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坐在岸邊,直到水流變得清澈

坐在岸邊,直到水流變得清澈

曾有很多人問我:如何實修佛法?

我總是回答以一個故事,是我小時候從一本書中偶然讀到的,很美很精緻,這麼多年來,經論看得多了,知道故事可能不太符合事實,但我仍然很喜愛這個故事。

一天,佛陀經過一片森林,夏天炎熱,年邁的他覺得口渴,就對阿難講:「阿難,你折回去。後面三四里路遠的地方,我們曾經過一條小溪,你拿著我的缽,取些水回來——我現在又渴又累,我在這裡等你。」

阿難折回去,但是當他到了小溪旁時,幾輛牛車剛剛駛過小溪,把溪水弄得渾濁不堪,水底陳腐的樹葉都全飄了上來,喝這種水是不可能的,太髒了。

阿難空缽而歸,對佛陀說,「您得再等一會兒,我可以到前面去,或者您跟我再往前走一段路。聽說前面兩三里遠的地方有一條大河,我可以到那裡取水。」

阿難的建議很合理,但是佛陀堅決地說:「你折回去,去那條小溪取水。」

阿難無法理解佛陀為何這麼堅決,但既然師父已經這樣說,弟子必須遵從,儘管阿難知道這很不合理,甚至荒謬——他必須再多走三四里的長路,即使到了地方,那條小溪的水還是不能喝,等水自然澄清時,可能還會有牛經過——但他還是再去了。

在阿難再去之前,佛陀說:「在水還臟之前不要回來。如果水有些臟,你就在岸邊靜靜的坐著。不要做任何事,靜靜地坐在岸邊,照看著就好,即使又有牛經過,但水遲早會再次變乾淨,到了那時,你再盛水回來吧。」

阿難去了。

佛陀是錯誤的,又是正確的:阿難到達水邊時,水已經變得乾淨了,葉子也沒了,泥沙沉澱下去了,但又有一輛牛車經過,水再次渾濁了。

阿難只好再等。

時間過去,水流漸漸清澈,泥沙沉澱到水底,樹葉飄走到下游,但也還不是一乾二淨,所以他繼續坐在岸邊,看著溪水流淌。

慢慢地,漸漸地,水變得像水晶一樣透徹。

阿難觀看著,在溪流達致最清澈時,趕快盛上一滿缽水,滿心歡喜地回來了。

在回來路上,他好像明白了佛陀為何如此堅決地讓他等待。

等待,觀察,寂靜,不動,直到塵埃落定,雜染盡除——佛陀給了他一個訊息,他悟出了這個訊息。

阿難把水遞給佛陀,感謝了他,還頂禮了他的雙腳。

佛陀說:「你在做什麼?我應該感謝你,你取了水給我。」

阿難說:「因為我明白了。一開始您讓我走回原路,我很生氣,雖然我沒有表現出來,但我當時心裡確實很難受,因為再返回去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但是現在我悟出了你的訊息,原路回去,寂靜等待,直到心與水一時澄清,這正是此刻我所需要的修行——坐在那條小溪的岸邊,我意識到,對於我的頭腦和心緒來說,牛車不可控制地往來,水流不斷攪拌泥沙,對此我無能為力,但如果我跳進小溪里想要攝取未被攪渾的水,更會讓水再度渾濁,就像如果我跳進頭腦里,就會製造出更多的語言和噪音,更多的問題和麻煩會出現,如同樹葉浮上水面。

「而您讓我靜靜坐在岸邊,等牛車過去,等樹葉飄走,等泥沙沉澱,水自然會澄清。

「現在我也會坐在頭腦的岸邊,觀照它所有的傷痛、記憶、慾望,就像牛車、落葉、泥沙,我寂靜地坐在岸邊,等待一切自然無常,而清晰純凈的那一刻——一旦你坐在你的頭腦的岸邊,它就發生了,寂靜自然自發,這是真正的修行!」

聽了這個故事,再來回答什麼是實修的問題:

