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繪畫先驅:羅吉爾·凡·德·威登
吉爾·凡·德·威登(Pogier Vander Wenyden,1400-1464) ,尼德蘭畫家,他的才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宗教畫上突破了長期受泛神論影響形成的桎梏,進一步去揭示人物的真實精神。
威登的早期繪畫所遵循的仍是康賓所探索的道路,即非常注重人物的環境細節描寫,然在肖像刻畫上,他比別人更加深刻些。
《下十字架》
威登在這裡摒棄了許多公式化構圖,集中塑造耶穌被扶下十字架時所有人物的個性特徵。
既無風光景物,更無金色背景,突出的是成對角線地斜拉下來的基督屍體,與在他下面昏迷過去的馬利亞,母子兩人相同的曲線構成了軸心,展開了一幕因悲劇所引起的撫慰性情節。
左側穿鮮紅披風的約翰,和革羅罷妻一起扶著聖母,他們的動作恰好與右側的信徒撒羅米(穿皮袍並抱住耶穌雙腳的人),及因痛苦而扭曲著雙臂的抹大拉,構成對稱。
在後面攙扶耶穌屍體的是一個名叫約瑟的亞利馬太城議員。他身材高拔,情緒激越,白鬍須的臉上現出悲痛,與耶穌垂死的臉構成了對比,而他一雙穿紅色長襪的腿一曲一伸地展現在耶穌那蒼白的軀體下面,這種對比性處理,使畫面十分動人。
按經書上說,耶穌被釘死後,朋友和信徒們紛紛來到各各他山來追悼。到了晚上,亞利馬太城議員約瑟,受眾人所託,去求見彼拉多,要求允許埋葬耶穌的屍體。
獲准後,把耶穌放下十字架,出現了上述規定的人物場面,這一題材在歐洲又稱比哀他(Pieta,虔誠之意)。
《聖路克畫聖母像》
一位畫家正在為餵乳的母子畫像,有趣的小嬰兒像成人似地擺好姿勢,作出一副認真的神態,溫柔善良的母親露出豐乳,羞怯的掩蓋更顯人情味——宗教題材在威登的筆下只是一個符號而已。
這件作品色調凝重渾厚,人物表情淡漠,氣質冷峻,造型上強調大色塊對比,背景運用透視加強縱深感。
但是,室內與室外仍有著被割裂開來的跡象,彷彿是兩幅合而為一的畫,這是當時普遍流行的繪畫風格。
《末日審判》
《聖經》有多處記述世紀末景象,《舊約·阿摩司書》最早預言了世紀末景象:
世界被黑暗籠罩,以色列人災難不斷,但上帝會讓以色列人獲得新生,享用甜酒、蜜奶和果園。
舊約時代的末世論表現了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間的悖論關係:賜福與詛咒、威脅與獎賞。
這種思想延續到了《新約》,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提及,死人會在最後的審判日復活。
末世論的主要敘述文本是《新約·啟示錄》,其主題涉及人類惡貫滿盈,人間異象疊生、災難重重,世界到了自己的盡頭,基督再次重臨人間,發起善惡大戰並進行最後的審判,邪惡之徒得到懲罰,聖徒和良民得以復活。
位居正中的天使長聖米迦勒正手持天平對人的靈魂進行稱量,沉向地底的罪人比選民重得多,這些罪惡的靈魂將進入地獄。
而背景處最引人注目的是審判者——復活的耶穌的出現。耶穌腳下環繞著一群手持號角、宣告末日審判來臨的天使。
上帝的選民由墓穴中復活,在天使的引領下進入天國,而罪孽深重的罪人們正要墮入地獄。


※人,才是真實世界的創造者
※義大利樣式主義改革派代表畫家: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
TAG:光陰難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