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貝貝龍」胚胎化石原來這樣「回家」的

「中華貝貝龍」胚胎化石原來這樣「回家」的

青年報記者 郭穎

本報訊

地球的生命經歷了哪些發展過程? 有哪些化石可以作為重要見證? 恐龍的羽毛是怎樣出現的? 恐龍化石從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復、研究命名、骨架裝架,到陳列展示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如何識別真假恐龍蛋……各個年齡段的恐龍迷們和穿梭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區內的遊客們,昨前兩天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恐龍專家學者「面對面」。

這是上海自博館2018恐龍季策劃的「馴龍高手——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之一。由上海自博館攜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7家單位的古生物學者們在自博館展區內「搭台唱戲」,與遊客們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經驗,解答他們對恐龍等古生物的疑問。

只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展位前「萌萌的」小恐龍毛絨玩具吸引了眾多小朋友。那隻小恐龍名叫「中華貝貝龍」。博物館的專家向大小觀眾們講述了「中華貝貝龍」從美國回故鄉的經歷以及命名研究。

原來,1992年,在我國河南省西峽縣陽城鄉趙營村東2公里處,發現了一個恐龍胚胎化石。不幸的是,被發現後不久該恐龍胚胎就流失到美國,被命名為「路易貝貝」,取自於當初報道該枚標本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的名字。2013年,經過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和無數專家的努力,這枚流失海外近20年的稀世之寶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2017年官方正式命名為「中華貝貝龍」。經中、加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根據它的骨骼特徵被歸為獸腳亞目,竊蛋龍下目,近頜龍科一個新屬新種。

青年報記者看到,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此番帶來了該化石的「高仿件」。只見在一塊褚褐色的化石上,「中華貝貝龍」保持著向右側卧的姿勢,靜靜地蜷縮著小小的身子,是一枚即將破殼的竊蛋龍胚胎。

據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生物學者們這次帶來了標本、模型、圖書、實驗設備等實物與觀眾互動,現場還展示了恐龍研究多方面的內容。觀眾可以了解關於古生物,特別是恐龍的最新科研成果: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展示了恐龍胚胎化石里的秘密;浙江自然博物館帶來了關於縉雲甲龍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自然博物館分享了見證恐龍興衰的遠古時代昆蟲——古蟬的最新研究;中國地質博物館展示了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最新發現的原角龍頭骨和在中國首次發現的白堊紀桫欏科樹蕨莖幹化石的研究成果;上海自然博物館則帶觀眾了解了熱河生物群早期鳥類的眼部超微結構等。

此外,除了這些科研新成果的分享,現場專家們還帶來了一些古生物的有趣知識:通過這短短兩天的互動交流活動,來到博物館的公眾實現了從「觀看」到「評論」再到「探索」的遞進,消除了對恐龍研究的刻板印象,博物館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傳遞了科學方法、弘揚了探索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