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妝容 > 在美學面前,性別真的毫無意義。

在美學面前,性別真的毫無意義。

原標題:在美學面前,性別真的毫無意義。


最近,Scarlett Johansson宣布辭演電影《Rub&Tug》一事,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實上從一開始,公布 Scarlett Johansson 將飾演這個美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跨性別的名人——Dante Tex Gill以來,爭議就一直不絕於耳。


人們認為,這個角色應該由跨性別者來出演,而不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好萊塢女演員。


對與這次辭演風波,她也在最新的一期《Out》上,說道——


「我們依舊在進行著對跨性別人群文化的了解,我本人也意識到,發表關於我出演這個角色的聲明「不夠深思熟慮」。而這個群體里的很多人都非常值得欽佩,我熱愛他們,也很感激好萊塢關於包容性的談話仍在繼續。」



Scarlett Johansson這一番話也很有大將風度。事實上 Scarlett Johansson 想要出演角色的本意是好的。


因為好萊塢、因為她的知名度,也能夠讓更多不了解的人去熟悉,並認識這些邊緣群體。



但是時代終究是要往前的,大家也逐漸認識到,不能只是依靠他人去定義自己,而是要站出來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並為自己發聲。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大家有些「激進」的態度,也是能夠理解的。


關乎性別與特質


18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我們經歷了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以及世界格局突變。無數的侵略、割裂、戰爭帶來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樣也帶來了對強權,以及極端父權的崇拜。


或是說這樣的問題一直存在。


從男性為尊的古希臘時期開始、到禁錮慾望的宗教時期、再到如今特朗普所宣揚的「利益至上」主義,比比皆是。



男子氣概,這是陳舊的社會思維,去衡量一個男人的重要標準。一些男性往往會因為,「不夠陽剛」、或是「富有女性氣質」而受到歧視。


但事實上,將所謂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截然對立,終究是落伍並將脫離時代的。



關於兩性氣質的議題在上世紀就得到了解答,弗洛伊德就曾表示過所謂的「潛意識雙性化」概念。


在他的觀點裡對於全人類而言,純粹的男性或是女性,無論是生理意義還是生物意義上,都是不存在的。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過「Anima and Animus」的理論。


簡要概括就是兩個術語:「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以及人類先天是具有的雙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



男人應該如何、女人應該如何。從始至終,這都是一個自發性,隨眾性的行為。


在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再讓「約定俗成」來左右人的行為,實在有些站不住腳。



當如今大家們紛紛對年輕一代的偶像男星們,施以脂粉、注重外表的行為嗤之以鼻時。大概忘了早在公元前 4000 年的古代埃及時期,男人們就開始用黑色顏料來畫眼線。



而我們眼中那些充滿荷爾蒙氣息的羅馬角鬥士,更是習慣在自己臉上稍微抹上紅色,增添氣色,是忠實的腮紅愛好者。


更不要說那些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會用鉛粉塗臉以達到美白的效果的男子們了,他們的妝一個比一個濃。



即使是在中國古代英雄輩出,戰火紛飛的三國時期。男同胞也為了自己的美麗煞費苦心。


「孝惠時,郎侍中皆冠、貝帶、傅脂粉」——其中「脂粉」就是指磨碎的米,用途就相當於現在的粉底。


人們對與個性,對於美的追求,無亂何時何地都是在發生與進行著的。表達自我、崇尚美麗不應該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打破界限的時代英雄


無亂何時,人們都在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努力著,從各個領域、方方面面,都在傳遞著關於自由的理念,並試圖打破界限與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了那麼多,關於 Unisex 的思想表達與藝術展現。


