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野生菌吃法大賞
如果這時候去到雲貴川一帶,最好的美食絕不是任何山珍海味,而是山野間最新鮮的野生菌菇小精靈。自然饋贈的野生菌,總給人神秘的氣息,當地人採摘之後,依據其自身特性,或清炒,或涼拌,或做湯,或油炸……不管哪種,都會帶來由衷的味覺觸動,野生菌那種獨有的鮮美和芳香,是用再美的文字都無法表述的。
油雞樅
在我國,雞樅僅西南、東南幾省及台灣的一些地區出產,其中以雲南所產為佳,也最多。有愛吃的人說,雞樅之所以能在食用菌里獨具一格,是因為它在鮮香甘甜、柔嫩爽滑這些共性之外,也有一種動物性的肥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南人謂為雞樅,皆言雞味似也。」
雞樅菌雖然極其鮮美,奈何菌季實在短暫,一年中能夠享受到鮮雞樅的時間,不過兩個月而已。為了留住雞樅的美味,保證沒有鮮雞樅的季節也能吃上雞樅,在沒有任何設備的年代裡,當地人發明了油雞樅,即將雞樅和干辣椒、花椒等在油里一起小火慢炸,焦干後與榨油一起存儲在罐子里,以油鎖鮮,這樣一年四季都能吃。
在加工雞樅的這段時間裡,無論你漫步在雲南的哪條街巷,都能聞到一種誘人食慾的香氣沁入心脾。這香氣的來源,或是農家灶台、或是酒店餐館的操作間、或是加工作坊的大鍋,或濃烈、或清淡,卻總讓人垂涎欲滴。這種香氣,是油雞樅獨有的香。油雞樅的提味之功,遠在味精之上,如拌涼米線,吃熱湯麵,滴入數滴,鮮味立現。炒菜炒飯時也可加入一點油雞樅,那整間房都會瀰漫著不俗的香氣。
干蒸雞樅菌
把雞樅菌洗凈、切好之後,加一勺豬油、一點鹽,鋪幾片半肥半痩的火腿,其他什麼都不放,也不加水,放在蒸格上蒸熟即可。在把干蒸雞樅夾到嘴裡的那一瞬間,菌味、豬油味與火腿味相互激發到一個內牛滿面的層次,雞樅的每一絲鮮脆的紋理里彷彿都能吃出一整片深山老林的秘密來。
松茸刺身
松茸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主要生於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新鮮松茸形若傘狀,色澤鮮明,菌蓋呈褐色,菌柄為白色,均有纖維狀茸毛鱗片,菌肉白嫩肥厚,質地細密,有濃郁的特殊香氣,口感如鮑魚,極潤滑爽口。松茸因其產量少、價值高而顯得極其珍貴,被譽為「萬菌之王」。
如此珍貴而嬌嫩,處理方法當然越簡單越好。取新鮮的野生松茸菌,用陶瓷刀刮凈松茸上的泥土後冼凈,切片冰鎮上碟,蘸點日本醬油即可食用。口感如清爽並微微彈牙,讓人能感受到那無污染的高原中的清新與帶有礦物味的松茸清香。也可以蘸取少量醬油食用,松茸特有的清香味兒,配上醬油的鮮味和清脆的口感,實在是讓人難以停箸。
黃油煎松茸
黃油所自帶的濃郁的香氣,恰好和松茸的清香相得益彰。平底鍋開小火放入小塊黃油,再將松茸切片,放入鍋內煎至兩面金黃,再撒上少許海鹽和胡椒即可。這樣處理出來的松茸,除了本身帶有的清香之外,還有一種被黃油包裹住而產生的溫潤口感。
GIF
過橋松茸
雲南不止有過橋米線,還有這道謝霆鋒都愛吃的過橋松茸。所謂過橋,也就是一種雲南獨特的烹飪方法,用滾燙的高湯將切片的新鮮松茸燙熟食用。聽起來簡單,製作方法卻很難。首先,要選用最好的牛骨、土雞、老鵝及各種配料,精心熬煮,最終得到的那碗鮮醇濃厚的高湯,方能配得上這矜貴的松茸。松茸切片的時候最考驗刀工,切太薄易碎,切太厚,高湯過橋的時候入味不徹底。只有切到最佳的狀態下,高湯入橋時才能完美的吸收湯的鮮味。要切出完美的松茸切片,這不僅考驗的是刀法,更考驗的是內心的寧靜,沒有沉澱10年以上的廚師是很難切好這一小片松茸的。最終,將切好的松茸裝盤上桌,以真火熬制的海碗高湯過橋,入口味道鮮到骨髓里,吃過便知人間至味是哪般。
