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項羽如果不自刎,即使逃回江東捲土重來,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項羽如果不自刎,即使逃回江東捲土重來,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項羽如果不自刎,即使逃回江東捲土重來,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這是詩人李白對項羽的刻畫。項羽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他在秦失其鹿,諸侯爭逐的亂世中異軍突起。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大破秦軍,銳氣四射;彭城之役兩線作戰,四面受敵,而以寡擊眾,大敗諸侯聯軍,縱橫四海,成就王霸之業。然而垓下戰敗,卻「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拒絕烏江亭長渡江建議,拔刀自刎而死。

有人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如果項羽聽從建議,勇敢面對失敗,過江尚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那麼項羽真的該過江東嗎?我的看法是,項羽不過江東是對的,即使重回江東根據地,依然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首先,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在秦帝國崩潰後,當時天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反思秦朝滅亡教訓,改革秦朝行政弊端;二是化解秦朝暴政所造成的各類社會矛盾;三是妥善解決新興的各路諸侯紛爭,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從劉邦統一天下之後的施政舉措來看,都是圍繞這三點進行的,他順應歷史潮流,所以漢王朝能興盛百年。但項羽顯然卻沒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在在政治上沒有戰略規劃,隨意分裂天下,延續亡秦暴行,逆歷史潮流而動,註定會遭受失敗。

其次,項羽缺乏政治才能。毛主席評論說「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高明的政治家。」劉邦得天下跟他的政治才能出眾是分不開的,他奪取天下有三大法寶: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唯才是舉,這三點吸引天下賢才之人爭相為之效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相較於劉邦,作為政治家的三個重要素質,在項羽身上一點兒也沒見到。他既無知人之明,又無納諫之懷,有智謀之士如范增者而不能用;既不懂得爭取盟友,又不會維繫各派勢力複雜關係,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四面樹敵。項羽雖然力能扛鼎,精通兵略,這僅是一名優秀將領應該具備的素質,用之於攻城掠地、爭衡於兩軍陣前尚可,作為治理天下的政治家,他還差得很遠。

再次,劉邦會窮追猛打。鴻門宴上,面對劉邦的恭謙獻媚,項羽不用范增之言當機斷殺掉劉邦,致使劉邦逃走而種下禍根。前車之鑒不遠,以劉邦的為人,顯然會將項羽這個天字第一號敵人斬草除根,「宜將剩勇追窮寇」,而不會心慈手軟,「沽名學霸王」。無論項羽逃到天涯海角,劉邦也會窮追不捨,斷不會給項羽以喘息乃至翻身的機會。

即使項羽東渡烏江再起兵,即使江東才俊子弟再多,以項羽淺薄的見識和微弱的政治能力,是無法再捲土重來的。項羽的悲劇性格已經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他至死還自恃勇力,表演突圍、斬將、砍旗,讓部下知道「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實在可悲可嘆。兩千年前司馬遷在為他寫傳時已對他做出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可謂一針見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彩刺激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精彩刺激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