我覺得,佛法的實修,本質上,就一個字:觀。

觀,即觀察的意思。

觀察的對象是五蘊和十二處,觀察的內容是五蘊十二處的無常、苦、空和非我。

所以,實修的第一步是先要分別辨析出五蘊和十二處,即我們身心的名法和色法。

這部分是佛法修習的基礎,尤其是辨析五蘊分別名色。

在能夠對五蘊十二處有了大概的認知之後,就可以開始觀了。

觀,其實並不要求我們有什麼特殊的姿勢或者是狀態,在任何時候,日常生活里,佛法日課里,密集禪修里,我們都可以觀,比如吃飯、喝水、工作、學習、走路,乃至上廁所,甚至睡覺時。

觀,當然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而是「當下知道」。

其實,我們身上發生的大多數事情,我們都是不「當下知道」的,比如你當下在看我的這些文字,你並不是「當下知道」你在盯著手機眨眼睛,閱讀此文需要花上十分鐘,你也並不「當下知道」你在呼吸,或者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細胞在代謝運動。但其實,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體上的現象,我們都是可以「當下知道」的——這種「當下知道」,就是觀。

當我們能夠做好觀察五蘊十二處的基礎後,你首先要觀察五蘊十二處的無常。

無常就是我們身心名色諸法生滅的過程,比如我們觀察自己的感受時,當一陣快樂的感受到來時,我們就會知道「樂受升起了」;然後持續觀察這個感受,直到消失,就會知道「樂受消失了」——身體諸般感受,升起又謝滅,不斷相續,皆是如此。

另一個在觀察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是觀察五蘊十二處的緣起,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知道我們觀察的目標升起和滅去,還要知道它們升起的原因和過程。

比如你走路時看到路邊一朵鮮花,你要能夠知道眼睛接觸花朵形象的眼識和鼻子接觸花香的鼻識,讓你產生了樂受,以及喜愛的念頭,還有想要一親芳澤的欲想——這些你都需要「當下知道」,或者至少要退而求其次的用憶念和推測,去分析這個過程中的因果關係。

隨著我們對五蘊十二處觀察的時間增加,我們首先會有一個變化,就是觀察的能力與專註的時長有了明顯的提升。

從一開始每天偶爾幾次的觀察,直到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幾乎時刻不停的保持這種狀態,甚至睡眠中,我們都能夠當下的觀察到你夢境是如何生長的;從一開始只能注意很粗重的情緒和想法,直到後來可以捕捉內心中如同電光石火般瞬閃瞬滅的念頭。

其次,隨著我們對五蘊十二處更加準確的認知,以及對其長期的觀察,終究會在某個時刻升起「原來一切都是緣緣相繼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的集起和滅去,其中並沒有一個『我』在主導」的智慧——這是一種偉大的認知,偉大是因為這種認知已經超越了世間的知識和思想,也意味著我們終於第一次放下了對「我」的執取。

在這之後,我們要做的是繼續觀。

我們將可以明顯地覺察出,隨著我們對無常觀察得越來越細膩入微,對苦的認知也越來越具體,我們會發現內心中很多深密潛藏又頑固深刻的貪和嗔的萌芽,觀察到的同時,它們就被拔出了。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出當「我」的概念被安立時,痛苦的產生,以及不執取「我」時,原本應該升起的痛苦蕩然無存,無所負擔的快樂,無所羈絆的自在,在身心中自然而生,然後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無所造作,純粹清澈。

雖然道路一定會曲折坎坷,就像阿難的取水一樣,但是理論上,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我們一定會升起「這是苦,這是苦的升起,這是苦的滅去,這是苦不產生的原因」的智慧。

一旦有一天具有了這種智慧,有了這個更偉大的超越世間認知之認知的存在,理論上,我們從此就再也不會升起任何可能導致痛苦的念頭和造作一丁點導致煩惱的因素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終點,見道,乃至涅槃。

所以佛法實修是什麼?

我說就是:坐在頭腦的岸邊,寂靜無作地等待、觀照,直到水流變得清澈的那一刻。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最新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明暘法師:詳解十二因緣 洞穿生命真相
馬明博:念佛的石頭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