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馬道街的故事與傳說》

《南馬道街的故事與傳說》

新蔡文史資料「風物選粹」之:

南馬道街的故事與傳說

作者:高亮

新蔡縣老城街巷眾多。在這些街巷中最為有名的當然首推仁義巷,其次就是馬道街了。馬道街是緊靠老城東城牆內沿的一條南北通道。因為中間被通往東城門的東大街攔腰切斷,所以,東街以南叫南馬道街,以北叫北馬道街。這兩條街巷相對寬闊筆直。新蔡城居於黃淮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時代屢遭兵禍,城市保衛戰屢見不鮮。馬道街顧名思義是可以跑馬的。遇有戰事,南北呼應,救援馳騁。因此該街道在老城眾街巷中顯得傲而不群。還有一種說法,明中期「文廟」遷建南馬道街南端,圍繞文廟再建縣學。縣學招有文武生。武科生平時要練習騎馬射箭,於是就在東城牆下逐漸開闢了這條寬闊的南北通道。筆者對這種說法存疑。因為從各方面資料和老輩的口口相傳來看,馬道街至少在明初,也就是文廟遷建以前就有了。不管怎樣,馬道街歷史悠久,文化遺存積澱深厚卻是事實。這裡單說南馬道街。筆者自小在南馬道街長大。其間聽聞或者見識了大量有關該街道的故事傳說。這些故事有的道聽途說,子虛烏有;有的因為年代久遠,無從查考。在現代社會,城市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為了讓這些珍貴的文化歷史遺存不至於走向湮滅,筆者現在對這些故事傳說試做整理介紹。

一、眾說紛紜牌坊街

新蔡縣城古代曾以牌坊城而聞名。而南馬道街又被稱為縣城的牌坊街。傳說明清以來,在這條街巷上先後出現過十三座牌坊,有「十步一坊」之說。其中名氣最大的當然就是《新蔡縣誌》已有明確記載的街北頭的宋氏「節孝牌坊」和街道中段向西通往石盤井沿的「不過人牌坊」。這兩座牌坊出現較晚,都是青石結構,小廡奠頂,斗拱飛檐,雕龍畫鳳。因為縣誌已詳細介紹,筆者就不再贅言。其實,馬道街的眾多牌坊並非全部都是石牌坊,還有磚木結構,全木結構的。最為奇葩,還出現過一座麻桿結構的牌坊。傳言大概是在明末,有一王姓人家的寶貝兒子未及成年便因病夭折了。這個孩子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一直是其父母參加科考,踏入仕途的希望。王家父母悲痛之餘,冒死決定在喪子下葬以前,連夜用白麻桿為其搭建「進士及第」牌坊一座。第二天一早,喪子出殯,最前面是肩扛紙人、紙馬、金山、銀山、搖錢樹等冥間用品的十六人隊伍,接著是四十八名和尚道士的招魂道場,再後面跟隨三十二人抬的紅漆桑木大棺材,然後是親朋好友送葬的隊伍。這些人浩浩蕩蕩自麻桿牌坊「進士及第」的橫匾下經過。最後再將其一火焚燒。在古代,不管是「貞節」、「孝義」、「進士及第」或者其它內容的牌坊,都是「敕建」,得有皇帝的旨意。私建牌坊可是大逆不道的死罪。「麻桿牌坊」這樁忤逆案當時就有人向州縣首告,但因查無實據,再加上當時已是天下大亂,人心惶惶,地方官吏得過且過,不願多生事端,最終不了了之。這一傳說也從側面揭露了古代科舉制度對老百姓的精神戕害之深重。

