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豐雄:永恆建築的締造者
城市空間就如同川流不息的河川,有無數不間斷而又隨時繼起的漩渦;
做建築,就好像在那無數的漩渦中投入新的漩渦,來刺激既有的周邊,以誘發周邊空間產生新的流動。
這句話,是著名建築師伊東豐雄對於城市建築深切的思考,也是他職業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內心獨白。
在紛繁的現代都市,在不斷湧起的漩渦中,能否尋找到安心之處呢?
2013年普利策建築獎獲得者伊東豐雄
日本人有從傳統中尋找安心感的習慣,這一點,在日常的衣、食、住上都有體現。
著名建築師黑川紀章說,即使我們運用了最新的科技,但日本的傳統仍然隨處可見。他曾經利用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中的城市山莊理念,按照茶室特點設計了一個獨特作品,一座現代混凝土的「茶室群」——東京中銀膠囊大樓。
東京中銀膠囊大樓
東京中銀膠囊大樓
當一個繁忙的都市人,身披風雨,攜著倦意來到這斗室之中,感受雖狹小卻安靜,雖簡樸卻細緻,遠離一切傾聽心底,每一次都將是一種新的遇見,每一次都可以帶來重新出發的體悟。
然而,另一位建築師伊東豐雄在創業階段,卻是完全背對日本傳統建築。他強調建築要立足現代都市、面向未來,積極追尋西方的現代審美理論。在建築設計中,他更多地關注色彩、材料,以及身臨其境時的內在感受。
他在20世紀70年代談到,我對回歸日本傳統建築的歷史毫無興趣。而最能表達他那時審美追求的,便是他在1976年為自己剛剛喪偶的姐姐,設計建成的一棟「白色U形」的小型住宅。
這座建築內部由一條狹長而彎曲的走廊組成,在它的兩端連接著卧室。一些簡單而優雅的傢具零星點綴在走廊中。
伊東豐雄說,我並不打算讓人去感受日本傳統空間里的那種帶有神秘氣息的灰暗感,也不想傳達蠟燭那種搖動的微薄光亮;而取代蠟燭的是,熒光燈細長線型的乾澀的光。
這確定的光亮,使整座建築沐浴著平靜的氣息。封閉的永恆的淡光之下的路,是通往卧室的唯一路徑。
伊東豐雄在設計中沒有採用的,正是日本傳統中的陰翳之美。自從谷崎潤一郎出版了他那本名著《陰翳禮讚》,陰翳幾乎成了日本美的最大特徵。但伊東豐雄卻拋開了這種審美傳統。
儘管「白色U形」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伊東豐雄作品的關注度,卻遠遠沒有達到他自己的期待。
多年後他回憶道,我當時對自己沒有被社會賦予適當的位置,抱有強烈的挫折感,這種情緒便轉化為對社會的批評,轉而背對著那樣的社會,只是試圖在封閉的微小體系或小宇宙里,一味描畫美麗而內向的世界。
美麗而內向的小宇宙是怎樣美好的世界,是否足以承載無盡的安心與安寧呢?
