其任CEO的8年間,英特爾的營收從340億美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530億美元,其任期內獲得的利潤,超過前幾任CEO創造的利潤總和。

但就在同一時期,英特爾徹底錯過了移動時代。

歐德寧留給科再奇的,除了漂亮的利潤,還有外界眼中落伍的龐然大物和10萬名迷失方向的員工。

對從歐德寧手中接棒的科再奇來說,先後錯失移動互聯網,一直是兩位CEO難言的痛。由於無法進入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設備,搭載英特爾處理器的設備被邊緣化。

移動端不利,就曾被普遍認為是歐德寧提前離開英特爾的原因,儘管安迪·布萊恩特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決定退休完全是歐德寧自己的主意」。

歐德寧並非沒有在移動端進行嘗試。在他主導下,英特爾把MID與UMPC這類屏幕4到6英寸、強調隨時隨地隨身上網的掌上型便利裝置,視為下一波成長動力,但誰也想不到的是,MID與UMPC都失敗了。

實際上,英特爾還本來是ARM架構的領先者,曾有一個被稱為Strong ARM的架構設計(也就是後來的X Scale內核),英特爾公司於2001年還展示了一款基於Strong ARM的平板電腦。在歐德寧上任CEO的第二年,手機晶元業務部門被出售。也許英特爾仍然會對這個10多年前的錯誤決策後悔不已。

歐德寧在2013年接受《大西洋月刊》專訪時曾表示:「在英特爾事事講求數據,但很多時候做決策憑的是膽識。」他坦言當年他心中曾想過要發展手機晶元,可惜當時並未一鼓作氣貫徹心中想法。

歐德寧離開後,繼續推進移動戰略的英特爾,執行的就是科再奇「反思」一年後的成果。

科再奇一度把眼光調焦到中國深圳,希望打造「中國技術生態圈」,從而在移動互聯的終端市場上翻身。上任CEO不久的科再奇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很激進的目標:2014年要賣出4000萬台搭載英特爾晶元的平板電腦。

然而事與願違,2016年4月,英特爾公布全球1.2萬名員工的裁員計劃。公司接下來將進行12億美元重組,英特爾開始裁撤面向移動端的晶元產品線。

移動端的失敗,拖累了英特爾在半導體領域的表現。2010年,英特爾在半導體領域還遠遠領先其他公司,在其最強勢的CPU晶元市場,就有超過80%的份額。到2018年第一季度,IHS的報告數據顯示,英特爾的份額僅剩下13.6%,被三星電子半導體超越。

這不僅是市場對PC需求量不斷下降所致,我們能從中看出整個晶元產業一股更大的趨勢: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走向主流,佔據市場幾十年的CPU受到威脅。

從2013年上任至今,科再奇試圖扭轉移動領域的落後地位,並為此付出了不菲代價,但是,終究未能打破高通、三星、英偉達等圍剿的困局。


《經濟學人》曾撰文指出,數據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一百年來,石油推動著處在工業時代里的世界滾滾向前。如今,在互聯網時代,數據就是當代的 「石油」。

這也是科再奇常說的話,他認為數據是一種正在改變世界的資源,這位CEO面臨外界對摩爾定律的質疑、群雄環伺的競爭、錯過移動時代的事實,最終提出英特爾將轉型為數據公司,聚焦萬物智能互聯的未來。

PC時代的盛景不復,又錯失移動機會,要從舊的處理器製造商身份轉型為數據公司,英特爾需要向更多的新興領域持續發力,如雲計算、大數據、5G以及人工智慧等。

科再奇領導的轉型戰略的核心之處在於,業務和市場多面出擊,結合英特爾在晶元和伺服器領域的既有優勢,端到端布局IOT、雲計算和人工智慧,並釋放晶元代工能力;布局思路上更加開放,主動融合最大的競爭對手ARM。

比如,英特爾與競爭對手ARM達成新的授權協議,英特爾從ARM處獲取技術授權。這意味著,英特爾將向第三方開放自己的晶元工廠,用於生產ARM技術的晶元。

「數據中心和物聯網的生意為公司帶來40%的收入。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從PC公司轉向一家支持雲計算和數以十億計的智能計算設備的公司,」 科再奇2016年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寫道。

在科再奇為英特爾規劃的新願景中,英特爾將觸角伸到截然不同的領域,涵蓋虛擬現實、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雲、5G等領域。「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英特爾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一家驅動雲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他說。

為了滿足轉型需求,科再奇主導了多筆巨額收購,以補充新興技術。2015年,英特爾以167億美元收購可編程晶元廠商Altera。2016年,英特爾收購了AI初創企業Nervana Systems、視覺處理晶元企業Movidius等;2017年3月,英特爾斥資153億美元重金收購以色列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

好在,對英特爾而言,科再奇留下了相對豐厚的資產。

目前,英特爾在AI、雲端伺服器晶元在內的新業務,在第一季度較去年成長49%,首次超過PC營收。當季度英特爾營收161億美元,同比增長9%。凈利潤45億美元,同比增長50%。其中數據中心、物聯網等非PC業務貢獻近一半,同比增長25%。

而現有的PC廠商們,也能相對平靜看待這位CEO的離開。市場研究公司IDC指出,「廠商短期之間應當不會因為CEO的離職而對英特爾在PC業務上有什麼特殊看法。」

但科再奇不光彩的離職讓英特爾陷入尷尬。過去50年,英特爾領導層一直是穩定性和組織性的楷模,但科再奇的此番下台讓管理層陷入了漩渦。

目前英特爾的代理CEO羅伯特·斯旺(Robert「Bob」Swan)於2016年10月加入英特爾,曾先後擔任GE照明集團和eBay的首席財務官。據財新報道,一位英特爾內部人士介紹稱,羅伯特·斯旺上任後精簡開支,目標把公司凈利潤率能提高到30%。過去一年裡,英特爾的凈利潤率已從20%提高到28%。

對於未來的CEO人選,英特爾自己也非常謹慎地表示,正在公司內部和外部尋找候選人。理由也很充分。大部分靠前的內部候選人也是剛加入不久的新人——如果選擇一個在公司資歷不是很久的人,那麼也可以直接選個新人。

Cowen & Co.分析師在周四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鑒於近期的高管層變動,我們未能在英特爾內部發現明確的長期繼任者。然而在科再奇推動了如此多變革的情況下,他的離職可能令該公司的繼任規劃和進一步轉型充滿挑戰。」

Business Insider猜測,包括目前擔任臨時CEO的鮑勃·斯旺(Bob Swan)、數據中心事業部總經理孫納頤(Navin Shenoy)、首席工程官兼集團總裁文卡塔·倫杜琴塔拉(Venkata Murthy Renduchintala)、核心和可視計算集團高級副總裁拉賈·克杜里(Raja Koduri)將是可能的下任CEO人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深交所37問萬達電影重組:3年32億凈利潤業績如何完成?
中國下調部分大豆進口關稅 天津否認「兩年不買房就清戶」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