青椒炒乾巴菌
雲南的菌子中,還有一種可稱為菌中珍品的,叫乾巴菌。這乾巴菌,初看起來,沒有人會把它當成菌子的。用好一點的形容詞,說它象一塊發了霉的黑年糕,說不好聽的,就像一坨牛糞。但就是這個乾巴菌,在雲南人眼裡,卻珍貴的很。乾巴菌味道之獨特,鮮香之濃郁,很難用文字形容出來,須親口嘗過才能體會。說它是味中珍品,決不為過。
乾巴菌因為味道鮮美,爆炒為妙,油鹽和一點青辣椒以外,其他作料都是大不敬,傷氣奪味。先把乾巴菌悉心撕成菌丁,並小心翼翼用流水沖凈,晾去水氣;在一盤菌丁中加入少許翠綠青椒絲,以土雞的雞油中火炒出,隨著它下鍋的「刺啦」一聲,頓時香氣四溢,整間房都能呼吸到那特別的清香。待出鍋,看上去雖有點其貌不揚,但成菜黑、紅、綠相間,舉箸入口,只咯噔一聲,菌丁在齒間斷開,天真爛漫的濃香和純粹的幸福感,應聲噴薄而出……「鮮得恨不能連舌頭吞下去」,有人如是形容。
在盛產乾巴菌的雲南街頭參觀,常有賣乾巴菌炒飯的,只下一點,那飯便清香撲鼻。有廚師用少量乾巴菌加諸清蒸鱖魚等海、河鮮間,並非點綴,食材間的鮮香互相推進,相輔相成,清者自清,鮮者仍鮮,不失為一種搭配方法。除了香氣,上品乾巴菌恰到好處的彈性咬口,任何菌類都無法與之比肩。
太極乾巴菌
這道菜的全名,實際上應為「太極雙椒乾巴菌」。將清理乾淨的乾巴菌用手撕小,放入鍋中小火慢慢煸干,之後放入干椒、生態辣椒在鍋里不斷翻炒,這時候需特別注意火候。待干椒的香味沁入到乾巴菌中即可起鍋,端上桌的乾巴菌香味瞬間沖入你的鼻腔。吃一口香中帶辣,滋嫩香甜、肉質堅韌,過會慢慢回味,香味還留在唇齒間。
爆炒牛肝菌
在雲南眾多菌子中,大約牛肝菌產量最多、產地最廣,價格最親民的一種。雲南人吃這種菌菇的方法非常粗獷,最家常的莫過於爆炒牛肝菌。把它們切成片,挖一大勺豬油,加青辣椒和蒜瓣爆炒,直到旺火把菌菇逼出水,最後撒點鹽巴就可以出鍋了!幾乎沒有其他調味料,純粹考驗食材的鮮香本味,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據云南人說,整個廚房會有一種芝士的味道,這就是牛肝菌最原始的味道,加上滑嫩的口感,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牛肝菌汽鍋雞
牛肝菌汽鍋雞是一道突出牛肝菌本味的滋補湯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它的營養成分。汽鍋中放入均勻切片的牛肝菌,湯底比較有講究,底料中不僅有走地雞雞塊,還有炒香的黃豆、少量藥材及蔥姜等調味料。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餐具要用建水的土陶汽鍋味道才正。外形古樸,構造獨特,肚膛扁圓,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汽沿此管進入鍋膛,經過汽鍋蓋冷卻後變成水滴入鍋內,成為雞湯。兩三個小時後,肉骨松離,便可食用,雞塊鮮嫩,湯汁甜美。雞肉的鮮味和油脂、養生的藥效、適當的調料香浸透牛肝菌,並把它本身的醬香、泥土香、菌香激發出來融入到湯中,清透、滋補、沁人味蕾。這裡的牛肝菌也可換成松茸、松露、雞樅等其它野生菌。
雲腿雞油菌
世界四大名菌之一,國宴素菜主角的選美冠軍雞油菌,在烹制時菇體很吸油,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和了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擠壓流出來,如雞油一般, 故此得名。成熟的雞油菌有點喇叭花的樣子,顏色很鮮艷,比一般的蘑菇要韌,有點彈性, 聞起來有明顯的杏香味。雞油菌與雲南當地的火腿一起烹調,吸收的自然是火腿的香氣。加上其本身的杏香味,味道上十分新穎。
