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邾國子國——郳國,倪姓和顏姓的由來,儒墨文化有它的份

邾國子國——郳國,倪姓和顏姓的由來,儒墨文化有它的份

我們都知道,邾國在西周末年曾分裂出兩個袖珍小國,一個是濫國,山東滕州市羊庄鎮一帶。還有一個就是現在要說得郳( ní )國,2002年時,山東棗莊市山亭一帶曾出土了一批葬器,經考證後確定為春秋戰國郳國(小邾國)的故地。郳國以東是魯國,西北緊靠邾國,南部為濫國,濫國與郳國這兩個小國之所以產生都跟一個西周晚期的邾國國君有關,他就是邾國第七代國君夷父顏

根據族譜的記載:「小邾,邾俠(挾)之後也。夷父顏有功於周,其子友別封為附庸,居郳。」意思是小邾國,是邾俠(挾)之後,夷父顏有功於周,周王便冊封其兒子到郳,建立郳國,以郳城(今棗莊市嶧城以西)為國都。因為是從邾國分出去的,所以也叫小邾國。

族譜記載郳國的建國原因是「有功於周」,何功?語焉不詳,也找不到史籍中任何有推測價值的零星記載,看來也近乎猜測。夷父顏確實算上得是一位雄主,不然他死後也不可能被追謚為「邾武公」,一個「武」字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夷父顏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國君,他在位時肯定有過開疆拓土的舉止,只是被歷史忽略了,而且那個時候《左傳》還沒有開始紀事。那到底開了哪片疆,拓了哪片土呢?可能就是「郳國故地」。當時的郳國屬於商時遺留方國,可能因為國小,還達不到對周王朝構成危脅,周初東征時便僥倖存了下來。夷父顏為了向西南一帶伸展,滅亡了附近的小郳國,然後將它分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友,再想辦法得到周王室的正式冊封,爵位跟邾國一樣,都是子爵。

關於「郳」的由來頗為有趣。「郳」字去邑為「兒」即「兒」,「兒」的甲骨文上部分「臼」就是代表牙齒,這裡是指「長出兩顆門牙」,下面一個「人」形,表示「剛剛長出兩顆門牙的孩童」。這應該是「兒」字最早的造字本義。但有學者研究後認為,有一種兩棲動物,生活在潮澤溪灘之地,長得「人面龍身」,因為叫起來像嬰兒啼哭,也稱「娃娃魚」,於是被古代族人們稱為「兒」,即現在的「鯢魚」。鯢魚看上去非常神奇,遠古時候的部落,族人們都喜歡以神奇之物來作為自己的祟拜對象,這種怪魚便自然成了這個部落的圖騰。上世紀五十年代甘肅甘谷境內還出土了一個產自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鯢魚瓶」,因瓶身上繪有鯢魚圖案而得名,說明「鯢魚」這種動物確實老早已經成了人類的祟拜對象了。這也不失為一種比較靠譜的解釋,「兒」地建城後加「邑」為「郳」,從此地名便流傳了下來。

《左傳·庄公五年》記載:「五年秋,郳犁來朝。」說得是公元前689年秋天,郳國國君郳梨來魯國朝貢。這說明郳國歸屬為魯國,關係親善。據說,郳國內施仁政,對外修好,在當時的亂世顯得非常特別。這也不是沒有依據,邾國和郳國都出自土身土長的東夷族,東夷族人向以講究禮讓、祟尚仁德而聞名,所以《說文》說:「夷俗仁,仁者壽,君子不死之國。」郳國多有貴族或國人去魯宋齊等大國做官,傳播郳國文化。孔子、墨子、魯班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源於此,之後他們的思想和技術惠及天下,據說亭山附近的滕州龍泉廣場還有墨子、魯班的紀念館,為鄒魯文化猶其「民本思想」的形成書寫了重要一筆。

小邾最後的命運跟大邾一樣,到戰國時代,被北上的楚國所滅,楚國將郳國和邾國的國人整體遷移到楚地,在今湖北武漢新洲區的邾城,讓他們延續香火,最後慢慢被楚人同化,融入楚國。郳國亡國後,分化出兩個姓氏,一個以郳為氏,後來去邑加人,形成倪姓;另一個以郳國首封君顏友的顏為氏,形成顏姓,據說,郳國是現在顏姓的始祖。

文/堰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西周古國——祭國,一代諫臣祭公謀父為周王室留下千古贈言
西周古國——賈國,有稀世國寶「賈伯壺」,晉國內戰的犧牲品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