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製造整體水平仍處在從工業2.0邁向3.0的過程

中國製造整體水平仍處在從工業2.0邁向3.0的過程

(1)中國建設製造強國目的是提高自身製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朱森第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還存在較大差距,必須清醒認識到問題,並加快實現製造業「強身健骨」。

中國製造整體水平處在從工業2.0邁向工業3.0過程中,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產效率、產品品質、能源消耗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在全世界製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中國製造必須跟上時代步伐。

朱森第說,中國建設製造強國旨在通過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力圖在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生產組織、加快信息化融合、擴大國際合作等方面,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

朱森第強調,我國是在開放的環境下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通過廣泛的國內外合作,重視和保護知識產權,促進位造業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國際機構和企業參與其中,共享發展成果。

比如,智能製造推進過程吸引很多國外廠商的關注,也有不少進入中國市場,取得良好成果。以工業機器人為例,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售總量14.1萬台,比上年增長58.1%。

朱森第表示,中國建設製造強國是在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做法、結合本國製造業發展實際的基礎上推進的。未來,中國將加快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的步伐,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朝著製造強國這一目標堅定邁進。

(2)中國製造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

2018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大會(RAIC)7月10-11日在天津舉行。在會上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製造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關鍵的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前提條件和關鍵難點,也是機器智能發揮作用的關鍵領域。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確定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人工智慧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新一代人工智慧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王衛明在會上指出,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機遇,建設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的新引擎。

當前,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的實用門檻已經通過,運用的廣度和深度超乎意料。面向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的交融將進一步帶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創新,創造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中紡聯印發《建設指南》 加快紡織行業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

日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紡聯)印發了《紡織行業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以下簡稱《建設指南》),大力推進紡織智能製造標準化工作。

《建設指南》明確,在紡織行業推進智能製造,是在新時代推動紡織工業智能轉型升級,打造新的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對於培育我國紡織經濟新的增長動能,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紡織製造向中高端邁進,實現紡織強國的重要舉措。

《建設指南》指出,雖然我國紡織行業在智能製造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裝備數字化智能化已達到較高水平;生產過程智能化已取得明顯進展;企業運營智能化正在深入推進;智能製造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引領行業發展,但是,我國紡織智能製造標準化工作目前存在著散、亂、慢的問題,標準化工作跟不上紡織智能製造實踐的發展需要。

問題體現在:我國紡織行業智能製造標準化工作缺乏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有關標準化研究主體和資源分散,研究工作只針對企業智能化個性需求制定方案,對行業智能製造的共性技術和標準化需求缺乏研究,紡織智能製造標準的研究工作不能聚焦,重點不突出,未能形成合力。

為推動標準對紡織智能製造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建設指南》要求,要進一步研究完善紡織智能製造標準體系結構框架,推進國家智能製造基礎通用和關鍵技術標準在紡織行業應用,研製紡織智能製造行業通用、關鍵技術和專業領域應用標準,加快紡織職能製造標準成果推廣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益匯智 的精彩文章:

TAG:精益匯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