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養生:藥店5種常見中藥,助你健康度夏!
7月17日迎來今年入伏第一天,藥師提醒,為祛暑熱,此時節大家可注意飲食調理,早晚食粥,午餐喝湯,日常多食新鮮果蔬。
7月17,初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已經來臨了~除了天是真熱,夏季雨水充沛,空氣燥熱而潮濕,是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
中醫認為脾為土,與自然界中的長夏(夏季最炎熱的大暑)相通,喜燥惡濕,這就意味著夏季選擇養生的中藥要以健脾祛濕為主。加上夏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炎熱的天氣最容易耗傷人的心氣和津液,所以除了健脾以外,還有注意養護心神和保護津液。
另外,夏季人的陽氣旺盛,浮越於外,容易被外邪所傷,所以保護陽氣也至關重要。夏天開空調吃冷飲,很容易感冒腹瀉,我們該如何利用小小的中藥來調節身體,保護自己呢?
1西洋參:清熱生津
西洋參,性味甘,微苦,涼。歸肺心腎經。西洋參不僅能補氣,滋養心肺,還能養陰生津、清熱,對肺虛咳嗽虛火內生有很好的調理功效。
相比於人參,西洋參不熱不燥,也不會引起血壓的升高,最適合氣陰兩虛的人。凡不適合用人蔘或者紅參來治療和補虛的人,都可以選擇西洋參。而《本草求原》中記載,西洋參還能涼心脾、降火消暑、解酒。因此,非常適合夏季選擇食用
推薦:西洋參3g,麥冬10g,五味子6g。泡水喝,一天一劑。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用於暑熱傷津,耗氣傷陰證。可見咽干口渴,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的傷暑癥狀。
2茯苓:利水滲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本品甘能補脾,淡能滲濕,作用緩和,無寒熱之偏。加上它藥性和平,利濕而不傷正氣,自古就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對人體有很好的調養效果,所以非常適合作為夏季的調理的中藥。
推薦:党參10g,白朮10g,茯苓15g,甘草3g。泡水喝,一天一劑。
功效:益氣健脾。
用於暑熱引脾胃氣虛證。可見不思飲食,面色萎黃,氣短乏力,食少便溏。
3薏苡仁:健脾祛濕
薏苡仁,甘、淡,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之功效。
薏苡仁即薏米,作為葯食兩用的食材,薏苡仁含有維生素B和多種氨基酸,能潤肺清熱,除濕消腫,是夏季最好的消暑除濕藥材,幫助消除體內的濕毒,補充機體在夏季的體力消耗。
推薦:薏苡仁60g,扁豆20g,大米30g。先將扁豆和薏苡仁洗乾淨,用清水泡3-4個小時,然後和大米一起熬粥。一天一次。
功效:祛濕健脾,增強免疫力。
用於暑濕引起的不想吃飯,大便溏泄,或者皮膚瘙癢,有膿包結痂,或者腿部輕微浮腫。經常服用,也可以預防暑濕。
4香薷:發汗解表
香薷,性味辛,微溫。歸肺,胃經。可發汗解表,和中化濕。
本品有夏月麻黃之稱,用於夏季乘涼飲冷,引起的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很適合現代開空調或者扇風扇引起的感冒,但香薷性溫,不可久服。
推薦:香薷6g,扁豆9g,厚朴9g。煎服,一天二次。(扁豆先煎30分鐘,然後再放入香薷和厚朴)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用於夏季風寒夾濕引起的感冒,或者急性胃腸炎症。可見惡寒發熱,頭痛身重,口淡無汗,腹痛嘔吐,胸腹悶漲的傷於陰暑癥狀。
推薦:香薷6g,扁豆花9g,厚朴9g,金銀花9g,連翹9g。煎服,一天二次。
功效:祛暑解表,清熱化濕。
用於暑溫初期,復感風寒。可見惡寒發熱,無汗煩躁,面紅目赤,口乾口渴。
5藿香:化濁和中
藿香,性味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
藿香主要含有揮髮油,它的功效是可以調節胃腸功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同時也有抗菌作用。主要用於夏季濕阻脾胃,胸脘悶漲,食慾不香,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以及外感風寒,內傷暑濕的感冒。
推薦:藿香6g,佩蘭6g,陳皮9g,薄荷2g。泡水喝,一天一次。
功效:清化暑濕,開胃增食。
用於夏季受寒、暑濕引起的胸脘悶漲,不思飲食,泛泛欲吐,或者腹瀉。還有夏季經常服用,也可以預防感冒和腸胃炎。
如果寒濕引起的傷暑癥狀嚴重,出現頭痛頭昏,身體困重,胸服脹痛,嘔吐泄瀉,可以服用藿香正氣口服液。
最後,提醒大家,「三伏天」時節,正是「暑、熱、濕」三氣相交之時,人體會出現很多的不適應狀,如頭昏腦漲、渾身乏力、沒有精神、食欲不振等。建議大家早晚食粥,午餐喝湯,適當通過一些中藥調理身體,亦有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無需手術也能治近視眼疲勞?眼科醫生:常做這3件事,眼病統統好
TAG:外貿電商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