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那些年被歐盟當成「提款機」的科技巨頭們

盤點那些年被歐盟當成「提款機」的科技巨頭們

【環球網智能7月19日綜合報道】日前,歐盟宣布對谷歌處以創紀錄的43.4億歐元罰款,理由是谷歌通過Android系統阻礙市場競爭。這也是繼去年6月被歐盟開出24.2億歐元反壟斷罰金後,谷歌又一次被歐盟罰款。

然而提起歐盟,會害怕的可不僅僅是谷歌。包括蘋果、微軟、英特爾在內的一大票科技公司都被歐盟開過罰單。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著「科技圈警察」之稱的歐盟都把哪些科技公司當過提款機。

谷歌

谷歌自是不用說了,這是反壟斷領域歐盟開過最犀利的一張罰單。日前,歐盟認為谷歌濫用安卓系統的領先地位、強制手機廠商們安裝谷歌搜索、地圖等服務而涉嫌壟斷,罰款43.4億歐元。歐盟委員會表示,如果谷歌不再90天內停止該行為、就必須繳納罰款;谷歌總裁Pichai則喊冤稱此舉可能會導致安卓收費。

歐盟的這筆罰款已經醞釀已久了。據悉,歐盟委員會反壟斷機構進行了長達近7年的調查,發現谷歌會在搜索結果中優先呈現自家服務,利用其搜索市場的主導地位,推廣自家服務Google Shopping。歐盟認為,這種行為無疑是壟斷,於是對谷歌開出了一個天價罰單。

雖然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市值達千億級,而且在今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天收入6780萬美元,但這個罰單對股價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在納斯達克周二交易簡報中,Alphabet股價下跌了2.47%,目前為每股948.09美元,接近6周來最低點。

事實上,這並不是谷歌第一次被歐盟懲罰。去年6月,谷歌繳納了約24.2億歐元反壟斷罰金,是因為利用搜索引擎的主導地位、推廣自家服務Google Shopping。顯然,全球市場中能與谷歌競爭的搜索引擎基本不存在,谷歌如果不想退出歐洲市場、只能乖乖認罰。

蘋果

歐盟也曾經把蘋果當成目標,不過不是因為壟斷,而是因為避稅。長期以來,很多跨國企業都會採取一些措施進行避稅,例如在歐洲就可以把愛爾蘭當成避稅港灣。愛爾蘭的雙重徵稅協議非常寬鬆,跨國公司可以在愛爾蘭成立一個分部,然後把收入計入到該分部,從而節省稅收支出。有報告稱,跨國公司們每年在歐洲避稅可高達1.11萬億美元,而蘋果等巨頭避稅又是最嚴重的。

作為「科技圈警察」的歐盟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去年末,歐盟判罰蘋果必須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稅款,今年5月正式支付完成。而這一金額就算是對於身價數千億美元的蘋果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蘋果警告稱,未來在歐洲的投資可能會因此受挫。並且到目前為止,蘋果還沒有繳納這筆稅款。

微軟

還有一個被歐盟當做最好用提款機之一的巨頭公司,就是微軟。鮑爾默在任時期,歐盟對微軟作了反壟斷調查,裁決微軟向開源軟體的開發商提供兼容技術信息,而且必須降低兼容技術信息的特許費,費用調整為一次性支付的一萬歐元,把包括專利在內的全球特許費由原先的5.95%降低至0.4%。

也就是說,歐盟認為微軟的兼容成本太高,已經涉及了壟斷,在2004年時對微軟罰款4.97億歐元。2006年,歐盟認為微軟沒遵守約定,於是追罰2.805億歐元。微軟不服,果斷上訴,然而事情卻變得越來越糟糕。同年9月份,微軟敗訴,接著在2007年,歐盟認為微軟依舊在向開發商收取兼容方面的不合理的許可費。於是,歐盟再向微軟扔出了一張8.99億歐元的罰單,這在當時創下了單筆罰款記錄。這一單案子,歐盟對微軟累計罰款16.765億歐元。