伊東豐雄白色U形住宅內部
伊東豐雄心目中的美是有顏色的,是與陰翳的色彩相對的白色,是所有絢麗彩色中的「無」。但在「白色U形」這個小宇宙里,他其實並沒有獲得完全的安心感,甚至存在著內心衝突。
他談到,白色對於我來說,在帶來甘美感覺的同時,也產生了擁抱畏懼的念頭;因為白色會持續呼喚著白色,就如同曲面也會一直喚起曲面,白色就潛藏著這種魔力。
為了擺脫這種矛盾的困境,他用了二十多年時間。
他回憶道,把自己從這種內向性格的、美的世界解放出來的契機,是仙台媒體館(2001)。「縱觀自己的建築歷程,這個案子具有壓倒性的重大意義。」
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位於巴黎近郊,由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於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
在這二十多年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在理論上就是對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的反思,其中,包括他一直推崇的密斯和柯布西耶的建築理念。
在伊東豐雄看來,二十世紀崇尚的建築,幾乎都是存在於現代主義的價值觀之下,單純而純粹的幾何學形態,鋼筋混凝土、玻璃幕牆、鋼結構,所有不同的材質都在為了讓人感受極度抽象性的面,對城市的愛與熱情消耗在竭盡全力的奇異外型。
當一座座摩天大廈興起,一個個基於最低限的分節所構成的抽象式平面的呈現,一切都試圖要強烈地呈現出更純粹的鋼筋混凝土與玻璃方體。而每種純粹都成為「獨角戲」,成為在城市舞台上的表演而已。
在現代主義所構築的空間中,僅僅是強調要素的明快、明確,而忽視行為的複雜與曖昧,同時更忽略了情感以及時間的流動性,人類行為抽出的「機能」因此在退化、在萎縮。
「在活生生的時間裡,活著的人類的水汪汪感情被完全抹殺,只有具備普遍之妥當性的抽象化的人類形象,才能成為它的對象。」
換言之,那種公共建築最適合於完全遵守制度而沒有人格的那種人。
有了對建築更深的思考,心懷著對人類共同的責任,伊東豐雄在建築材料以及形式上進行了大量嘗試。
日本人有一種現場主義的思維習慣,就是在現場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伊東豐雄也一樣,他與他的團隊當然做過一些實驗性建築,來探索和感受人與建築之間的親近關係,並確立了輕盈的、通透的、柔軟的建築基調。
而仙台媒體館,正是伊東豐雄針對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超越,是一次充滿理想主義的挑戰。
仙台媒體館,2001
2001年,一座透明而輕質的建築在仙台建成——仙台媒體館。她像是水中清婉的仙子在淡粉晨曦下緩緩浮出水面,一身淡藍色透明的蟬衣,透著晶瑩的水氣,籠罩在朦朧的氛圍里。地板、白色柱以及玻璃幕牆呈現出的景緻,彷彿令人置身於海底;當夜晚來臨燈光亮起時,整個建築瞬間置身於一個未來的世界,層層遞進、深深淺淺的光從城堡中折射而出,這裡成為了光的世界,如同開啟了夢幻中的萬花筒。
從周圍城區的連續界面穿過大玻璃幕牆,進入雙層高的主入口大廳。這個開放廣場中的玻璃幕牆是可拆卸的,裡面包含一間開放式咖啡廳以及零售商店,還有一塊可以自由活動的社區空間。
圖書館位於二層和三層,包括一個帶有互聯網入口的信息瀏覽廳。四層和五層的展廊空間包括一個帶有可移動牆體的靈活展覽空間,還有一個帶有固定牆體和休息區的特定空間。第六層是一個180座的電影院,這裡是可視化多媒體的白色博物館,布置著綠色的傢具。
13組柱形從一層貫穿而上,每一層都呈現不同的姿態,象徵著生長的植物。不均質的外型,統一的潔白帶來穩定的安心感。
每一組都強調著對空間的利用思考,以及極大運用效率帶來的美。每根柱子都獨立保持著自然曲線,在柔軟中蘊藏著巨大的向上的生命力量,這種生長在蔓延、在加強、在擴散。
仙台媒體館的宗旨是,「將現在的資訊科技來作為基礎建設所構成的知識積累體,生成新的表象而得以利用的設施。因此,一直以來被稱之為圖書館、美術館的這些公共建築在被新的系統所吸收的同時,也必須能應對所有市民各種多樣的可及性」。
對於公共建築所承載的社會責任,伊東豐雄希望的是建立平等關係且去中心化。
仙台媒體館是通過弱化或者「曖昧」館內與館外的邊界、館內各功能區域的邊界進行的,一方面摒棄紀念碑式的模式,與周圍環境形成和諧共生關係;同時,在館內形成開放式空間,為每個人提供舒適、自在、輕鬆的文化交流場域。
有趣的是,在開館一年後,伊東豐雄又來到這裡體驗和觀察。寬敞明亮的空間內,有穿校服的學生正在與工作人員交流使用電腦工坊;有年輕的情侶伴著咖啡的濃香,在小桌旁低聲耳語;在放映空間中,小朋友們和老夫婦們和睦地坐在一起共同觀賞;而在旁邊為高齡者準備的開放式的電腦室中,聚集了很多來自不同社區的學習長者;小孩子在這裡自由自在的奔跑,沒有成年人投以在意的目光。
在如此開放且和諧的學習交流空間里,伊東豐雄還有一個期待,就是「媒體館是思考都市的場域」。這裡可以讀書,可以瀏覽世界最新的諮詢,也可以參觀二維與三維的藝術展覽,但他更希望在這裡可以創造出相遇,更多的相遇,在不同的相遇中碰撞思想的火花,自由的探討不同的觀點,使工作生活成為藝術。
仙台媒體館本身就是書,一本有形與無形的書,等著你去體悟、去發現,去續寫……「去仙台媒體館寫書吧」!
