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在古代不學《詩經》 真的會連話都說不好嗎?

在古代不學《詩經》 真的會連話都說不好嗎?

那應該是清風朗日的一天,孔子獨自站在堂上,孔鯉恭敬地從庭里走過。孔子問兒子道:「學《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不滿地教訓道:「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呢?」孔鯉連忙稱是,立刻退回書房讀《詩》。

《詩》也稱《詩三百》,在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也被尊稱為《詩經》,是儒家典籍四書五經中「五經」之首。為什麼孔子特別重視《詩經》?春秋時代,不學《詩》真的連話都說不好嗎?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意思是說:當孔子誦讀《詩》、《尚書》和在重要場合主持禮儀時,都使用「雅言」。這「雅言」,就是當時春秋時代通行的共同語。

「雅」這個字,寓意著美好,如高雅、文雅、雅緻等。春秋時代的「雅」,也被解釋為「正」。所謂「雅言」,就是「正言」,意思是合於禮儀規範、各個諸侯國通用的語言。

《詩經》不僅是古人舉行宴會、祭祀時的儀禮歌辭,最重要的是在人們的言談應對、在各諸侯國會晤的外交場合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這個角度上可以稱其為一種春秋時期的「官方語言」。

孔子除了是位夫子,傳道授業解惑,也堪稱當時口才卓越的外交家。所以他也非常注重培養弟子們的「外交辭令」。正因為如此,《詩經》在當時既是官方的規定教材,也是私人辦學的首選。

孔子曾說過:「年青人怎麼可以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天地萬物、盛衰得失;可以交往朋友;可以勸諫上級。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所以,在歷史上首創私學的孔子對《詩經》推崇備至,把它作為學生學習語言、音樂和禮儀的基礎。

不學《詩經》就沒有辦法外交。春秋時代禮聘會盟等正式外交場合,談判的遊戲規則是「賦詩言志」,就是兩國當權者或是外交官通過《詩經》中的篇章或句子來表達意願。這是春秋時期十分風雅的外交習慣。

《左傳》、《國語》里記載了很多關於「賦詩」的故事,有的賦詩挖苦對方、有的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等等。雙方通過不同的詩歌,委婉地達成了一項重大的外交決策,顯示了春秋政治優雅、華麗的一面。

如《左傳》中記載了晉公子重耳與秦穆公相見、賦詩,並得到秦穆公支持的故事。重耳賦《河水》,重耳將自己比作河水,將秦穆公比為大海,黃河之水奔流至海,象徵著自己願意與秦國結盟。

秦穆公答賦《詩》小雅中的《六月》,《六月》讚頌了周宣王時期忠臣尹吉甫的赫赫戰功和赤膽忠心。最終結盟達成,兩國結成了「秦晉之好」。

然而賦詩不類,後果不堪設想,小則個人名譽受損,重則導致國家蒙羞。所以《詩經》在春秋那個時代,已經成為貴族士大夫們交往的必備素養。它的重要性,完全超乎我們現在的想像。

《左傳》中有關「引詩」的記載也很多,引詩是指在談話中引用《詩經》的章節或句子,為自己的話尋找根據或加強說服力。「引詩」比較自由,但也顯示了引用者本人的學識修養。

荀子在《勸學》篇中也提到「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學習就應該從《詩》、《書》開始。

由此可見,孔子教育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是沒錯的。在春秋時代,不好好學習《詩》,還真的連話都說不好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曬書節」?今天這個節日你八成不知道
我們每天都在強調學習 究竟是為了什麼?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