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查德?邁耶:讓白色孵化完美的信仰

理查德?邁耶:讓白色孵化完美的信仰

本文原載於《上層》2010年第1期。

從傳統意義上說,白色是純潔、透明和完美的象徵。——理查德·邁耶

每個熱愛生命的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共同的對世界的認知——就是它的多彩與絢爛。人類發現,只有自然賜予我們的顏色才是美的極致,於是用頭腦和雙手極盡所能地塗上以自然為標準卻永遠也達不到的人工色彩,在自然的懷抱里一點一滴地堆積我們的作品——所謂文明。然而,這幾千年的點滴雖是自然里的滄海一粟,卻凝結了我們世世代代鮮活的情感與信仰。

我不由自主地借用最愛的詩人的文字為題,就緣於有一個人竟能用一生的時間和心血,讓自己所有的作品只上單調的一色,且是那和絢爛無關的——白色,白色的穹頂,白色的立面,白色的窗欞,白色的內飾,甚至白色的扶欄,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吸收著來自彩色自然的光影,表達著他對生命和藝術的完美理想。他就是現代主義建築「白色派」的教父——來自美國的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傳說中的「世紀宅男」

1934年,邁耶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東北部紐瓦克城的楓樹鎮,鬧中取靜,陽光充裕的的環境讓他的童年和普通孩子一樣,嬉戲追逐於夏日的午後,著迷於投射在房屋周圍變幻的光影。如果不得不追溯日後成為建築師的因緣,邁耶只好告訴大家:「我喜歡搭積木,小時候我們有很好的積木,我搭的房子,具體樣子我都忘了,因為積木塊都很大。」

這種喜歡卻不同於其他僅僅把積木當玩伴的孩子,到了高中,邁耶就經常在地下室的桌子上畫圖、做設計,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就許下了建築師的夢想。1957年,他從康奈爾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建築學學士學位,從「每個人的青春都能在這裡得到燃燒」的校園意氣風發地踏入了建築世界。畢業後,邁耶懷著朝聖的心情前往歐洲大陸一探歐洲傳統建築的根源,期間他曾拜訪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與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芬蘭建築大師),與兩位前輩的交流對邁耶的建築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此後,他先後在Davis, Brondy & Wisniewski事務所,Skidmore, Owings & Partners事務所和Marcel Breuer事務所工作,1963年在紐約獨立開業。匆匆數年裡僅僅是室內修復這樣的練兵,還未能讓邁耶大展宏圖,而剛剛出道的年輕人,卻總是急於通過實踐來證明自己。於是,他終於按耐不住地把自己父母的住宅當做了實驗品,這套建成於1967年的史密斯私人住宅竟真的成了邁耶的獨立宣言。

史密斯住宅(Smith House)建在康涅狄格州達瑞安海濱。住宅基地位於一個緩坡上,面向大海,景觀視野極佳。建築由住宅本身和一個獨立的車庫兩部分組成。車庫前有一個大小相宜的停車坪,它正對著濃蔭間的一條小徑,其立面處理得比較實,把人導向旁側通向住宅的步行路。住宅一側的入口立面比較簡潔,僅開數扇採光所需的方窗,擋住觀海的視線。而當人進入房間後,卻會感覺出人意料、豁然開朗——起居部分是一個上下三層貫通的大空間,入口層是主要的公共區域,起居室三面開敞,大玻璃窗把人的視線引向大海深處。在功能布局上公共與私密空間分開,使每個家庭成員能有各自的天地。而藝術上,在這個所謂的「處女作」中,受到柯布西耶中期作品的影響,邁耶在追求一種簡潔、純凈的現代主義精神。在起居室正對人口處,有一個可以供兩層使用的壁爐,它與建築的圍護部分明確地脫離,在三面玻璃的起居室中,造成非常強烈的虛實材料的對比,成為起居室的視線中心。而白色,從史密斯住宅開始就成為了邁耶的標籤——他把磚質的壁爐也漆成白色藉以追求建築的「純凈」。

