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避之不及的地方,卻是他們的潮流地標

我們避之不及的地方,卻是他們的潮流地標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053個城市故事

2016年11月22日,

東京都的目黑區,

開了一家新商場。

商場不稀奇,

稀奇的是開在了高架橋下。

把商場開在不見天日的地方,

日本人是有多憋屈?

在東京人心目中,

不僅普通人想住在這裡,

日本的明星們也多在此置業,

國民天神木村拓哉便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大熱的《最完美的離婚》里,那句「可以看到櫻花的家」,便在目黑川旁。

每年櫻花季,

當遊客們擠進各大景點時,

日本人會靜靜來到目黑川,

享受目黑區的私房雅趣。

提起目黑區,

日本人的統一反應多半是——

「Osyare」(洋氣)。

目黑區能在東京倍受歡迎,

不僅勝在風景好,

更離不開這一帶密集的獨立小店,

品位很潮,店主很酷。

可以說,

就在2008年,

獨具品位的中目黑人,

盯上了一段黑黢黢的高架橋。

從目黑站出來,

有一段長達700米的高架空間,

陰暗而無趣。

日本鐵軌多,高架也多,

但由於法律限制,加上人流不多,

高架下的空間長期閑置,

甚至被冠以「陰暗、骯髒、可怕」之名。

但是,中目黑決定改造這裡,

由日本鐵道公司東急電鐵設計,

知名策劃團隊「丹青社」操刀,

8年之後,「中目黑高架下」誕生了。

一向洋氣的中目黑人,

在商場名字上難得接地氣一次。

不僅沒有用難懂的英文法文音譯,

還簡單粗暴地一目了然,

生怕你不知道這是在高架下。

於是,電車在頭頂呼嘯而過,

卻有30家各色潮流店鋪,

共享「同一個屋頂下」的空間。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蔦屋書店,

享有「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的美名,

蔦屋所到之處,必有話題,

哪怕在高架下,也蓋不住它的洋氣。

書店空間分為四大主題,

Meet、Talk、Work、Share,

Meet暗含遇見書,遇見人,遇見美好;

Talk以生活書籍和雜誌為主;

Work是攝影藝術與設計的空間;

Share為藝術空間,舉辦各類活動。

高架下的書店,不僅美,

還美得與眾不同逼格爆棚,

這,夠洋氣,也夠中目黑。

以往高架下的餐飲多是街邊快餐,

但這裡改變了「套路」:

有起源於鎌倉的法式吐司店鋪,

有來自紐約的手工麵包,

既可以享受到紅酒與芝士的搭配,

也有平易近人的關東煮專賣店。

中目黑高架下的出現,

不僅改變了這裡原來的陰暗面貌,

還橫跨了賞櫻勝地目黑川,

也和周邊新老店鋪連成一片,

完全融入了中目黑。

當然,這個成功不是偶然,

日本人在探索公共空間領域,

一直沒有停止嘗試。

千代田區是日本的政治行政中心,

這裡有座歷史悠久的萬世橋。

2012年,在廢棄車站原址,

交通業大佬JR東日本

開發了「mAAch ecute 神田萬世橋」。

不僅保持了原車站的紅磚外牆,

還開發了公益博物館。

而在秋葉原,二次元文化天堂,

有一處「2k540 AKI-OKA ARTISAN」。

以白色為基調的鐵道高架下,

聚集了多家手工藝品設計師和工匠,

與「ARITISAN」呼應,

如今成了日本「匠人」社區。

日本對高架下的再利用,

並非一蹴而就。

從戰後到十多年前,

高架下一度是攤販與黑市的溫床。

之後隨著經濟發展,

高架下因為租金低廉,

塞滿了高性價比的餐飲店和娛樂店。

再後來隨著法律法規的開放,

日本的高架下才得到了新發展。

其實,不僅在日本,

對於全球的大都市來說,

這是都在努力解決的課題:

在台北的建國高架路下,

巨大的空間平日作為停車場,

但每到周末,這裡禁止停車,

一部分變身假日花市,

另一部分則是假日玉市。

既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場地,

也為都市人的生活增添了樂趣。

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高架下空間被改造成滑板場、籃球場,

甚至是一個小小的人工湖,

不得不佩服設計師腦洞之大。

美國建築大師保羅·魯道夫認為,

人的視覺難以辨認20米以上高度的部分,

但20米以下是易於被人感知的,

包括它的體型和結構。

所以高架下的使用,

正是以人為尺度的視角,

可以看出城市的社區文化:

是書店、運動場、人工湖,

還是流浪漢的聚集地?

橋底商業,不是一定越高級越好,

本質還是公共空間,在於「公共」。

相比於車站內的獨立商業空間,

高架下的空間由於地處社區,

更看重和城市社區文化的融合。

中目黑高架下之所以成功,

便在於此。

正如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所說:

維繫一個自由、公平的社會,

需要超越個人意識的公共精神。

在此精神下,

創造出能夠聚集人群、

共同感受生命喜悅的空間與時間,

這才是公共建設的意義。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建築師柯布西耶把高架比喻為「創可貼」:

而如何讓這「古老城市的褶皺」重生,

值得思考,又充滿期待。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印度-華麗像宮殿,複雜似迷宮,卻只是口井
阿根廷—請別為我哭泣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