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昌碩「詩、書、畫、印」欣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欣賞

清電視美術館上線「缶廬花香——吳昌碩花卉作品展」

「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

集「詩、書、畫、印」為一身,

融金石書畫為一爐,

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他是吳昌碩

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 自畫像圖軸(80歲)

中國畫非常講究「意境」,往往畫中題詩,詩畫互補,使意境更加深遠,讓人在讀詩看畫、看畫賞詩之中,充分享受藝術美。

相比書畫篆刻大師的稱謂,吳昌碩本人似乎更喜歡以詩人自居,他在《贈內》一詩中云:「平居數長物,夫婿是詩人。」沈曾植《缶廬集》序中也說:「翁既多技能,摹印書畫皆為世貴尚,獨自喜於詩。」吳昌碩的詩多以語言質直、直抒胸臆見長,與其書畫風格一以貫之。一起看看大師的題畫詩吧!

鐵如意擊珊瑚毀,東風吹作梅花蕊。艷福茅檐共誰享,匹以般敦尊罍簋。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枝。霞高勢逐蛟虯舞,本大力驅山石徙。昨踏青樓飲眇倡,竊得燕支盡調水。燕支水釀江南春,那容堂上楓生根。光緒己亥秋七月,昌碩,吳俊卿。 (老梅)

春作可憐色,長林風雨余。亂紅賺谷鳥,小白賣江魚。獨裒梅華癖,而鄰桑者居。君能攜酒到,應亦愛吾廬。 (寒梅)

識曲知音自古難,瑤琴幽操少人彈。紫莖綠葉生空谷,能耐風霜歷歲寒。吳昌碩,年七十六。(蘭石)

不生空谷不當門,不寄山家老瓦盆。伴讀離騷蹬影裹。一叢芳草美人魂。己未秋,吳昌碩,年七十六。 (蘭石)

幾番沈醉惹顏紅,為有東籬菊數叢。亂插滿頭歸未晚,且開笑口對西風。 (籬菊)

絕好繁華二月天,濛濛細雨濕春煙。玉樓春色金壺酒,一醉花時趁少年。昌碩。 (杏花)

吳昌碩以臨寫石鼓文稱讚於世,石鼓文的特性本來歸於比較工穩規矩一路,而吳昌碩的石鼓文卻寫出了一種流動感,更以遒勁老辣、筆墨厚重為其主要特徵。吳昌碩晚年曾說:「余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石鼓文四條屏

臨石鼓文軸

篆書七言聯

吳昌碩的隸書也寫得極具個性。

漢隸以橫平豎直、蠶頭燕尾為其基本特點,而吳昌碩的隸書恰恰不是如此,他的隸書體態是變扁橫為直立,顯得特別雄強寬博;又由於吸取了臨寫石鼓文的經驗,所以起筆收筆處,也和篆書一樣,是藏鋒,含而不露,與通常隸書那種波磔左右飛揚的風格大相徑庭。在他的隸書裡面,融合了很多篆書的因素。

隸書五言對聯

《行書五言詩》軸

吳昌碩寫意花卉最大的特點就是「金石入畫」。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40歲以後方將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於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憤世嫉俗的心情。

吳昌碩曾說:書畫篆刻,供一爐冶,他認為書畫和印刻是相輔相成的,「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吳昌碩的父親是個舉人,對金石篆刻甚有研究,吳昌碩從小受到薰陶。17歲時鬧饑荒,他在外流浪5年,回鄉後刻苦自學詩、書、篆刻、創辦「西泠印社」,並被推舉為社長,30多歲跟任伯年學習繪畫。吳昌碩二十時歲中秀才,在五十三歲出任安東(今江蘇漣水)縣知事,結果只任一個多月,不願曲意逢迎,辭去官職,曾自刻印章曰「棄官先彭譯令五十日」。他二十九歲時曾到蘇州,在吳大(征)、潘祖陰等人處,獲睹歷代名人書畫,精研詩、書、篆刻,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日本人對吳昌碩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

破荷亭

安吉吳俊章

昌碩

聽有音之音者聾

欣賞更多作品請收看高清電視美術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清電視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齊白石《魚蝦冊頁》欣賞
墨色山水有中無 意象之彩虛內實——韋國水墨印象

TAG:高清電視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