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崑曲咬字

淺談崑曲咬字

今日與學生聊崑曲,引來這麼多文字,現整理成文與諸位分享。

關於崑曲玉簪記【朝元歌】這一段(長清短清)來說:張嫻大師基本全用蘇州話唱。其中的(長)唱成了(尚),(人)字就不用多說了,現在基本是(神)。可是目前改革就南曲來說一會兒普通話,一會兒蘇州話,這一點是我個人無法接受的。比如(長)這個字,現在不論南北都念長,可是到了我們這邊後面的(短)還是念成了(豆)就算後面的(短)也念成了(短)可是後面的人還是念成了(神)。這樣的現象著名的《牡丹亭》中也是。比如原來的(原)念成了(由)、牡丹的(丹)念成了(呆)、柔軟的(軟)念成了(柔)等等 ...... 我個人不太喜歡也不習慣,但是不喜歡不習慣不代表我就去反對,這點我特別聲明!

《牡丹亭》大都以南方曲牌為主,以五聲音階為主,可以北唱,但是在入聲字方面要保留。可是如果是北曲比如《長生殿》來說是絕對不可以南唱(吳語)的。很多蘇州的崑曲演員這一點沒有注意,包括很多藝術造詣很高的人、前輩們。這一點沒有身份的特殊,沒有地位的顯赫,依法不依人。

所以崑曲中南曲可以北唱,北曲不能南唱。我們學崑曲最好先了解崑曲的基本咬字規律後再去學習,不要在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學習某個名家,模仿某個名家。學習模仿也可以,但是一旦知道了就必須糾正,不能產生情執。更有甚者說:"我不會說蘇州話唱不了崑曲"。這是對崑曲認知上極大的錯誤!當年我的老師之一、已故崑曲大家王正來在世時特彆強調這一點。

所以我唱曲情感上支持北昆(北方崑劇院)因為崑曲真的不是蘇州崑山的地方戲,只不過是在崑山這個地方改良成熟,但又由於後面的不斷繼承和發展加上個人地域習慣,尤其是蘇州,已經把崑曲定位為崑山的代表。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藝術後期隨著代表性的、有影響力的人的再次加工、結合、發展,直至被後人認可傳唱而正確的方式。於是張繼青等一輩大師出現了,她本人最早是蘇劇團的,唱崑曲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加上之前張嫻大師也是這麼唱的。到了今天已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蘇崑,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無論怎樣我個人都不習慣(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姑蘇音(吳語系)和普通話(中原韻)交錯唱曲。要麼吳語唱到底,這一點正是很多南方尤其是蘇州的崑曲人的最大問題!他們往往也覺得蘇州話唱到底過於地方戲了於是又加了中原音,其實這樣一來適得其反。要麼中原唱到底,這一點北方崑劇院做的不錯,但是被我們誤認為有了京味兒。

這和昆味、京味沒什麼關係的。自元明以來,曲界即有「北遵《中原》,南守《洪武》」之訓,是說北曲用韻依據《中原音韻》,南曲用韻則依《洪武正韻》,京劇也不例外。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後來依據《中原音韻》並結合《廣韻》十六攝,從而發展至今成熟並且廣為流傳。由此看來京劇是後來改用中原音韻才發展至今天的藝術形式。而在京劇之前,崑曲的前身以及崑曲形成之後用中原音韻要早於京劇!中原音韻是普通話的前身,不代表崑曲唱了中原音韻就是所謂的(京味兒)。這一點很重要!

講到中原音韻又由於每個人生活中咬字都或多或少的不一樣,大部分人沒有經過普通話考級,加上同樣地域的人說同樣地域的方言也會有個人習慣的微小不同,普通話也是。最嚴重的是國外人唱京劇、唱崑曲、說普通話,他們唱得不準確我們為什麼都能夠贊同支持?為什麼我們國人唱得有一些出入就不能贊同了呢?這是個問題!

所以我說,在你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把唱不好的字就用普通話唱出來、把字頭、字腹、字尾表達清楚最起碼無傷大雅。因為普通話源於中原音韻,但是尖團要分開,再退而求其次:尖聲字可以團唱,但團聲字必須團唱。這樣最起碼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以後慢慢學習、慢慢適應、慢慢向相對的標準靠近。只要堅持不放棄就會看到希望。

綜上所述也並不是必須規範崑曲咬字該怎麼樣,因為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規範。藝術有她的源頭,發展過程會有她的引申。崑曲藝術是人的藝術,是活的藝術,既然是人來弘揚,必定會因人的地域、風俗、語言的不同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或者說發展出基調一至卻又小有變化的個人風格。怎麼唱都是崑曲,都是和而不同的崑曲。糾其咬字對錯、正宗在今天看來大可不必。在堅持自我的立場之上還是要保持相互的尊重和圓融的心態。

2018.7.12 正音有感

攝影作品 寒江獨雕《實景崑曲演出,看著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弦古琴 的精彩文章:

古琴,貴在堅持

TAG:七弦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