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警惕!有一種心肌梗死,沒有胸痛!

警惕!有一種心肌梗死,沒有胸痛!

sefd

文/ 周敬山(安徽省全椒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案例

患者,男性,70歲,2型糖尿病病史20 余年,長期服用二甲雙胍與格列美脲片, 開始血糖控制尚滿意,但患者長期缺乏體育鍛煉,體形肥胖,血清膽固醇升高。由於自身健康觀念十分淡薄,長期吸煙、喝酒,多次在體檢時發現常規心電圖上有心肌缺血徵象,但不以為然,未作任何處理。

1周前患者在無任何癥狀的情況下,騎電瓶車到郵局後突然感到胸悶、氣急,無法站立,幸虧周圍的人將其扶住,但已意識模糊,立即撥打120送至醫院急診科,給予吸氧、半卧位、建立靜脈通道,床旁心電圖顯示大面積心肌梗死,同時抽血檢查心肌損傷標誌物,但患者很快心跳、呼吸停止,經搶救無效,於發病1小時後猝死。事後化驗報告單顯示,心肌損傷標誌物利鈉肽(BNP/NT-proBNP)水平明顯升高。

沉默性心肌梗死

提起心肌梗死,醫生多半會首先想到心前區劇烈疼痛,伴有呼吸困難,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酯不能緩解等一系列典型癥狀,但無痛性的「沉默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也時有發生。

冠心病患者不一定都有心絞痛的癥狀,一旦沒有這個預警信號,許多患者會因為過於「沉默」而被漏診。

這些「沉默」的心肌缺血可歸於一個獨特的類別——無癥狀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也稱為無痛性心肌缺血或隱匿性心肌缺血。無癥狀心肌缺血於20 世紀70年代被首次描述,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但缺乏胸痛或與心肌缺血相關的主觀癥狀,為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發病特點

了解沉默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特點,對其早期發現並採取預防治療措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仔細觀察分析可以注意到其常存在如下特點:

好發人群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冠心病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死後,冠脈搭橋術後和長期精神緊張者,均屬於沉默性心肌梗死的易患人群。

好發時間段

SMI可存在晝夜節律性,發作時間以上午6~12時最多,夜間0~6時發作最少。發生此現象的原因可能與上午6~12時兒茶酚胺分泌量增加(或者此時間段靶器官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高)、心肌缺血閾值降低、血小板聚集力最強,而纖溶功能最低有關。

發生時患者的身體狀態

沉默性心肌梗死多發生在輕度體力和腦力勞動後,如上述患者就發生在從家裡騎電動車到郵局大概20分鐘的輕體力活動時。

為何無痛?

與常見的心肌梗死不一樣,沉默性心肌梗死並不是因為心肌梗死不夠嚴重才無痛,之所以會產生「沉默」現象,通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疼痛閾值升高

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其自身的疼痛閾值高,疼痛感受性差;同時此類人群體內β-內啡肽水平升高,由於β-內啡肽可以降低人體對疼痛的感受性,因此產生了「無痛」 的現象。

心臟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致心臟自主神經病變,使心肌缺血信號不能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以致保護性胸痛機制部分或完全缺陷,出現無痛表現,或疼痛與心肌缺血程度不完全相符。

如何預防?

重視基礎疾病的治療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詞,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應該對心臟予以足夠重視,除了服用降糖藥物以外,生活方式的干預至關重要,吸煙、肥胖、不運動、飲酒都屬於糖尿病並發心臟病變的危險因素,應該大力預防。

定期進行心臟檢查

儘管沉默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無法感知其所存在的心肌損害情況,但是可以通過客觀檢查提示缺血的表現來尋找線索,譬如監測動態心電圖就可以發現它的蹤跡,缺血心肌對應導聯ST段水平下移,下移的幅度往往介於0.05~0.10mV之間,或在原先下移的基礎上發生基線偏移,並且短時間內可以發生明顯的動態變化,可以是下移程度加重,亦可以在嚴重缺血時發生抬高,甚至出現假正常化等改變。此外,還可能伴隨T波異常, 包括T波高尖、低平、雙向或倒置。

讓患者認識沉默性心肌梗死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非暴力自然死亡,是人類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猝死中有75%為心臟性猝死。

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疾病不加以重視,可能隨時被迅速奪去生命的話, 那麼他們就會更自覺地重視和應對自己的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

原文刊登於《醫師在線》雜誌第340期

責編:馮建星

本文為《醫師在線》雜誌原創發布,微信公眾號jcyy2013,未經授權,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轉載、鏡像、摘錄及改編,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溫馨提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師在線 的精彩文章:

脂代謝異常運動處方這樣開

TAG:醫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