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祭侄文帖與安史之亂/作者:魏德廣/朝陽詩話

祭侄文帖與安史之亂/作者:魏德廣/朝陽詩話

祭侄文帖與安史之亂

文/魏德廣 編輯/張愛軍

早晨,在公交車上讀蔣勛的《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蔣勛講到《長恨歌》的時候,提到了顏真卿的祭侄帖。沒想到安史之亂竟然和《祭侄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車經過閭山祠所在的龍山(今朝陽鳳凰山),一時間,山的陰影重重的壓在心上,如塊壘在胸久久不能化解。安史之亂平定之時,史思明的兒子見大勢已去,用一白綾弔死在閭山祠廟前,亦是死有餘辜。

蔣勛在書中說:「大家知道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最好的一張顏真卿的書法叫做《祭侄文稿》,也跟這個事件有關(指《長恨歌》)。當時顏真卿是防守安祿山繼續南下進攻的重要力量。因為安祿山大軍如果一過長江,整個江南經濟就完全被破壞了。大唐可以中興的原因,是因為江南沒有受到損害。安祿山打破了東都洛陽,再打西都長安,兩京都被破壞了,可是江南卻保住了。江南能夠保住很大的原因是顏真卿跟他哥哥顏杲卿的貢獻。他們囤積糧草守在平原城這裡,死守。可是他的哥哥死得非常慘。顏杲卿寡不敵眾,被俘以後,安祿山逼他投降,顏杲卿拒不投降,安祿山就把他兒子顔季明抓到面前,說你不投降,當場砍你兒子的頭。他就是不投降。所以這個爸爸是眼睜睜看著兒子的頭當場被砍掉的。當然爸爸一直罵安祿山,最後罵到他的舌頭被拔掉,這是歷史上非常慘烈的一個故事。

戰爭平定以後,顏真卿回到這個地方,在廢墟當中尋找,終於找到侄子顔季明的頭。他對著這顆頭寫了《祭侄文稿》,血淚斑斑的一個名作,後來成為傳世書法。每次讀這篇書法,你都會有整顆心跳起來的感覺。因為他最喜歡的,才十九歲的侄子,竟然是這樣的下場。」(蔣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第176頁)

如此顏真卿《祭侄文稿》寫作過程十分悲壯。在「安史之亂」時,河北二十四郡紛紛瓦解,只有顏真卿為太守的平原郡(今山東陵縣)和其堂兄顏杲卿為太守的堂山郡(今河北正定縣)得以固守,抗擊叛亂,並派杲卿三子顏季明在兩郡之間往來聯絡。後來顏杲卿智取軍事要地土門,取得重大勝利,便派長子顏泉明到長安獻俘報捷,同時請求救兵。不料卻被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扣押,王私改奏章,據為己功,擁兵不救。堂山郡終因糧盡矢絕,被叛軍攻陷,杲卿、季明父子等慘遭殺害,壯烈殉國,顏氏一門死於刀斧之下30餘人。直到顏真卿回朝向肅宗哭訴事情原委,杲卿父子才得到表彰。「安史之亂」平定後,顏真卿又派侄顏泉明去河北尋訪杲卿父子遺骨及流散家人,僅尋得顏季明頭骨帶回。顏真卿緬懷堂兄一門忠烈,「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懷著「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悲憤心情,和著血淚寫下了這篇祭文。

顏真卿公元758年(約50歲時)所書的《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於公元353年作者約50歲時)、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書於公元1082年作者約45歲時)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亦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上述三大行書法帖,因其辭、書皆佳,且均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曹寶麟謂:他們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性地揮灑,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書,這一推崇世無間言。

顏真卿著名的行書作品還有三稿——《祭侄文稿》、《爭座位稿》(按:亦稱《爭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稱《告伯父文稿》)。其中,《告伯父稿》為刻本,書、刻皆不足以稱善。《祭侄文稿》與《爭座位稿》實為絕妙之品。草稿因其性質,書法尤為率意,但率意顯真情,無刻意之跡。《祭侄文稿》運筆迅疾,情緒激動,與其悲憤之情有關。其書法最妙處,一在其字的點畫密聚,草成一個塊面之處;二在其枯筆連擦寫數字之處。這兩種現象交相映襯,造成虛實、輕重、黑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筆不拘小節,和結體的偏於鬆散,形成了顏體稿書風格。《爭座位稿》也有這樣的特點,只不過因是刻本,這些特徵不似《祭侄文稿》那麼真切而已。此外,草稿的塗改、添加之處更增添了率意感,這本是因草稿而自然形成的,如果有著意仿者,將古人的詩文拿來再行塗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東施效顰,流於淺薄庸俗。

想來將來朝陽閭山祠落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能立於碑林,實乃一大幸事!

魏德廣,筆名晴雪。曾任《遼西文學》副主編、執行主編。遼寧作家協會會員、二級作家。1972年發表詩歌,曾在《遼寧青年》《鴨綠江》《中國詩人》等報刊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晴雪》、《古城月色》,曾創建鳳凰詩社。有多篇詩歌、散文在全國徵文大賽獲不同獎項。2017年底創辦光芒——現代詩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朝陽詩話 的精彩文章:

TAG:朝陽詩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