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提高用戶黏性 互聯網巨頭紛紛自研晶元

提高用戶黏性 互聯網巨頭紛紛自研晶元

目前,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等全球網路服務巨頭開始進軍晶元組解決方案的自主研發,並且投入重金。2017年亞馬遜支出226億美元用於研發,比2016年增長41%,其中相當部分用於設計定製人工智慧晶元之上。

在研發支出上緊隨其後的是Alphabet、英特爾、微軟和蘋果公司。Facebook的研發支出從2016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9位,該公司將研發支出增加了32%,達到了78億美元。

互聯網巨頭紛紛自研晶元,且以人工智慧晶元為主,將降低對NVIDIA、高通、英特爾等晶元廠商的依賴,滿足自身不同設備對於晶元性能的特殊需求,提高用戶黏性。

啟動晶元自研 各大廠商做了什麼?

谷歌於2016年正式發布了Pixel手機,受到業內一直好評,Pixel 3系列也計劃在今年推出,但是與之前不同的是,谷歌今年的Pixel 3或將直接用上自研處理器。2017年,谷歌高調聘請了蘋果A系列處理器開發主要領導人之一Manu Gulati,向業內暗示其正在建立一個手機處理器晶元的硬體設計團隊。專家向記者表示,為了加強Pixel手機的圖像識別速度,谷歌將希望寄託於自己研發的晶元上。據記者調查了解,谷歌之所以想要提升其圖像處理速度,是因為蘋果手機處理器晶元速度已經發展到了谷歌的7倍。

蘋果公司計劃從2020年開始,全方面使用自主研發的處理器晶元來替代傳統大廠的處理器晶元。專家表示,一直以來,蘋果公司傾力所追求的是封閉生態,但因為自身產業跨行太多,無法自主完成所有的生產步驟,但這依舊無法阻擋蘋果公司向「封閉生態」邁進的腳步。

在獲得ARM架構許可證後,蘋果開始設計自己的晶元,第一款產品被用於iPhone 5S,64位的A7晶元採用了四核圖形處理器,而到了蘋果A11晶元,圖像處理速度更是翻倍,高性能的內核使其速度較上一代產品快了25%。專家向記者解釋,蘋果自主研發的處理器,最大的優勢在於適配機型。不論蘋果設計的處理器性能有多高,都有與其匹配的蘋果機型。與之相比,高通的處理器想要找到合適的安卓手機,就沒那麼容易了。

除了谷歌、蘋果外,微軟也有向處理器晶元進軍的態勢。2018年3月,正值各大公司招聘搶人的熱潮,微軟在招聘職位中,悄然的列出了對AI處理器人才的需求。這或許是微軟對於2017年所喊口號的呼應,2017年微軟宣布將推出新一代處理單元,為自身的增強現實眼鏡提供處理晶元,微軟將這款產品定位於為人工智慧(AI)工作負載提供集成的協處理器,作為其投身AI領域的試金石。

擺脫對傳統晶元廠商依賴 提高用戶黏性

自主研發處理器晶元的費用並不低,為什麼各大廠商紛紛入局?專家表示這是增加晶元設計的自主性,提高對用戶黏性的重要一步。

與傳統大廠相比,在適配度方面,蘋果自主研發的晶元會更切合蘋果終端產品;在性能方面,蘋果自主研發的晶元能耗更低,且兼容性更好。在圖形輸出功能方面,蘋果更是規劃加入現今較為火熱的人工智慧和增強現實技術,所以對於處理器晶元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成本方面,雖然蘋果每年都會支出一些自主研發費用,但是這些費用與「購買專利與產品」相比,還是會節省不少。專家向記者解釋,研發自己的晶元,不僅可以減少蘋果公司內部管理的複雜性,更可以幫助公司減少成本,加速公司運轉。因此,研發自己的晶元是蘋果為以後發展鋪路的重要一環。

而對於谷歌來說,自主研發晶元,尤其是具備深度學習性能的晶元,或是為了谷歌爭奪AI市場做鋪墊。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谷歌推出的TPU在靈活度上並不高,尤其在深度學習上,與CPU、GPU、FPGA相比,靈活度屬於較低的一類。但是,在效率上,谷歌的這款TPU卻檔次較高,針對特定AI優化演算法,這款TPU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

專家向記者表示,谷歌這款TPU是幾年前的技術,當時的噱頭很大,但是真正的目的卻令人深思。按照谷歌以往「聲東擊西」的作風,專家推測,這次的高調宣傳可能是因為谷歌「已有更好的技術」或者是因為需要「誤導別人研究方向的煙霧彈」。但不論原因是什麼,谷歌進軍AI領域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谷歌擁有足夠數目的機器來支持其自主研發AI處理器,便於晶元的「訓練」,例如谷歌的識別貓臉神經網路,就是利用上萬個充足數量的中央處理器,歷時七天,完成的「訓練」。

近年來,微軟在AI晶元上的開發力度也很大。微軟希望使用一些替代品來替換他人的「人臉識別、神經網路技術」,即使定製晶元需要昂貴的費用,微軟也會去嘗試,更高的靈活性成為了微軟追求的目標。雖然微軟的定製化晶元沒有谷歌的進程快,但是專家表示,微軟完全可以憑藉其龐大的需求重新定義晶元,為其自主研發的控制器在AI市場上開闢新的空間。

來源:中國電子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半導體觀察 的精彩文章:

日企要發力中韓尚未崛起的半導體領域
莫大康:迎接存儲器業的挑戰

TAG:全球半導體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