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南北經濟差距拉大,北方尤其東北應避免成為鐵鏽地帶

中國南北經濟差距拉大,北方尤其東北應避免成為鐵鏽地帶

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同時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雙格局。

從經濟規模上看,2016年中國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前4位省份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從經濟增速看,1978-2016年間,經濟增速排在前5位的省份中,有4個南方省份佔據前3位和第5位,分別是福建、廣東、浙江和江蘇,北方只有內蒙古位居第4位。從城市個體實力比較,北方只有北京、天津、大連、瀋陽、煙台等為數不多的城市能進入各類城市綜合實力排行的前50名,絕大多數城市都是南方城市。

來源:高敏觀察

長期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討論,基本都集中在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2013年以來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即從「東西差異」變為「南北差距」。毫無疑問,南北方經濟失衡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

為什麼會在2013年開始出現這種狀況?眾所周知,2013年,國家領導人首次提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用這些主要特點對照南北方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模式,原因顯而易見。

圖片來源:新華社我報道

在產業結構上,北方自然資源,尤其是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石油等能源資源豐富,使得北方地區成為新中國建國初期重化工產業布局的集中地。而在1999年至2008年期間,全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一輪重化工業化,受益地區依然是北方,尤其以環渤海地區為主。

這種產業結構的弊端在於,一是容易受國際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影響;二是在去產能背景下,製造業投資需求萎縮。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裡討論的「北方」,北京是個例外。但北京以外,很多北方城市仍處在艱難轉型的陣痛期。

而南方地區雖然自然資源並不豐富,但人口密集,因此最早發展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工業、服務業、對外貿易等。以南方經濟的代表之一廣東為例,該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再看經濟發展模式。早期中國經濟主要是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所謂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北方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2008年開始,南方地區已經意識到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騰籠換鳥」,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經濟。

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創新最直接的數據就是科技研發支出經費的數據。2018中國城市創新創業活力排行榜也顯示,前十名城市中只有北京、西安、天津三個北方城市,還都是科教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

當然,南方經濟的比重加大也有賴於西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經濟增速排名前四的省份均來自西南地區,貴州和西藏均超10%,雲南和重慶超過9%,四川也以8.1%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七。

尤其是貴州地區,過去因地處深山,長期交通不便,但這幾年隨著滬昆高鐵、貴廣高鐵等通車,成為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重地。在全國民用機場的規劃布局中,南方地區也因有40多個新建機場超越北方。

中國高鐵規劃布局圖(圖片來自網路,非官方網站)

20世紀70年代,美國一些工業基地在經歷了重工業化時期的繁榮後走向衰落,大量工廠倒閉,到處是閑置的廠房和銹跡斑斑的設備,被形象地稱為「鐵鏽地帶」。殷鑒不遠,如今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應該用更清醒的認識和積極的行動來避免淪為「鐵鏽地帶」。

在城市群成為區域經濟重要載體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區域之間正聯手打造科創走廊。在南方地區,G60科創走廊已從「一區」邁向滬蘇浙皖「九地市」,有望成為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要引擎。廣東則提出要完善區域協調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力求成為「中國矽谷」及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在北方地區,目前只有中西部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正在積極建設鄭開科創走廊,打造「中原矽谷」。而我們也建議在京津冀地區打造「京雄科創走廊」和「京津冀科創走廊」。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北方地區在區域經濟協調模式上的滯後性。

可見,南北差距拉大的背後,實則是新興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簡而言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凡是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市場機制和體制改革滯後的地方,就必須承受經濟衰退的陣痛。

作者: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備註:本文發表在5月22日的《新京報》評論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標準排名 的精彩文章:

中國城市成功學樣本出爐:社科院說這40個城市是榜樣

TAG:標準排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