所謂的Unisex,就是對性別區分的忽略,中性特徵。我們常常將它作為形容雌雄同體,或是男女通用的人或事。


那些較為先鋒,最富有表現力的領域,往往也是孕育 Unisex 的搖籃。


流行音樂


在流行樂壇,向來不乏走在先列的藝術家們。而第一次大範圍的湧現出 Unisex 風潮的則是被大家稱之為流行文化黃金歲月的上世紀70、80年代。



前不久,加州大學的學者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流行音樂正在變得越來越悲傷。


他們根據一項涵蓋過去30年英國發行的五十萬首歌的研究顯示,流行音樂正在從歡快幸福,變得越發鬱鬱寡歡了。



音樂評論人 Nate Sloan 認為:「在大蕭條時期,誕生了大量的非常快樂的歌曲。與之相反的是,在經濟繁榮,政治形勢趨於平穩的環境下,人們則鍾情於那些令人哀傷焦慮的音樂,比如 Nirvana 和Alanis Morissette。」



在上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的陰鬱與冷戰格局的促使下,流行文化成為最好的情緒解藥。


回顧那一時期,我們看到是極致華麗、五光十色、並且是模糊性別界限的。人們痴迷於享樂主義。


「活在當下,活出風采」,成為了National Anthem。



英國人痴迷於華麗搖滾(Glam Rock),它也被稱為Glitter Rock。


音樂人們紛紛穿上了華麗的服裝,配上艷麗的化妝和髮型。高跟鞋、亮片、浮誇的飾品缺一不可。



華麗搖滾主要視覺特點,就是是主唱及樂手都擁有性別模糊的裝扮、華麗戲劇化的颱風。


我們熟悉的皇后樂隊、David Bowie、Marc Bolan等,都是這種風格的開路人。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是 David Bowie 與山本寬齋合作塑造的 Ziggy Stardust 的音樂人格,他就是一個典型的無性別形象。



不同於英國人的激進。大洋彼岸的美國,則用一次「舞池告白」,來宣告 Disco 時代的到來。



閃光燈、反射球、還有那些緊身衣、闊腿褲、全身塗滿金粉在籠子里扭動的耀眼畫面。


性別成為那些歡樂的4/4拍跳舞音樂中,最不重要的事情。



代表人物Grace Jones,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當時,整個樂壇都收到不少的衝擊。無論是曲風偏 Pop 的Elton John 、還是主打 Funk 以及 R&B 曲風的Prince,都以無比華麗的中性形象示人。




現在,我們依舊擁有一群勇於表達自己,試圖推動審美多元化的音樂人們。


最近的例子,就是Troye Sivan 《Bloom》的MV,他帶著 Phillip Treacy 設計的羽毛頭飾,塗著紅唇,風姿綽約的在鏡頭前「搔首弄姿」著。



亦或是將在自己的臉盤塗抹地五顏六色,站在盛開的花叢中,高歌著關於 「bottoming」的大膽告白,並將時下當道的 Twink 文化推向了高潮。


他用這支 MV 向諸如Leigh Bowery、 Robert Mapplethorpe、Boy George等一眾代表著少數群體以及亞文化的藝術家們致敬。


顯然,這是真正的集大成之作。



在獨立音樂圈裡,更為直觀的無性別主義表達在近幾年裡層出不窮。


曾幫 Kanye West 以及 FKA twigs 製作專輯的委內瑞拉音樂人Arca,就以自己特立獨行的穿著,以及對 「Fetish」 文化的表達而受到時尚界的注目。



