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暴雨襲擊致二百多人死亡!「防災強國」日本這次為何傷亡慘重?

暴雨襲擊致二百多人死亡!「防災強國」日本這次為何傷亡慘重?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日本西部地區連降特大暴雨,引發30多年來最嚴重水災。圖為日本岡山縣水災現場。新華社記者 馬平攝

日本一向以「防災強國」著稱,但近日發生的暴雨災害,雖然氣象部門發出過「大雨特別警報」,截至16日,仍有200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最近幾天,北京網友紛紛曬出各種「水中游」照片和視頻,只因強降雨任性地降臨而在近鄰日本,截至16日,暴雨已造成219人死亡,21人失蹤。在人們印象中,日本一向被視為 「防災強國」,能對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輕鬆應對,但一場暴雨,卻讓200多人丟了性命,讓人驚詫不已。

此次暴雨緣何會讓日本損失慘重,暴雨成因是什麼,被視為救命信號的預警是如何發布的,暴雨會引發哪些災害,該如何應對?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颱風和梅雨聯手導致特大降雨

「造成這次災害如此嚴重的原因,首先是短時間內的超大降雨。」17日,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董全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上周,日本氣象廳對日本西部多個地區發布「大雨特別警報」,警告西部地區會受到數十年一遇的特大降雨,93個觀測站都記錄此次降雨是史上降雨量第一。從上周四開始的短短几日內,西部地區的降雨量達到整個7月正常降雨量的3倍,多個地方超過上千毫米。超大降雨完全超過了河堤的承受能力,短時間內湧入巨大水量造成河堤潰堤,沿岸市鎮整個被淹,泡在了水裡。

董全介紹,此次日本的強降水天氣過程,主要是受今年第七號颱風「派比安」和梅雨鋒降水的影響所致。梅雨鋒不僅影響我國長江等流域,也影響韓國和日本。此次日本強降水過程與我國6月28日前後和7月4—6日的黃淮和江淮江南等地的兩次降水過程對應,都是梅雨鋒降水。只是颱風「派比安」在西太平洋直接北上,「火上澆油」影響了日本。導致出現連續十幾天的持續強降水,部分站點出現超過歷史觀測記錄的累計降水量。

確實,有媒體報道,由於此次大雨還受到颱風影響,儘管有水壩、堤壩等防洪設施,但雨勢之大前所未見,防洪設施難以抵抗。日本《每日新聞》稱,岡山縣的小田川潰堤,至少4600戶家庭被洪水淹沒,許多老人來不及逃生被淹死在家中。

回水現象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除了降雨因素,地勢因素也很關鍵。有媒體報道,岡山縣高粱川各支流共有5處潰堤。主要原因是大雨讓河道主流水位上升,導致原本要和主流彙集的支流無法流入,因此潰堤淹沒附近區域。這種現象被稱為「回水現象」。

有專家稱,回水現象是導致這次水災如此嚴重的原因之一。日本地形多山,約70%土地由山脈和丘陵組成,不少民宅都建在山坡上,或者山腳下的平原上。而一旦遇上大雨就容易發生山體滑坡,這些房屋很容易受災。這次暴雨就導致了多個地方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次生災害,遇難人數增加。

再就是日本的房屋結構,日本之所以防震厲害防水卻不行跟房屋結構有關。日本的許多房屋是用木頭建造的,尤其是在鄉下,傳統的木屋非常普遍。董全表示,這類小木屋地基非常有彈性,是防震的理想選擇,但遇上洪水或者泥石流的壓力就會頃刻間毀於一旦。

「除了上述因素,事件的極端性,即三十年一遇,也是造成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董全說,此次強降水過程,多站的48小時累計降水量和過程累計降水量都超過有歷史觀測以來的極值。類似的極端事件,在全球範圍內,往往都會導致嚴重的災害和損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從事日本研究的陳哲博士此前表示,幾十年不遇的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大量傾瀉,居民躲避不及。即便躲在家裡,如果房屋位置不利,仍可能遭掩埋。

日本和中國的預警級別不同

災難來臨時,災害預警可謂救命信號,及時、準確的預警,往往能救人於危難之中。

董全表示,日本和中國的大雨預警級別存在差別。具體來講,首先,是級別級數不同。中國包括暴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級預警,日本是暴雨告知、警告和緊急警告三級級別。其次,預警的定義標準不同。中國是根據事件的絕對強度定義,例如暴雨紅色預警是指,預計未來24小時2個及以上省(區、市)部分地區將出現250毫米以上降雨,並有分散的400毫米以上降雨;或者過去24小時2個及以上省(區、市)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日雨量100毫米以上降雨,且上述地區有至少5站日雨量超過250毫米的降雨,預計未來24小時上述地區仍將出現100毫米以上降雨。日本則是根據事件的相對強度定義,例如緊急警告表示災害事件的強度預計達到二三十年一遇。

在日本,儘管此次各地政府合計向大約600萬居民發出「避難通知」,但避難通知不具強制性,不少人沒有放在心上。有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在災害面前可能出現一種「正常化偏見」心理,一味認為自己會平安無事,輕視危險和威脅。一旦遇到災害,來不及逃跑。

也有專家指出,日本政府的災害預警機制也存在問題。在日本,大雨特別警報等防災氣象信息由作為中央部門的日本氣象廳發布,避難信息則由地方政府發布,而地方政府可能沒有應對災害的足夠經驗。

「雖然日本學校的防災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階段,但防災演練主要以防地震、防火災為主,在應對水災、泥石流等方面有所欠缺。暴雨來臨時,民眾個人防災意識不及地震發生時,可謂百密一疏。」董全強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12歲女生命殞水庫!今年暑期全國已有20餘名青少年溺亡!
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藍天保衛戰:有些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