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隨談:「受佛禁戒」——「三皈五戒」

學佛隨談:「受佛禁戒」——「三皈五戒」

【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有受佛禁戒』,如果是接受過佛陀的禁戒,「禁戒」,意思是佛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狹義的來說,就是指三皈五戒。受戒以及受三皈都不是容易事情,現在我們佛門發心受三皈、受戒的人很多,受了三皈之後,他有沒有歸?歸是回歸,依是依靠,你有沒有回歸?你依靠什麼?如果這都沒有做到,這三皈白受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在受三皈之前,一定要對佛教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我要學佛,我這一生當中要回歸」,從哪裡回歸?從自己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回過頭來,歸!歸是回頭。從今而後,依靠佛的教誨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這叫依。真的回過頭來,真的有依靠,這三皈是真的。

所以三皈裡面的意義要是不懂得,形式做得再莊嚴、再好看都是假的,無濟於事。如果真懂得、真明白了,你在佛菩薩面前燃一炷香,跪在佛像面前發願受三皈就得到。三皈不是人家給你證明,就真的三皈了。誰給你證明?你的良心給你證明。外頭誰能給你作證明?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佛給你作證明了,皈依證上給你簽名蓋印了,你還是隨順你的煩惱,還是隨順你的習氣,你沒有回頭,你沒有依佛的教誨,那有什麼用?自欺欺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道理。給一個皈依證,結個歡喜緣,你總有這麼一個念頭要皈依三寶。你真的皈不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一張皈依證給你,歡歡喜喜就好。到底是真皈依是假皈依,是你自己的事情,與旁人不相干。這一張皈依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更進一步,就是受戒,受戒就是發願,我們世間人講發誓,我要遵從佛陀的教誨。可是戒律你也要真的懂得,你要是不懂,這個戒怎麼持法?不殺生,不殺生要怎樣做才真正不殺生?所以你要發心持戒,不論是在家出家,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但是出家人的沙彌戒跟菩薩戒,在家人可以看、可以學習。《沙彌律儀增注》十條戒的前五條就是五戒,說得很詳細、很清楚。每一條戒,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你要懂得它的緣起,知道佛為什麼要製作,理論依據是什麼。戒的相狀是什麼,戒相;戒的形式,怎麼樣去做,叫戒行;戒的果報是什麼,都得要清楚,都得要明白。在什麼狀況之下應該如何受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你要不懂得你怎麼做法,那就變成死在戒條裡頭,錯了。某一種狀況之下要堅持,不能違背,違背你就犯戒了。某一種之下有開緣,那叫開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

五戒裡面飲酒這一條戒,開緣最多,如果是自己喜歡飲酒,你就是犯戒了。什麼狀況之下?最通常的是生病,中國中藥裡面很多藥用酒做藥引,這不犯戒,這是開緣。無論出家在家,七十歲以上的人,身體衰弱,血液循環緩慢,佛准許開戒,你在每一餐飯的時候喝一杯酒,這是當藥用,幫助血液循環,或者在晚上睡覺之前喝一杯,開緣,是你身體有必要。如果你身體很健康,沒有必要,你也這樣喝一杯,那你就破戒了,你就犯戒了。中國的烹飪是世界有名的,中國人最講究吃的,很多菜肴裡面可以用酒做佐料,這是開緣,這不是破戒。要曉得佛制定不飲酒這個戒,他真正用意在哪裡?防止喝醉了犯殺盜淫妄,他防止這個,所以酒這一條戒叫遮罪,是預防的,不像前面殺盜淫妄是性罪,不相同。你要對這些都不懂,戒你就沒有辦法持了,不但沒有辦法持,可能還常常造罪業。為什麼?看到別人破戒你就毀謗,你不曉得別人懂得持戒,他某一種持他有開緣,這要知道。

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遮是禁止,在某一種狀況絕對禁止,哪一種場合當中要開。總而言之,開是利益眾生,禁止是利益自己。該開的時候開,該遮的時候遮,這叫持戒;該開的時候不開,該遮的時候不遮,叫犯戒。佛的條條戒律都有製作的因緣,都有戒律的理論,戒相戒行得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傳戒的師父詳細跟你說明。

《無量壽經》上講過,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裡面所講的是五戒十善,所以把那一段經文好好的去讀。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學佛隨談:「受佛禁戒」——「三皈五戒」




參考資料:

1??凈空法師作《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

2??凈空法師相關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地藏經》大意(2)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