老新蔡大多對西大街上的曹家雙牌坊津津樂道。其實在馬道街上還有一座兄弟雙牌坊卻鮮有人知。西街曹氏雙牌坊是樓上樓牌坊,而南馬道街的雙牌坊其實就是一座牌坊南北兩面分別代表兄弟兩人的「敕建」。傳言是馬道街內一李姓貧寒人家,兩個兒子同時中舉,奉旨修牌坊。李父因為自家門前地方狹小,也為了省工省錢,就乾脆只建了一座牌坊。牌坊正面鑲嵌大兒子的「敕建李××中舉」牌匾,背面鑲嵌二兒子的「敕建李××中舉」匾額。所以從北邊看,是李家大兒子的中舉牌坊,從南面看,是他家二兒子的中舉牌坊。此牌坊為磚木結構。別人修牌坊為光宗耀祖,李家修牌坊為應付皇上。所以這座「雙」牌坊保存時間也較短,名氣不大。

二、孔夫子請客

傳說新文廟落成,從曲阜請來的孔聖人銅像即將被請進大成殿的前一天,南馬道街的大戶人家周家掌門在文廟山門前碰見了主持聖人入殿儀式的新蔡舉人、刑部主事曹大夏。兩人本就熟識。周老漢就給曹開玩笑:「我說曹主事,身為南馬道街老街坊,俺想向您提個意見,中不中?」

「那咋不行?有啥要求您老儘管提。」曹舉人向來為人慷慨,言語乾脆。

「孔夫子既然搬家到咱南馬道街,跟大傢伙做鄰居,咱們街坊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剛搬來的新住戶要請街坊鄰居吃頓飯,既相互熟識,又能有個照應。麻煩您問問夫子啥時間也請請客唄?」

曹大夏想了想,說道「您老說得有道理。搬新家請四鄰理所應當。嗨——我看這樣,明天的聖人入殿儀典,麻煩您知會裡正,由你們二位代勞,通知南馬道街以及文廟周圍所有住戶,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男丁,均可參加入殿觀禮。待儀式結束後,我來代勞,替聖人請大家酒宴如何?」

兩人就這樣說定了。

第二天儀典結束後,曹大人果然踐行諾言,替孔夫子宴請了前來觀禮的所有南馬道街男人。席間,曹大人與眾街坊訂立盟約:一、凡文廟四鄰,均得敬重聖人,愛惜文廟一草一木;二、主動管教幼童不隨意入廟戲耍;三、主動約束家禽、豬狗遠離文廟。原來聰明的曹大夏早有準備,藉此機會為保護廟產與周圍百姓約法三章。

從那以後,縣黌學每年春天召開新學員入學典禮的時候,馬道街的街坊就會前去觀禮。大家總會開玩笑地說:唉,孔夫子又要請客了。

三、石盤井嚇跑李自成

石盤井沿巷在文廟與黌學後,馬道街以西,巷南頭與馬道街中部連通。前面提到的「不過人牌坊」就在石盤井沿挨南邊。明代的石盤井形狀古樸,井水甘洌。周圍居民皆飲用此井水。相傳明末農民大起義,李闖王的大順軍數次包圍新蔡城,都被守城軍民齊心合力擊退。最後一次因為姦細的破壞,闖軍終於攻克城池。指揮抵抗的知縣被殺。闖軍在城內到處燒殺搶掠。李闖王聽說城內有文廟,便欲前往叩拜孔子,求聖人保佑他功成名就。他騎馬經過石盤井沿,看到井水清冽,天氣炎熱,正口渴難忍,便下馬,著馬弁提來井水就飲。說也奇怪,一向甘甜的井水,到了闖王口裡卻變得苦澀發臭,難以下咽。詢問周圍居民,皆言井水清甜。闖王大怒:「孤,欲君臨天下,一口小小的水井也想阻擋嗎?不管怎樣,我必須把你喝進肚裡。待拜罷聖人,回頭命人把爾填埋!」