野生菌火鍋
野生菌的烹飪方式有很多種,味極至簡,最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鮮美野生菌的烹飪方式就是火鍋了。世上再無另一種火鍋的味道能及得上雲南野生菌火鍋的鮮美,菌子全部來自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遠離污染,自然天成,綠色新鮮,味道鮮美,是吃了就不會忘記的美食。鍋底一般以7種以上野生菌配合大骨、土雞等熬制而成,此時便可將松茸、雞油菌、銅綠菌、老人頭等等一一放進鍋中涮煮。
吃野生菌火鍋講究的是:一喝湯,二品菌,三嘗葷。盛一碗帶湯的野生菌,體驗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四重享受,一口下肚,鮮香在口,爽滑於舌,溫暖在胃,滿足於心。野菌的肥美和湯底的香濃,恰到好處地滿足你對美食的所有期待。
野生菌撈飯
吃了這碗飯,吃貨的人生就圓滿了。這道撈飯看起來似乎不若龍蝦、鮑魚、花膠撈飯那般活色生香,然而直至入口,方才煥然大悟:「鮮」,原來可以如此強大。尤其是碗中的香米縱情融於菌菇湯汁中時,鮮而不腥香而不膩的口感,如大海般,舒緩中帶有波瀾,令人沉醉。
野生菌湯包
與我們平時吃的那些鮮肉包、牛肉包、羊肉包等等「妖艷賤貨」比起來,這款野生菌湯包顯得是那麼的清新脫俗!其美味程度,不誇張的說,簡直可與蟹黃湯包相媲美!不需要太複雜的加工,蒸熟以後的餡料鮮美而滑嫩,湯汁香甜,就連野生菌那獨特的味道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輕咬一口,湯汁四溢,咀嚼間回味無窮。
包燒野生菌
包燒,是傣族的一種獨特烹飪方式,將食材和佐料混合,用鮮芭蕉葉、鮮冬葉或錫紙包裹並紮緊,置於火上捂燒至熟。包燒的菜肴不會走味、養分不會揮發散失,堪稱原汁原味。一般選用天然無污新鮮芭蕉葉,將各種野生菌菇撕成絲,拌上配料,用芭蕉葉包裹後放到小火上燒烤,直到烤得芭蕉葉綠方包「鼓脹」且雙面都顯露金色焦黃,即成。打開芭蕉葉,鼓脹的芭蕉葉包外黃里綠,一股帶著野生菌香和芭蕉葉的清香撲面而來,攻鼻鑽肺。這種做法可以把野生菌的鮮香牢牢包住,使山珍的美味發揮到極致。
舂野生菌
雲南人對「舂」這個字極為熟悉和親切,舂野生菌絕對是一道名副其實的功夫菜。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光是把菌子舂碎這個過程就需要花費大工夫。舂菌時不光是放入菌子,在舂之前還需放入燒青椒、新鮮的花椒、鹽、大蒜,之後慢慢地「舂」。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舂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好力度分寸,要看在眼裡既有一種「粗顆粒」狀態,吃到嘴裡又有野生菌獨特的口感,還要有菌子的「野香」、燒青椒、涼拌舂菜的溫潤嘴巴燒辣香,各種配料的味道和菌子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嘗一口,菌子鮮中帶辣,香中帶麻,下飯特別爽口。像旱谷菌、粉菌、牛肝菌、奶漿菌、銅綠菌等都適合「舂」這種做法。
野菌佛跳牆
也可稱為「一罐菌香」,精選松茸、雞樅、青頭菌等野生菌,與海參、海貝、鮮蝦仁、蹄筋、竹筍、銀耳、胡蘿蔔等「海鮮山珍」食材配伍,以土罐為炊具,將野生菌海鮮山珍食材裝入罐中,加入高湯武火燒開、文火慢燉數小時,使野生菌山珍與海鮮食材融為一體,燉成湯汁濃郁、野菌飄香、「海味四溢」的湯汁。尤其是倒出土罐的時候,香氣衝天迷人醉,濃稠湯汁裹著色彩斑斕的野生菌海鮮山珍沿罐口流出,猶如「流金淌玉」,美不勝收!