本來大家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了,然而實際上並沒有。2013年,歐盟認為微軟在瀏覽器方面進行了壟斷,Win系統捆綁了IE,沒給競爭對手活路。實際上,微軟在之前已經在歐洲版的Win系統提供了瀏覽器的選擇界面,但歐盟發現2011年中期到2012年中期,Win7 SP1未提供這種選擇。於是微軟又吃了歐盟一張罰單。

我們簡單做了個加法,微軟2004年至2013年這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共被歐盟罰款3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9億元。微軟這個歐盟的「提款機」可謂是名副其實了。

針對谷歌被歐盟開天價罰單一事,日前有外媒發聲,認為谷歌受到的歐盟罰款正是1998年微軟反壟斷戰爭的「重現」。

英特爾

作為微軟的「好朋友」,英特爾自然也沒有逃出歐盟的法眼。畢竟當年「Wintel」強強組合曾是科技業霸主,微軟被罰,英特爾也沒能逃過一劫。

2009年,歐盟對英特爾開出了10.6億歐元的單筆罰單,原因是「Wintel」通過壟斷式的不正當手段與AMD競爭。歐盟認為,英特爾濫用其CPU的主宰地位,在2002年~2007年為OEM電腦生產廠商提供回扣。不僅如此,英特爾還直接塞錢給零售商,讓其只採購使用英特爾CPU的電腦。

歐盟認為英特爾違反了反壟斷法,利用其70%的市場份額,排擠競爭對手AMD。歐盟向英特爾開出了10.6億歐元的罰單,也打破了微軟被罰8.99億歐元的記錄。英特爾自然不服,然而上訴卻無濟於事。

Facebook

去年5月,Facebook被歐盟罰款1.1億歐元,算是一個小小的警告。相比於其他科技巨頭的罰款金額來說,歐盟對於扎克伯格的罰款只能說是「毛毛雨」。

原因是Facebook在2014年收購了大紅大火的IM應用WhatsApp,這一舉動引起了歐盟的注意。經過調查,歐盟認為在收購時Facebook向歐盟提供了誤導性的信息,例如Facebook本來在收購通知上說無法自動匹配兩家公司的用戶帳號,但在2016年Facebook調整了隱私政策,允許WhatsApp用戶與Facebook用戶共享部分用戶的手機號碼。於是歐盟再度出手,宣布對Facebook處以1.1億歐元罰金。

這筆罰金在常人眼中算是天價了,不過歐盟認為這是適度的,只相當於一個警告。今年,扎克伯格受邀參加歐盟聽證會,表現得也是戰戰兢兢。

高通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移動新品領域的霸主高通。今年1月,歐盟宣布對高通罰款9.97億歐元,原因是高通濫用其市場主導地位,通過向蘋果公司付費的形式來換取蘋果在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獨家使用高通的晶元。這一罰款相當於高通2017年營收的4.9%。

高通隨後提起上訴,認為歐盟調查人員認定高通與蘋果的協議有可能損害競爭,並運用自己的規則來設定罰款,這是錯誤的。高通還表示,監管部門歪曲證據以駁回高通的辯護。高通認為,該公司的部分行為是出於效率目的。

總結:通過盤點我們不難看出,歐盟對於科技企業稱得上是「心狠手辣」,罰起款來從不手軟。有統計顯示,從2013年至今,歐盟已經因為反壟斷法向多家企業罰款共計84.72億歐元。特別是IT行業,只要產品賣得好,就會引起歐盟的注意,已有多家IT巨頭公司數次被歐盟當做「提款機」。而倘若新的版權規則通過,谷歌、Facebook、微軟和其它科技巨頭在歐洲的市場影響力可能面臨更大限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Tech 的精彩文章:

日本電子業衰落 東芝PC業務下嫁富士康
宜信唐寧:未來10年金融科技要過渡到Hard Finance

TAG:環球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