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城有用嗎?秦漢長城專門進攻 修到匈奴家門口 明長城才是防守

長城有用嗎?秦漢長城專門進攻 修到匈奴家門口 明長城才是防守

耗資甚巨的長城在古代史上起到了防禦作用了嗎?對於長城的修築,歷來都褒貶不一,實際上中國古代歷史上只有四個朝代修過長城,戰國秦趙燕古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歷代修築長城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秦始皇動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到了漢朝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

因此,有人就說了,投入這麼多的精力修築的長城,是否正確的達到了其軍事目的?如果用這些等同的物質資源轉變成建設騎兵部隊豈不更好?今天虎哥就來和大家聊聊。長城這個東西,首先不要僵化地固定了看,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修築長城的軍事目的都是不一樣的,就拿現在保存最好的明朝長城來說吧!它和秦漢長城無論地點還是思路就完全不同。秦長城的位置,把整個河套地區包括在內,是一個以道路和倉庫為核心的軍隊部署工程,用於快速調動部隊進行進攻,而不是沿著城牆死守。

漢承秦制,長城也直接就修在了草原上,前出河套、陰山以北,向西延伸到甘肅、新疆地區,甚至都逼近戈壁灘了。挺進腹地當然就能夠鎖住了草原上所有南北向的河流,直接分割漠南和漠北,讓游牧民族只能從貧瘠的漠北越過沙漠來進攻,而從漠北來的游牧民族要繼續南下,必須沿著灤河這樣的大河才能前進,不然牲畜沒草、沒水全得餓死在路上。要走這些大河路線,就跟在大河附近駐紮的中原軍隊主力杠上了,這樣就失去了突襲的突然性,只能硬碰硬的進攻。這樣一來游牧民族本身的人口基數就少了,兵力也少,反而節省了中原王朝的兵力。

二是游牧民族要穿過缺水的沙漠非常困難,使得大部隊難以出動。在戰爭期間一個牧民至少要有十幾隻羊和幾匹馬才能生存,幾萬牧民就需要幾十萬隻羊和十幾萬匹馬,這樣大的牲畜群每天需要的牧草和飲水都是天量,所以絕不可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也不可能脫離河流行動。如果一定要離開河流,那他們必須立刻分散開以降低對土地的壓力,這樣又無法形成規模集中作戰。

所以,蒙恬憑長城為後方,北驅匈奴七百餘里,其預警與進攻補給的功能,可為主力兵團提供敵軍襲擊預警,以及進攻時的道路和通信保障。至於說要建設騎兵部隊,那也得首先控制了漠南草原以後才可能有廉價的馬匹供應,不然就只能在內地擠佔耕地種草,還要從農民口中奪取大量糧食才能養馬。另外河套地區便於灌溉,可以提供大量的糧食,也是前沿防禦的重要基地。

像竇憲勒石燕然山、滅北匈奴,只需要出動三萬騎就可以了,而且其中還只有八千是漢軍,其他都是草原民族的僕從軍,即省錢又省事。因此河套地區一直就是漢族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爭奪的核心區,只要控制了河套,就可以控制漠南草原,也就能控制生活在這裡的游牧部落,只需要命令他們打擊漠北的部落即可。秦朝建立後就奪取了原本屬於游牧民族的河套之地,漢朝更是動輒率大軍北伐匈奴,所以,匈奴分裂,勢力退守漠北,長城也就靠北來修。

明朝中期的對手瓦剌一度統一蒙古,土木堡一戰皇帝都被擄走了,中後期連河套都沒守住,明長城的位置,在東面完全退縮到燕山山區,中部讓出了河套地區,也就放棄了漠南草原,放棄了養馬地和河套地區的糧食,只能進行被動的防禦,這跟組建騎兵部隊構成了衝突,最後搞得邊防和騎兵都不行。至於修出來結果,那就慘多了,不僅分散了防禦兵力,還讓自己養野戰軍的錢全浪費在幾千個城堡的守備了。再加上,技術水平的變化,秦漢時匈奴的冶鐵產量極少,對秦軍的會戰能力自然就會很弱,明朝時瓦剌人已經有了很好的冶鐵能力,長城發揮的作用自然就非常有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 的精彩文章:

看一眼就懷孕 中國武器魔改之路究竟有多傳奇?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俄羅斯放大招!突然亮劍2款神秘導彈 普京要出口惡氣了!

TAG:迷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