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日友好」,早已異化成日本右翼的政治工具

「台日友好」,早已異化成日本右翼的政治工具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近日,日本西部的強降雨導致遇難人數超過200人。而蔡英文在7日當晚就在推特用日文對此次水災表示關切,並表示願意提供支援。隨後安倍也在推特上轉發蔡英文的推文,並用中文表達感謝之情。

災難下兩方的互相示好,表達「台日友好」似乎已成為一種慣例表達。倘若是普通的友好互助,那自然是純粹的人性表達。然而,對比歷來的的政治操弄(如花蓮地震),便不難發現雙方這種「台日友好」互動往來,早已異化成一種政治工具。

「台日友好」,政治工具

台灣的「親日」甚至是「媚日」的意識形態,其根源就在於二戰後的國民黨政權不僅沒有徹底進行去殖民化的工程,甚至由於「反共」的需求,與日本右翼組成了「反共聯盟」。而「台日友好」的論述形成擴散並形成共識,便是源自於政治人士和團體推動的結果。

李登輝便是「台日友好」的推動者,「日本精神」、「台日命運共同體」、「兩地曾為『一國"」這種說法便是他提出的。不僅如此,李登輝在2002年更是在日本成立「日本李登輝之友會」來促進兩地的政治文化交流。

陳水扁在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時候,在民進黨中央成立「台日友好協會」。而蔡英文上台以來,更是大力加強台日之間的關係,民進黨官員宣傳所謂的「台日夫妻論」,利用「花蓮地震」,通過政府與媒體全天候大力渲染「台日友好」氛圍。在所謂的日本救援隊不肯親自救援的視頻被曝光後,隨後便禁止曝光視頻的大陸記者赴台。

「台日」真的友好嗎?從釣魚島海域爭端,綁架台灣船長以考慮讓台灣加入TPP協定來強迫「核食輸台」的操作來看,自然很明顯,所謂的「台日友好」從民間發酵到政治時,便早已異化成了政治工具,特別是日本右翼最常用的政治工具。

多年前日本發生3·11大地震,當時台灣資助了大量資金以幫助日本災民。「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的成員佐藤健一一方面感謝台灣人的熱情幫助,另一方卻是在屏東高士部落重建高士神社公然宣揚軍國主義——該神社在歷史上曾是動員當地人為日本侵略效力的地方。

高士神社(圖自網路)

而最近台灣內部炒作的沸沸揚揚的所謂「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活動的連署,實際上就是由日本極右翼永山英樹所發起,以此來推動「台獨」操作和進行反中活動。而他曾經參與多起反中活動,支持在台灣重建日本神社,否認慰安婦是「被迫」的等行為。

由此可見,當民間純粹的友好情感被特定政治人士一再動員、強化,特別是在災難性事件之下時,往往成為了為他們政治議程背書的棋子。

國民黨基於反共需求,民進黨親日不減

在大眾的觀感中,民進黨是「媚日」的,而國民黨基於中華民族情節會對日強硬,巡航釣魚島,強調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等。然而,這是不準確的。從兩蔣、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他們的「親日」態度僅僅只存在程度的差別而已,不存在所謂的「對日強硬」。

戰後的日本與台灣成為「反共」第一島鏈的成員,日本基於控制台灣的願望,放大台灣的地緣關係,強調台灣是日本海上的「生命線」。而國民黨則是依賴於美國和日本提供的援助來維持其政權的正當性。

1949年日本戰敗後,更是以崗村寧次甲級戰犯為首,組織了名為「白團」的軍事顧問團,駐台15年之久,協助蔣介石落實反共的政策。

1965年美國停止對台經濟援助後,日本隨即向台灣提供了1.5億美元的貸款。

即便是到了21世紀,台灣至今仍需要日本提供安全協助,用來對抗大陸「反獨促統」的壓力。哪怕是進入了兩岸八年和平發展的馬英九時期,馬英九同樣是採取突出的「友日」主張,提出「台日特別夥伴關係」的概念,即便是後續發生釣魚島問題、沖之鳥礁問題使得之間一度關係緊張,但這個大的概念並未被改變。

在蔡英文上台之前的50多年間,台灣和日本之間簽署的協議有58項,而在馬英九時期,簽署的協議就達到了25項,其中就包括了台日漁業協議、台日產業合作備忘錄、台日電機電子產品檢測相互承認協議等。

馬英九等國民黨精英對於日本殖民者八田與一依然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

日本的兩面派作風

國、民兩黨無論哪一方上台執政都同樣會將台日之間的關係作為其布局的重心,只不過相對於國民黨而言,民進黨表現得更為「媚日」。而日本也對民進黨的「漸進式台獨」動作表現出鼓勵的姿態,通過「小動作」來打擦邊球。

比如,花蓮地震中,安倍和蔡英文便是在媒體上大肆表演「台日友好」的戲碼,更是通過小動作來稱呼蔡英文為「總統閣下」,隨後又移除這個稱呼。爾後,「台日關係如此友好守望相助,為什麼要禁止福島食品呢?」的輿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發酵。

不僅如此,日本方面還將「日本公益財團法人交流系會」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隨後,台灣也將「亞東關係協會」改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台灣「立法院」還專門成立了「台日交流聯誼會」來加強與日本的聯繫。

中日之間的戰略矛盾便是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與地區影響力跟日本日益下降的國家勢力之間的矛盾。身為「第一島鏈」成員的日本,即便是在冷戰結束後,「以台制華」的戰略防範心理至今依然沒有放棄。

特別是隨著亞太地區的變化,日本也不得不將中國視為重點防衛對象,特別是一旦兩岸統一之後,更會讓日本陷入中國的包圍圈之內,這對於資源極度匱乏需要海上物資通道的日本來說,簡直是噩夢。這就形成了日本操弄「台灣牌」的現實需要。

然而,即便是戰略上安倍政府會抓著「台灣牌」不放,但是安倍同時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特別是在美國退出了TPP協定,日本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邊緣化,特朗普反覆多變的全球貿易戰帶來經濟威脅,以及在中美關係中被「去中間商化」的趨勢讓他明白,必須不能將雞蛋都放在美國的籃子里。

因此,趁著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的40周年,安倍以此尋求中日關係的改善,並加入中國主導的區域整合與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之中。特別是在2017年,中國的GDP已達到日本的2.34倍,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日本的3倍以上,所謂的遏制中國只會是徒勞。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特朗普挑起的全球貿易戰之下,隨著外交部長王毅出訪日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日,中日韓三國關係迅速升溫,中日關係快速緩和。同時,安倍還特地重申了一遍:「將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的規定,僅同台灣保持民間往來」。

從日本主動積極改善中日關係的行動可以看出,在中美博弈及美國自身開始收縮的大局勢之下,為了日本的生存與發展,安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是真的有利:在大力改善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加強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不忘在不踩紅線的前提下,通過「口惠而實不至」的空頭支票讓台灣付出更多的利益。

在日本尋求經濟整合與突破有求於中國大陸的情況之下,「台日友好」的輿論只會作為其「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工具來對台灣予取予求,而當真的需要日本付出成本之時,則會直接回歸到現實層面。

「台日友好」這個政治術語,很多時候都是台灣單方面的想法與政客們為了推動政治目的操弄的辭彙。國際政治上不存在永遠的朋友,也不存在永遠的敵人,情感性的術語——諸如什麼「特殊夥伴」「夫妻論」——更多時候只是哄騙小孩的拙劣把戲,然而總有人一廂情願地相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台紅龍果價格也快崩了 果農棄收止血讓猴子吃到飽
三中案被起訴 馬英九:沒想到會在颱風天下手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