六年後,另一座住宅成讓邁耶跨入國際建築界的殿堂。

1973年,位於密執安州,面朝風光旖旎的密歇根湖的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House),在陡峭的湖畔坡地上悄然矗立,它被媒體形容為「超越時代的住宅」。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入口設計在了房屋的頂端,通過一條水平垂直的長廊將入口與外界聯繫起來,再通過一系列的台階,最後到達底層的湖邊。從公路望向住宅時,能看見的僅僅是頂樓和一個蜿蜒入屋的窄小斜坡通道。將視線轉向屋內,起居室的挑空使整個視線能在樓層之間遊走。而在三樓部分,作為主要的卧室空間,透過卧房外的走廊平台,也可俯視挑高兩層的起居室。無論是坐在起居室透過巨大的落地窗凝望,還是登上頂樓平台遠眺,密歇根湖的美景都盡收眼底。屋外的部分設置了一座以金屬欄杆扶手構成的懸臂式樓梯,連接起居室和餐廳戶外平台,形成了一套流暢的垂直動線系統。整棟房子一方面用樓板和框架玻璃分割出水平軸線,一方面以樓外的金屬煙囪來明晰垂直向度,使整棟房子的外觀立面更為流暢、完整。

白色依然的道格拉斯住宅寬敞通透,隱沒在湖畔的針葉林間,如同一艘浮游綠波中的白色遊艇,建築與自然完美融合,令觀者和居者都心曠神怡。

半個世紀以來,邁耶設計的建築作品當中,以住宅的數量為最多,加上他這兩座成名作,於是他儼然變身成了傳說中的「世紀宅男」,在自己的形式軀殼中孤芳自賞,熱衷於光與影的遊戲,和它們在不同的空間里捉迷藏。

從宅男到教父

在住宅設計中獲得認可的邁耶,逐漸將他的白色理想鋪陳到了歐美大地。20世紀的最後20年里,邁耶不僅獨自在白色中沉醉,更讓世界在他的白色中沉醉。

1983年,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海伊美術館(High Museum of Art,Atlanta,或稱「亞特蘭大高級美術館」)問世,邁耶以建築的成熟、完美征服了評論家和公眾。海伊美術館是亞特蘭大市的主要公共建築和藝術陳列館,位於桃樹街和十六號街的接合轉角處,左側與紀念藝術中心相鄰,右側是第一長老會教堂,館前是步行街區,館後公共交通便捷。美術館的主要入口面向步行街,在建築的總體布局上,三面展覽的實體部分包圍著一個弧形的中庭,中庭以「虛」的處理面向入口,暗示著建築的中心場所。入口是一個沿地段對角線伸出的一條長長的坡道,人們從坡道上要穿過一座幕牆和入口柱廊才能進入到建築的主層。坡道起始處有一個亭子形狀構築物,是美術館沿伸到城市街道上的象徵,同時坡道一直沿續到美術館的內部,使內部流線與城市公共空間形成過渡。入口處左側有一個與主體分離的報告廳,報告廳入口在坡道的盡端處,這使美術館的主入口得到強調,同時也形成了建築形體的前後序列層次,反映出建築師精細的風格。主入口處有一個類似鋼琴的自由曲線實體,由此可以進入四層樓高的中庭,它既是美術館的門廳,也是一個有紀念性和儀式性的中心場所,並賦予了各展覽空間之間明確的關係,有助於減緩人們在大美術館裡常常遭遇到的疲勞感。

邁耶在公共建築中的巨大聲譽並非一鳴驚人,一蹴而就,而是用他典雅脫俗、順應自然的理念一步步壯大了他的「教派」。

同樣是1983年,美國石油巨子保羅·蓋蒂的遺產基金會斥巨資在洛杉磯西部買下了110英畝山坡,用來建造新的蓋蒂藝術中心。基金會面向國際招標設計方案,英國的史德靈(Jame Sterling)、日本的楨文彥(Famihiko Maki)和邁耶一同進入最後的決選名單。在評委會對前兩者更有好感,而不願接受邁耶的白色風格與金屬建材的情況下,邁耶以他在歐洲的豐富經驗、對歐洲與美國建築的關係的深刻認知,更以他熱忱的準備最終贏得委員會的青睞,在一年後競標成功。此後經過長達13年的設計和施工,總耗資達十億美元的蓋蒂中心終於在1997年才得以落成。