設計師 Shayne Oliver 就曾以他為靈感繆斯,設計了 HBA 2016春夏系列。



PC音樂的代表音樂人之一的SOPHIE,更是展現了自己作為 Transgender 的驕傲與美麗。



她前後被Madonna、Lady Gaga兩位天后相中,納入到專輯的創作團隊中。



獨立電影


不同於音樂較為自發與個人化的創作方式,電影受到限制要大許多。


在主流電影公司與發行團隊的利益考慮下,大多數的高成本製作電影都是趨於保守與商業化的。



這類題材作品如今越多地出現在主流電影、電視熒幕上,其實依舊要感謝那些優秀演員的精彩演繹,讓更多人了解Transgender人群。



在這之前,他們大多數時候都被充當電影里引發哄然大笑的丑角、或是不那麼正面的人物。


在著名的 cult 電影《洛基恐怖秀》中,跨性別者就被描繪成一個舉止誇張、行為怪異的存在。



對於這些角色的去臉譜化,不但為這一群人正名,同樣也豐富了電影行業的創作題材。


無論是 Lee Pace 在《迷戀荷爾蒙》里的柔情萬種——



Eddie Redmayne飾演歷史上第一位變性人的出彩表演——



還是 Melvil Poupaud 在《雙面勞倫斯》中展現的,關於性別和性向的雙重糾葛——



這些表演,都將屬於跨性別者的千姿百態,描繪得栩栩如生。


而在《怪奇秀》、《沙漠妖姬》這樣的刻畫「異裝人群」的電影里,優秀的表演更是凸顯了《魯保羅變裝皇后秀》之外,屬於他們更多的情感與內心故事。




這些演員對自己出演角色的認真態度,與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成就了這些令人熱淚盈眶的優秀作品。



他們在銀幕上亦男亦女的鮮活姿態、傳遞著自我表達的積極態度,與令人難以忘懷的美。


高級時尚


高級時裝界里對無性別、雌雄同體的表達,早已不是新鮮事了。這樣的風格,一直是文化與藝術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


它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可比擬的。無論是之前說到的David Bowie、Prince 、Boy George……



還我們較為熟悉,在「熱情」巡迴演唱會上,身穿 Jean Paul Gaultier 設計華服的張國榮。


他們都是「無性別」美學領域的先鋒人物,也是因為他們無所畏懼的態度,讓時尚有了更多濃墨重彩的篇章。



近幾年男女裝合秀的趨勢下,對性別模糊化的深入延展,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像是Vetements、Palomo Spain這類具有強烈辨識度和話題性的新銳品牌,無一不是走在了 Unisex 的康庄大道上。



我們熟知的像 Vivienne Westwood 和 Jonathan Anderson這樣的設計師,也在自己的個人品牌中,做著對性別弱化的實驗。




放眼近代的服裝變化,時尚風貌的男性化在二戰期間以及戰後到達了一個峰值。


這也促使著女性服飾的男性化轉變。



之後也因為社會、經濟的多方面影響,出現了嬉皮士風潮、與「新浪潮」時期更為浪漫化、無政府主義化的意識形態。


也讓男裝更加的艷麗和花哨、富有跨性別的氣質。




在那些代表主流和經典的老牌時裝屋裡,對於性別的重新審視,Gucci依舊是走在最前陣營的。



從率先走上男女並秀的道路之後,連續好幾季,Alessandro Michele 帶領的 Gucci 都將自己的設計賦予了無性別化的內核。



2018秋冬系列的「醫院大秀」上,賽博格精神指引著關於自我認同,與打破界限的方向;



2019早春系列的「墓地巡航」下,「女人不僅僅女人」的直白描述,更是宣告了對傳統定義的背離。



Alessandro Michele是70-80年代風格的擁護者。一直以來他也都喜歡給男人們設計各種印花和蝴蝶結,換上綾羅綢緞,肆意的展現自己超越性別界限的美。



並讓女性跳脫出被「物化」的審美,變得獨一無二起來。



他所做的,也並不是僅僅在表象上大做文章,而是在一些細枝末節里滿滿滲透這影響力。



比如使用中性模特 Oslo Grace 作為2018秋冬系列裡重要 Look 的模特;




或是將2018春夏廣告中的睡美人,轉化成男性角色;



品牌的合作對象,從李宇春、 Harry Styles 再到 B?RNS,無一不是有著突破性別之美的存在。





在最新由 Glen Luchford 掌鏡的 Gucci Guilty Absolute#罪愛無罪#廣告大片《重返威尼斯》里,話題依舊在延續。


廣告中,刻畫了無所禁忌的自由之愛。演員Jared Leto 與模特 Julia Hafstrom 和 Vera Van Erp 慵懶地躺在巴洛克風格的宮殿中,相互交織,彼此探尋。