伊東豐雄作品:White O別墅,位於智利馬爾貝拉
在仙台媒體館之後,伊東豐雄又在世界許多地方創作了新作品。他在2008年曾經談到,「我現在想要創造的,是可以讓人們感受生命的喜悅的那種建築。」快樂的建築性格成為他追求的理想。
2011年日本經歷巨大地震,殘酷的現實對作為建築師的伊東豐雄刺激巨大。經過對自然、對環境、對建築的重新思考,他的設計再次出發,並提出新的建築思想。
從2013年起,他的建築事務所開展了一系列講座,而開篇題目就是:「創造令人懷舊的未來城市——不是復興,而是為了再生日本」。
其中,「懷舊的未來」,是對日語「懐かしい未來」的翻譯。它的大意是,所創造的未來是發自大家內心深處的未來,是獲得極大安心感的未來。
岐阜媒體中心 2015
運用新的建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伊東豐雄震後設計的岐阜縣媒體中心,稱為「大家的森林」。
許多日本學者把日本文化稱為森林文明。這種文明主張,世界上的所有生命共存、和諧。儘管「大家的森林」是一個現代的建築,但它一定會追求「懐かしい未來」。
在建築中,會更多地使用木材這種傳統建築材料,使建築變得更加輕盈,帶來更多的呼吸感。空氣在木質中可以源源不斷的流動,於此同時,也使建築的抗震性及安全性有了根本的提高。在顏色上,沿用他一直喜愛的白色,從而傳達未來感。
「大家的森林」進一步發展了開放式建築理念,是一個市民可以在「森林」中自由聚會、交流、傳遞信息的場所。「森林」之中包含著許多小漩渦,象徵著水波漣漪。漩渦的擾動相互影響,就像信息在不同人之間的傳遞。
整座建築都環繞著綠色樹木,在呼應著建築內部木質原色的同時,更使視覺上的色彩協調統一。樹木帶來了更多的氧氣,清新的空氣裹著葉子的淡香,隨風在建築內部飄散。
最大的空間特色在二層,那裡有11個「大樹樹冠」懸在屋頂,「樹冠」由聚酯制紡織物和無紡布粘合而成,上面印有鏤空的透明花紋,通透而輕盈。從樹冠的頂部,日光穿過而下,無需人工照明,美麗的同時,節能成為了對未來可持續的最好延伸。
坐在「樹蔭」下,閱讀、交流、學習,寧靜而快樂,安心而幸福。
此刻置身其中,人們被鍍上一層日光,這一片理想鄉,如夢境卻真實可見,伸手便可觸及。
至此,伊東豐雄從背對傳統,追隨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再到超越,並構築懷舊的未來,近乎走出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邏輯發展。
當然,這個否定之否定不是向傳統回歸,而是既表現了東方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更實現了自由、平等、開放的現代理念。
2013年國際建築最高獎普利策獎授予伊東豐雄時,評委們給出的評價是:「伊東豐雄是永恆建築的締造者。」
在永恆建築中,理想在展翅,在現在,在未來。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台獨家特約專欄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後台
圖片來自網路


TAG:甲和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