芫爆老人頭
所謂芫爆就是以香菜為主要的烹調方法,食材多以片、條等形狀為主,油燒熱,旺火快炒。而老人頭即是這種食材,老人頭菌形體都很大,質地脆嫩,可以在爆炒的時候快速吸收調味汁水,因為菌子多不吸油,所以即使爆炒之後,仍舊能保持清爽的口感。
桃仁炒羊肚菌
「炒」在雲南是吃菌的最常見方法,炒出來的菌類香嫩爽滑、鮮美至極。 羊肚菌也是一樣的,只需配上大蒜、青蔥等少許調料,再略加一點核桃仁讓口感更豐富,總體清甜爽口,同時具備了醇和的鮮味,羊肚菌與桃仁的小清新氣息完美交融,可謂是用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做出了最美味的佳肴。
大紅菌燉雞
雲南人對待野生菌的做法總是顯得那麼漫不經心,就拿大紅菌來說吧,外地人買回去,總覺得需要精心烹制一番,才對得起它那昂貴的身價。雲南人卻只是隨隨便便將它丟入雞湯中任它自行燉煮,只在最後放些鹽調味而已。然而這絲毫無損它的美味,出鍋後,雞肉呈紫紅色,湯汁更是漂亮,菌傘和菌腳仍然保持鮮嫩,覆蓋在雞塊上,散發出熱騰騰的甜香……
如果嫌雞湯清淡不夠味,那麼還可以加一個小米辣蘸水,把小米辣和姜塊大蒜一併搗碎裝碗,舀上一小勺滾燙的雞湯,這種蘸水用來蘸汲取了大紅菌湯汁的雞肉,那味道真的好到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特別再舀上一碗清爽的紅湯趁熱喝進去,和著小米辣和姜蒜的味道,那種原始質樸的味覺體驗真的太實在了!
釀青頭菌
青頭菌主產於雲南滇西「三江併流」區原始森林地帶,生長環境極其純凈,每年六至九月出菇。剛出土時有點象球形,以後逐漸展開呈扁圓形,菌帽質地堅固,呈青綠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的鱗片。入口細嫩,香味悠長,有濃郁的大自然清香氣息。雲南人的做法是在青頭菌骨朵菌帽中,填入肉餡隔水蒸,也算家常菜,叫「釀」青頭菌,要點是把剔下的菌柄與肉同剁為餡。菌子骨朵的肌理很細緻,表面一經炭烤受熱,立刻收縮,這樣一來,菌體內部的水份就被鎖住,很難逸出,自然菌子外香里嫩,非常爽口。
剁炒奶漿菌
奶漿菌最大的特點就是,弄斷它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流出像牛奶一樣顏色的乳白色液體,因此有非常好的通腸道功能。用剁炒來炒,兩者相得益彰,微微的辣,濃濃的香,還有一絲鮮甜。


※香港米其林餐廳完整攻略
※橫掃全國的沙縣小吃,沙縣人並不承認
TAG:廚影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