這樣的設定讓我想起了電影《巴黎戲夢》,同樣充滿著文藝的觸覺,同樣也都是在描繪一段衝破世俗與傳統的「禁忌」之戀,美得令人心醉。



地點上,威尼斯的選擇,與巴洛克風格場景,就像是對《魂斷威尼斯》的一次致敬。


電影里 Bj?rn Johan Andrésen 飾演的角色Tadzio,也是大銀幕里屬於無性別少年之美的經典案例。



出演這次廣告大片的Jared Leto,也經常被看作是打破性別之美的存在。


他曾以《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的跨性別角色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裡面的精湛表演,可以用驚艷來表彰了。



在廣告中那樣柔和朦朧的微醺光影里,展現出的不止是性感撩人的姿態,還有那脫離傳統觀念與條條框框的束縛。



這本身也是 Gucci Guilty 罪愛系列的定義。就像是 Alessandro Michele 所設計的時裝那樣,是倡導自由、也是無拘無束的。



雖然 Gucci Guilty Absolute 分為男女兩款香水,但這並不是它限制了使用人群——更多的是對於不同氣質的擬人化分類。



就像罪愛不羈女士香水,它的靈感來自 Alessandro Michele 腦海中,一個女人走進其男友的浴室,將男友的香氛據為己有的畫面。


這是一次充滿性感氣息的越界,是一種享受激情而不受任何束縛,不界定性別觀念,同時打破常規界限的決定。



它還是一款適合不同性別共用,或是獨享的香水。


在 Alessandro Michele 的心中,它散發出黑莓的清香,既滿馥自然的味道,又是情感的升華。 此款香氛充滿浪漫氣息,象徵著純潔、自由的愛戀。



調香師 Alberto Morillas 將 Gucci Guilty Absolute 罪愛不羈女士香水中,經典的西普花香演變成西普果香。


配合著保加利亞玫瑰的芬芳、與從黃扁柏中萃取的天然精華成分的黃金木,那馥郁的琥珀香氣與具有豐富層次感的木香調,打造出這款極度浪漫夢幻,又不會讓人感到甜膩的香水。



在Gucci Guilty Absolute 罪愛不羈男士香水裡,同樣用到了黃金木的成分。這是Alberto Morillas 特別為了 Gucci Guilty Absolute 罪愛不羈男士香水從皇家植物園檔案中找尋到的古老的香氛原料。



就像是那些用來展示香氛的大片一樣,也延續了 Gucci 復古與摩登並存的美學風格。華麗的背景中放置著復古的藥劑瓶與玻璃容器,香氛的設計元素得到充分展現。


黃金木也是 Alberto Morillas 對兩瓶香水共性的銜接,為凸顯了不同特質之間,求同存異的命題。



如果說罪愛不羈女士香水是夢幻浪漫的,那麼罪愛不羈男士則像它的瓶身與色澤那樣,如法國干邑般高貴優雅。


香水所涉及到的皮革香調,靈感則來源私人酒廊,有著一絲神秘氣息。



這兩瓶香水就像是擁有不同性格、特質、人格的個體。


但在他們的某一處,也共同擁有著緊密關聯的屬性。當兩者相遇,展開雙臂擁抱不同時,那些所謂的「罪」終都將化成「愛」,並且延續下去。



音樂、電影、時尚,再到香水……關於自我實現、關於存在價值、關於平等共處的努力依然在持續進行著。


這個時代關於美的定義與表現,也不再是那樣單一,而是更為多元。


這難道不是浮生萬千里,最令人動容與驚喜的美么?


如果你也嚮往這份不受拘束的自由之美,不妨點擊閱讀原文,探索這撩人的浪漫氣息。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所有者,文字為博主原創。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良先生 的精彩文章:

當王俊凱終於到了會幫你表白的年紀……
假如讓時裝大師們當你旅行的導遊……

TAG:吉良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