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郭裔希:淺談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的三個路徑

郭裔希:淺談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的三個路徑

綜合來看,創新運行機制、建設高品質的人才隊伍和培育國際影響力,是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做好的三方面工作。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合作日益加深,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智庫是一個國家創新思想的主要來源,在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事務的處理中發揮的作用愈發顯著。中國智庫建設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各項政策的制定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整體而言,建設質量優勝的智庫對中國未來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對中國智庫建設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也賦予了它更重大的使命。當下,全球範圍內的智庫建設熱潮已經到來,綜合來看,創新運行機制、建設高品質的人才隊伍和培育國際影響力,是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做好的三方面工作。

創新運行機制

現階段我國正在廣泛開展創新且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智庫建設之路,許多智庫在國內國際的影響力得到顯著提高。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7》所示,中國智庫發展勢頭最為迅猛。從數量看,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智庫大國。從質量看,共有7家中國智庫位列全球頂尖智庫百強,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全球化智庫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當前我國智庫建設已取得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仍必須清醒認識到智庫建設工作存在許多不足,一些智庫在運行管理機制方面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推動智庫提升水準,實現智庫研究質量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擴大,最重要的是變革智庫機構的運行管理制度。一個良性的智庫運行機制,可以讓智庫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任何一個機構都應該有適合自身運行管理的發展機制,智庫也不例外。相較於世界諸多知名智庫,中國智庫建設起步較晚。因此,中國智庫應積極探尋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首先,應當優化智庫組織管理結構。傳統等級分明的組織結構與現代智庫的長遠良性發展要求不符。所以當前要調整智庫內部各部門與不同層級之間涇渭分明的傳統結構,以方便智庫研究人員協同合作,使得工作更為高效。其次是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智庫人員。跨學科、綜合性強的現代智庫需要遴選吸收多元化的人才,所以拓展智庫研究人員的來源渠道十分重要。再次是加強智庫與政府的聯繫,理順智庫與政府的關係,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以便做出更合時政的決策。最後是完善智庫資金籌集機制。充分的研究資金是智庫發展的基礎所在,資金來源渠道過於單一,會使智庫產生單方面的依賴,不利於保持智庫良好發育的獨立性。通過建設合理的資助方式,使得智庫研究資金來源更加多元化,增加社會投入和智庫自行籌資的比例才是根本之道。

以人才為中心

智庫研究人才隊伍是整個智庫運行的中心。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是影響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這些要素的爭奪已成為決定國家或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資金、設備以及原材料的佔有等舊有要素已逐漸失去其昔日的榮光,現如今政治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以知識為基礎的人力資本,並以其為核心而增長擴散。誰擁有人才,誰就會掌握時代最前沿的資源,從而把握時代發展的風向標。可以說,人才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增長提供源動力。

智庫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其存在的重要價值就是進行思想理論創造以及咨政建言。智庫匯聚了來自各個學科領域的專業人士,智庫的一切產出都來源於他們的知識創造。所以要真正提升中國智庫質量,就需要從提升中國智庫的人力資本入手,這就要求我們在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人才培養上來。做好智庫需求的人才儲備,努力讓智庫成為一個跨領域人才對話、交流合作的廣大舞台,同時藉助創新型多元人才打造中國智庫未來的美好藍圖。

培育國際影響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交往的擴大加深,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愈發緊密,世界密切關注中國發展,也亟待了解中國。智庫可以為不同國家不同專業人士之間提供溝通交流的平台,在公共外交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智庫建設中,拓展自身影響力並使其產生國際效應是非常必要的。當下中國智庫發展水平全球矚目,出於長遠發展與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們需要意識到培育和提升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與世界知名智庫之間的不定時交流互通是提升智庫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除此以外,還要重視傳播媒介平台對於提升智庫國際傳播能力並最終提升智庫國際影響力的作用。智庫國際影響力的拓展提升有賴於利用好傳播媒介平台的各種功能。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中國智庫應當運用互聯網思維、立足互聯網視野,有效借力於建立在數字網路技術基礎之上的新媒體力量,以其高效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最大限度地培育國際影響力。

當前,我國智庫建設逐漸進入力求卓越的階段,在準確定位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創新運行機制、重視人才隊伍、培育國際影響力,才可有效提升中國智庫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庫,一方面要不斷總結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廣泛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案例。從始於周朝的「三老五更」,到建於齊威王初年的官辦機構——稷下學宮;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養士制度,到後來的博士制度、諫議制度以及翰林學士,最後到清末幕府制度。縱觀中國歷史,中國古代智庫發展與興盛的根基在於其深厚的人才基礎。從國際經驗來看,除了人才隊伍建設,當代智庫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受其運行機制、資金保障、國際傳播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所以從整體來看,只有切實創新智庫的運行機制、拓展人才來源渠道、提高利用媒介傳播的能力,由此形成智庫自身特色和國際影響力,才能逐步建設成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勁動力。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原標題:淺談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的三個路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雪冬:改革開放的邏輯與界限
謝伏瞻:「八八戰略」的理論貢獻和實踐意義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