如今,行駛在從洛杉磯到聖地亞哥的405高速公路上就能看到Santa Monica山區丘陵上被綠色環繞的白色建築群——蓋蒂中心。中心位於兩座山峰之間的山谷坡地,並延伸到兩側的山崖。由於周圍居民擔心日後被參觀者車流干擾,邁耶特別設計了進入中心的有軌電車,所有來訪者車輛都只能停放在山下的地下車庫中,換乘電車上山——在這段曲折的路程中可以看到變化的、掩映在自然環境景觀中的城市建築。電車到達山頂廣場後朝東就能看到蓋蒂中心全貌。蓋蒂中心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文藝復興式的山地別墅,將建築融於台地、退台、花園和庭院之中,中心主體由大廳和一組獨立展廳組成,依山就勢的展廳被巧妙地分為兩組不對稱的樓群,六幢展廳建築造型風格相近,但卻又各具變化,方向形態錯落有致,樓群中間則是露天庭院和水池。各展廳由天橋,樓梯和過廊相連接,參觀路線的空間序列變化也非常豐富,有方、圓、多邊形和不規則形,不同的子建築之間採用時而封閉時而開敞的空間設計,通過結構比例不斷調整將本是巨大的空間場所變得生動,而觀眾在參觀時就能間歇地回到室外環境中,讓身心得到調整。

在蓋蒂基金會和當地人士的要求下,邁耶放棄了他以金屬材質為主的設計風格,大量採用來自地中海沿岸地區的石灰岩,以滿足降低建築物外表亮度的環境要求。淺褐色的石灰岩板表面故意被處理成斧劈刀削般的凹凸起伏,頗具古風,觀眾甚至還可以按照參觀指南在其表面找到貝殼和其它生物遺骸化石。這種石灰岩不僅吻合以收藏古代歐洲藝術品為主的美術館特色,還與光滑的玻璃和鋁板形成了豐富的質地對比。他向大家解釋了自己的理念:「蓋蒂中心最強烈的特性是自然光線的質量,它異常地美麗和清晰,金色的南加州陽光如此地讓面向東方的每一個人陶醉。我一看到這個地方就希望陽光瀉滿牆面牆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子。我想建立一種結構對照南加州燦爛的藍色天空,用輕質的金屬和石材以一定的方式展現堅固的岩石般的外貌。因此,在巨大的圍欄和輕盈的透明物之間形成了對話」。邁耶正是以新的觀點詮釋了舊的建築語彙,創造了純凈的建築空間和體量,使Santa Monica山頂的自然形態甚至比以前更加真實和清晰,忠實地呼應著環境。這一現代風格與古典傳統結合的傑作得到空前好評,同年他便獲得了美國建築界最高榮譽的建築學會金質獎。

「宅男」邁耶一直堅持和發展他在住宅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風格,最終完善了打上了「邁耶烙印」的一整套建築語言,豐富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內涵,一步步登上建築的神壇,成為「白色派」的教父。

完美信仰:白色的隱喻

20世紀的建築,攜著尚未完全擺脫古典建築形式窠臼的折衷主義、古典復興主義,歷經新藝術運動、風格派、分離主義、表現主義、構成主義等異彩紛呈的美學思想影響,最終以現代主義風格的問世似乎終歸大統,卻還在未能站穩腳跟的境況下就遭遇了質疑和非議,許多建築師便眾叛親離、改換門庭,這不禁令人困惑:「在這個世界上,究竟還有沒有什麼恆常的準則——哪怕是相對的一可以遵循?」紛亂的舞台上,邁耶就是那少數不改初衷的信徒,他從接過柯布西耶的白色旗幟開始,就沿著現代建築的基本軌跡竭力探索,並試圖尋覓新的出路,從而衍生出一種煥發生機的新現代主義風格。

