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讀《五百年來王陽明》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讀《五百年來王陽明》

酈波著作《五百年來王陽明》是一部介紹王陽明生平以及基本學術思想的通俗之作,用語淺顯,趣味性較強,可作入門讀物。 歷史教材中的王陽明和心學似乎總是太過玄妙,站在高高的神壇之上,向下俯視,抽象空洞地講心學與理學的關係與區別,卻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酈波這本著作,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王陽明,理清了一個始終接地氣的學問之脈絡。

先說王陽明其人。王陽明1472年出生世家,父親王華乃明朝狀元,可謂高官重臣。《陽明先生年譜》記載,王陽明十一歲時向老師提問:「何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竟不以為然反駁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王陽明曾有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夫志,猶木之根也。」王陽明做聖人的志向既立,此後一生便循此上下求索。王陽明其好友湛若水曾說王陽明年輕時有「五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可見,王陽明年輕時興趣頗廣,不專於科舉之道,正德丙寅之後,才開始潛心儒學。1499年弘治十二年,王陽明高中科舉二甲第七名,從此宦海浮沉。因反對當時大太監劉謹亂政,王陽明被關進詔獄,九死一生,被貶遙遠的貴州龍場,居於石洞,經歷困厄,終龍場悟道,開壇講學,而後終生邊講學授道邊為官做事。酈波說,王陽明一生三大事功:平江西匪患、平寧王之亂,平廣西匪患。作為儒生,王陽明卻可以馬上安天下,是為儒將之典範。

除三大事功,後人記住王陽明的主要是緣於他的思想學說——心學。酈波把心學之發展歸納為三次證道:龍場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無物」之學;第二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教,使得心學有了歸宿並得到升華;第三次「天泉證道」,提出了完整的心學體系。

對於「心即理,心外無物」的理解可以用這段話來解答:「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道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在酈波看來,心外無物說的是意義問題,是一種價值存在。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隨即積極追求人生之價值,開設龍岡書院,大徹大悟之後大作為,凡事拿起而非放下,處事犀利而非圓融,勇於擔當,勇於負責。

世人知曉王陽明,從知曉「知行合一」開始。究竟是行先知後,還是知先行後,古往今來爭吵不休。王陽明卻認為「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主意,行實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實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然而,如何達成和做到知行合一?那就要「事上練」。所謂事上練,即在事情上磨練,可以從日本稻盛和夫等人講的「工作即修行」這句話來理解。知行合一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幹去修行,恰恰相反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去修行。

對於知行合一,酈波有這樣的認識:第一步是知到行,從知道到做到;第二步是行到合,即沉浸式體驗;第三步,合到一。一即「致良知」。「從個人角度上來講,「心即理」,最能幫你找到自己;「知行合一」,可以解決人的習性問題,能夠幫助你塑造自己、改變自己;「致良知」,最後幫你成就自己。」

關於致良知,王陽明有言:「此良知二字,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良知二字,語出《孟子》:「不學而能,為之良能。不慮而知,為之良知。」不慮而知,是因為每個人天生都有良心,都有一種內在的道德自律。不過,酈波認為王陽明的「致良知」意義更為深刻,其本質是讓人們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這種指引是人類文明歷史積澱下來的智慧、道德與靈性的自覺。王陽明弟子羅念庵曾說:「世今哪有現成的良知?良知非萬死功夫,斷不能生焉,不是現成可得。」連王陽明自己也說「穎悟所及,恐非實際」。可見,致良知是不斷修鍊的結果。

王陽明晚年天泉橋上解答學生疑惑,被譽為「四句教」,即「天泉證道」:「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躋聖位;以此接人,更無差失。」酈波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是一種世界觀,解決我與世界的關係;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是人生觀,解決我與我的關係。知善知惡是良知,這是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方法論,即行動層面,知行合一,事上練。

1529年,在剿滅廣西匪患之後,王陽明于歸鄉途中去世。去世前,王陽明整理衣服端坐於船艙中,喊學生周積入艙,開口第一句話:「吾去矣。」周積含淚問先生有何遺言,王陽明淡然一笑,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隨後,含笑而逝。

一代聖人就此告別人世。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這三不朽也是對聖人的一個評價標準,據此標準,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曾國藩算半個,且對王陽明推崇備至)。由此可見王陽明人格之魅力及學問之精妙。如若更多人認識王陽明,如若更多人汲取一二,修身磨練,知行合一,豈非幸事?

PS:

1、該書雖然可作入門讀物,然而書中演義成分過多,很多穿鑿附會虛妄荒誕之事也極盡描述之能事,不可當真。由此可見,但凡能人,背後總有人編織神話,久而久之,人不能辨。

2、對於心學的理解,本書只是一家之言,可供參考,不可全信。

3、該書敘述雜亂,前後多有重複,用語不究,實為缺憾。

歡迎觀臨秦亭小棧~

(關注ID:qintingforeve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亭 的精彩文章:

TAG:秦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