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貸「破窗效應」放大風險,「活下來」成平台首要任務

網貸「破窗效應」放大風險,「活下來」成平台首要任務

來源:新金融頭條

「沒被電信詐騙,沒被股市割韭菜,卻被P2P坑。」,這是一位網貸投資人踩雷幾個P2P後發出的感概。

7月,網貸雷潮持續,據不完全統計,本月過半已有40多家P2P平台出現提現困難或跑路等情況。一時間,投資人成驚弓之鳥,整個行業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面對這場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疊加而起的聯動性危機,圈內人士爭議不斷,有人認為P2P不應存在擠兌危機,有人認為留存下的網貸平台是剩者為王。

新金融頭條就此採訪多位業內人士,大部分人認為,當前網貸行業正在遭遇「破窗效應」,在網貸行業暴雷潮中,合規平台生存幾率較大,但是活下來的平台不一定都能達到合規要求。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創新形態,需要各方積極主動改變;創新需要一定的外界包容,但最重要的還是自我革新。

網貸行業出現「破窗效應」

19世紀,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破窗效應」。該理論認為,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將這一理論用在當下的P2P行業,則意味著,在善林金融、唐小僧、投之家等惡性事件的影響下,P2P網貸的「破窗效應」正在蔓延至整個行業。

零壹財經數據顯示,7月1日-15日,至少有50家平台出問題,涉及待還本金至少在350-400億元。其中,立案或經偵介入的平台佔到12家,清盤24家,跑路或失聯6家。另外,16家平台出現部分項目逾期,或暫停發標。

也有研究機構對網貸行業的未來前景看淡。中金最近發布報告稱,近期中國P2P網貸平台關停數量增加,預計P2P退潮或仍將持續2-3年,3年後正常運轉平台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台數量的10%左右。

對於這場行業性危機,業內人士各抒已見,部分人士認為流動性危機、擠兌危機是這次危機的因素之一;有媒體和業內人士認為,擠兌通常特指銀行擠兌,是說在金融危機期間或者銀行自身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大量客戶同時到銀行提取現金,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進而破產倒閉。P2P作為純信息中介的話,就不存在擠兌這回事。當然,現實中,網貸平台的確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再加上活期錯配等不合規的操作,使其很難擺脫流動性緊張的困擾。

債轉背後的流動性風險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流動性風險是金融行業三大傳統風險之一,根源是期限錯配。理想狀態下的P2P,出借人和借款人點對點對應,借款人到期還款,出借人才能收回投資,沒有期限錯配,也就不存在流動性問題。不過,點對點產品模式,需要出借人和借款人在資金、期限等各方面高度一致,匹配成功率很低,客戶體驗差,主流的P2P產品通過引入債權轉讓的手段做了針對性改進,債權轉讓的存在導致了期限錯配,進而產生了流動性風險。

「從網貸監管精神看,對於出借人之間的債權轉讓是允許的,對於網貸平台基於債權轉讓設計的各類期限靈活的集合投資產品,則屬於合規整改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12月,銀監會在下發《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對於債權轉讓是否合規,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解決流動性問題,在出借人之間進行的低頻次債權轉讓,應認定為合規。

對於開展類資產證券化業務或實現以打包資產、證券化資產、信託資產、基金份額等形式的債權轉讓行為則應該認定為違規;對於由網貸機構高管或關聯人根據機構的授權,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直接放款給借款人,再根據借款金額在平台放標,將債權轉讓給實際出借人的「超級放款人」模式的債權轉讓,由於其可能導致網貸機構虛構標的、將項目拆分期限錯配、直接或間接歸集出借人資金等行為,應當認定為違規;以活期、定期理財產品的形式對接債權轉讓標的,由於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應當認定為違規。同時,各網貸機構不得以出借人所持債權作為抵(質)押,提供貸款。

新金融頭條認為,債權轉讓可以適當緩解P2P平台的流動性危機,活期等債權轉讓被視為違規標的。但目前來看,債權轉讓未能緩解平台的流動性危機,甚至有加劇的可能性。

「因為金融行業的風險本來就是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流動性問題可以引發信用問題,信用問題也可以引發流動性問題,而道德風險則能引發幾乎所有問題。」,薛洪言認為,當前的P2P爆雷潮,在宏觀經濟層面,是流動性問題加劇了信用風險;在行業層面,則是信用風險誘發了流動性危機,危機爆發後,又與平台負責人捲款跑路、借款人拒不還款等道德風險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問題越來越複雜。

新金融頭條發現,目前不少平台的公告將清盤原因直指流動性危機。如實,目前不僅中小平台遭遇此問題,一些頭部平台也出現高頻債轉,據悉,多家頭部平台都是上千個標的轉讓,且有些轉讓利率比實際到期利率還高。

「活下來」成為平台主要任務

P2P的定位是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是一種創新理財產品,滿足投資人多元化的理財需求,同時也滿足普惠金融和助推實體經濟的功用。雖然擁有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但是被賦予金融屬性的網貸一直處於「裸奔」狀態。

自2016年8月24日,監管號角吹起以來,長達兩年的整治效果從當前網貸行業暴雷來看並不是非明顯。當然,本次行業危機卻是殃及不少合規或者努力合規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57號文規定的備案大限過後,據媒體報道,近日,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0餘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據接近監管方人士透露,具體細則為187條。

這也是繼7月16日中國互金協會及此前上海、廣州、深圳、江蘇等地互金協會集體發聲後,針對P2P網貸平台的最新監管動向。

新金融頭條認為,這次是由國家最高監管部門制定、並將在全國執行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有望杜絕因地方監管套利而出現風險隱患,新規賦予平台合規身份對於提升市場信息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對於整改順利、合規基本達標的平台,無疑是一則重大利好。

回首當前,P2P網貸清盤、跑路雷潮不斷,一日之內動輒幾家、十幾家平台同時出現問題。基於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行業出清時刻,留存下來的平台回事「剩者為王」。

「隨著監管不斷深入,整個網貸的「真實面目」逐漸清晰,正式進入了優勝劣汰的大洗牌階段。這段時間內,合規成為了行業主旋律,穩健則成為了投資人的理財關鍵詞。」,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這個期間平台唯一做的是合規整改。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行業爆雷潮中,合規的平台更容易活下來,但活下來的平台不一定都合規。後續還需要配合集中整改和備案篩查,來推動行業的合規可持續發展。

新金融頭條認為,從當前來看,只有現金流強的平台或能生存下來,這也意味著「剩者」是好消息,但是其中一些平台不一定完全「跨過合規」這條線。從深層次而言,行業危機之下,「活下來」成為平台主要任務,能夠撐過這場危機,再談合規也不遲。

總而言之,P2P網貸行業面臨的是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疊加而來的聯動性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從無法辨識真實風險,到學會應對風險,逐漸認清行業現狀,只不過這是一場「帶血」的認知過程。

「此次爆雷潮,客觀上起到了投資者教育的效果,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打破剛兌的實質性落地。部分平台,雖然項目逾期,但平台仍正常運營未跑路,在投資者看來已經是謝天謝地。這本質上就屬於打破剛性兌付,且未引發投資者情緒的反彈,在常態市場環境下是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華夏時報旗下互金頻道,已入駐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互聯網金融 的精彩文章:

突發!投融家疑似暴雷,投資人奔赴現場
多家平台相繼「踩雷」 上海互金圈加快洗牌進程

TAG:華夏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