作為第三代現代主義建築師,邁耶從史密斯住宅之後,幾乎一直堅持他的白色現代派風格,恪守現代建築的五點精神,即:1)採用支承構件;2)屋頂花園;3)底層平面自由布局;4)水平橫窗;5)自由地設計立面。其基本思想與第一代大師們是一脈相承的,而建築高技術的發展,使他能更淋漓盡致地發揮。同時,由於建築只能通過其固有的形式語言或建築實體圍合成的空間來作為本體,起到傳達的目的,而這些形式語言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於建築師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結合自己的文化和經歷來表達的。正如邁耶所說:「我的靈感很多來自我在建築史方面的知識,但是我所引用和表達提及的想法絕不是字面上的,我的想法通常都是內在的,是用隱喻去表達純粹的建築的。」

邁耶一直喜歡歌德的詩句:「色彩乃光之煩惱。」他認為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奇妙的顏色,白色的表面最為適合表現光與影、虛與實,表現形體之間豐富的層次。其它色彩諸如紅色、黃色等都有其文脈的內涵,而白色卻永遠保持它的純粹性。邁耶的作品從裡到外都是白色的.籍此提高建築形象的統一性和視覺感染力。邁耶也一直用他萬能的白色表達著他的隱喻。

首先是外部形式的漂浮感,白色表達了建築本身的品質和精神———有機、純凈、輕盈。有機,是因為邁耶的立面設計長於相互穿插與環境相映襯,無論是樹、湖水還是藍天圍繞下,建築都從不突兀;純凈,因為它的白色通透;輕盈,則因為空曠的空間和大面積物體與之相映襯——這些都來自於邁耶對自然景緻節奏的把握,來自於他對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對比統一的拿捏。其次是權利的隱喻。邁耶的名作中不乏教堂和法院——2000年落成的位於鳳凰城的美國法院和聯邦大廈,主要依靠光和色來表達權利至上——白天,精密的框架和巨大的玻璃反射著天空的湛藍,包容著天空中的物象,顯現出政權的理性、博大、包容;而到了傍晚,夕陽下的金色顯現出建築的權威、尊貴。邁耶的女兒十歲時,曾在參觀父親的法院作品時說:「爸爸,這房子看起來是一棟非常重要的建築。」而這正是對邁耶希望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思想的精確表達。邁耶的作品中還有一個系列的建築形式語言——坡道,無論住宅還是公共建築,它們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都是有所隱喻的。比如海伊美術館的主入口坡道除了功能上的溝通和延伸外,在意義上可以說是內外空間的擴展,而形式上則打破了建築的對稱格局,創造出更為喧囂的幾何模式。建築師希望坡道象太陽光一樣從建築中發射出來,一種從內到外的輕鬆、動態的自由感裹挾其中——邁耶也用對自由感的隱喻來實現人們對建築形式和空間功能的認知拓展。

其實,生活和工作在白色理想中的邁耶曾說:在設計時,他是作為一個建築師而不是藝術家來進行的。他認為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才是建築藝術的最終要求。對於文脈,他認為,歷史為他的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靈感和源泉,但任何有意義的建築又要能超越它所包含的過去,用純粹建築的語言具體化、內在化地表現作品的永恆性與連續性。「建築的空間、形式、功能,同過去一樣是建築的靈魂,它們是實在的而不是虛幻的。」邁耶不斷地在文化中抽取永恆性的和時代性的部分,作為他風格的基礎,也是他決定吸收或排斥及運用個人天賦的基礎。對於他的「教派」,邁耶說:「我不知道是否存在某一時刻,在那一刻我發現了白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美的野衣裳 的精彩文章:

馬里奧?博塔:幾何柔光中的璀璨史詩

TAG:美美的野衣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