說罷抱桶痛飲。飲罷,再飲坐騎。然後牽馬徐行。

壞了,剛走到「不過人牌坊」,便覺得五內翻騰,痛如刀割。闖王把持不住,又找不到茅廁,只好就在牌坊下面上吐下瀉,稀里嘩啦幾乎把腸子都拉了出來。

闖王拉完,剛提上褲子,就有親兵趕來報告:「兵士搶掠,惹惱了百姓,他們紛紛奮起抵抗,已殺害我軍多人;城外明朝多路援軍已經踏入新蔡縣境,我軍隨時有被包圍的危險。」

闖王聽罷,大吃一驚。他是個很迷信的人。心想,這井水變臭,害我拉稀,莫非提醒我有難?想到這裡,連拜祭聖人也顧不得,就向文廟屁股後面作了兩個揖,說:「孔聖人,俺得先撤退了,不然小命難保。待有機會,再來拜祭。」連忙傳令全軍火速撤離。新蔡城才免遭塗炭。

從此,石盤井嚇走李自成的故事便在新蔡廣為流傳。

四、「坤儀益壽」匾額

南馬道街最北頭路西,現在的法院家屬院前面就是高家大院。筆者便在那裡長大。高氏一族曾經也有傳世家譜供於家祠。家譜明確記載高家於明初自山東萊蕪遷至新蔡。東城高氏在新蔡繁衍生息六百載。後代近播陳店、磚店一帶,遠播汝南、駐馬店、平頂山,甚至外省四川、福建等。除了家譜,家祠內還供奉先人流傳下來的寶刀一口。可惜老族譜在文革時期被紅小將抄沒焚毀。寶刀也下落不明。雖然家譜已毀,但是大院尚珍存一件傳家之寶卻是筆者少年時代所親見。那便是一道寫有「坤儀益壽」四個金色大字的古老匾額。匾額下面的小字明確記載:「道光二十三年,蔡州高氏名醫國珍、國寶兄弟妙手回春,治癒鞏義知府七旬老母的多年怪疾。待老母壽辰之際,孝子特製「坤儀益壽」匾額千里奉送。恭祝天下母親益壽延年。」當時古匾額懸於老堂屋正中牆上。匾下還掛著題有《八仙來朝》的四幅屏。這四幅古畫,因為歷經「文革」劫難,又保存不當,已嚴重損毀。畫紙發霉變脆,粉墨龜裂、脫落,以至於連作者落款、年代都看不清楚。我向八十多歲的老奶奶詢問畫的來歷,她告訴我兩位先祖名醫在道路邊救活了一位病倒的漂泊道人。道人原本是個畫家。他病癒後,在高家看見鞏義知府奉送的匾額,就說:二位恩人是大慈大悲的善人。老道身無分文,就為你家畫幾幅畫與這塊匾額湊成一體吧。問及其它,老奶奶再也說不清楚。

我曾多次提醒居住在老堂屋的堂哥對那四幅畫要善加保護。可是,後來我到外地求學,夏季暴雨,老屋漏水,牆畫全濕。堂哥見古畫已全部損毀,便當做垃圾處理了。唉,實在可惜呀!有了這個教訓,再加上我的責怨,堂哥意識到了保護古物的重要性,才將傳世古匾妥善保管起來。

馬道街高家的這道古匾額可能算不得什麼珍貴文物,但是它至少能夠從側面證明新蔡城、南馬道街的源遠流長。另外,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黎民百姓給官僚送禮上供,而鞏義知府還能在生母壽辰之際想到為百姓送禮,也算是一段今古佳話吧。

另外,聽居住在南馬道街的我的一位熊姓表哥常常提及,他的叔叔解放前隨國民黨軍隊到了台灣。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陸與台灣實現互通。當第一批從台灣歸省的新蔡籍遊子走下汽車,他們拉著、抱著親人問寒問暖罷,幾乎所有人第一件要問及的事情就是:「聽說縣城變化很大,馬道街還有沒有哇?」熊哥多次向我保證:「俺真的不是說瞎話,南馬道街、文廟、黌學、仁義巷等去處正是俺叔他們這些海外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呀!」

【作者簡介】

作者:高亮,筆名淮草灘。河南省新蔡縣人。駐馬店市作家協會會員,縣政協文史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用書生作品 的精彩文章:

高亮雜文:《勝甲蟲——生命的奇蹟》

TAG:百用書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