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了商鞅的前身,我才明白「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

看了商鞅的前身,我才明白「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

這兒採取第一人稱的視角,展現商鞅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與複雜的心路歷程。

我叫商鞅,不過在生前,更多的時候被稱為「衛鞅」或「公孫鞅」,那是因為我是衛國人,而且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在那個兼并殺伐的年代裡,小國的國民充滿了不安全感,總是提心弔膽,擔心某一天清晨醒來時,發現有一支虎狼之師已經兵臨城下了。我的國家在那個時代絕對不是天下人關注的焦點,我們小心翼翼地迎合周圍的大國,僅僅是為了生存下去罷了。

也許是因為生存壓力巨大,衛國人比起其他國家的人有更多的憂患意識,而且我們也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去觀察周邊的大國。正是這種超然的心態,使衛國人超越狹隘的國家思想,而是以世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亂糟糟的時代。儘管是不起眼的小國,衛國還能湧現出世界級的人物,這令我很受鼓舞。

我的偶像之一就是吳起,他就是衛國人,先後到過魯國、魏國、楚國,無論他身居何國,都能把自己所有的才華與智慧,無所保留地奉獻給那個國家,這就是我說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哪裡能接受我、信任我、給我無限發揮的舞台,哪裡就是我的家園。說實話,我跟吳起有很多共同點,這或許是我深受他的影響。我們都致力研究兵學與法學,當然,論兵學我不及他,但論法學他不及我;我與他一樣,腦袋裡只有一根筋,我們想要做的事,就一定會盡心竭力去完成,不論遇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去挑戰它,衝決它,我們都是天生的鬥士。你想不到吧,何以衛國這樣的小地方能出現我與吳起這樣無畏的鬥士呢?這大約是因為我們一生下來,就要面臨無休止的各種災難,包括戰爭、內亂等等,因此我們的神經變得十分堅強。

從小時侯始,我就喜歡上刑名之學,也就是法學,因為我喜歡探究事情的真相與原因。衛國的政局一直很混亂,比如說昭公六年時(公元前425年),公子亹wěi殺昭公自立;在他上台後十一年(公元前415年),又被公子頹所殺。為什麼貴為一國之君,卻頻頻被弒呢?要怎麼做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富足強大呢?這就是我所關心的事。我搜羅來了歷代刑名家的著作,鑽研他們的做法,借鑒他們的經驗。我如饑似渴地學習,在頭腦里漸漸有了一幅清晰的圖像,這是一張井然有序的國家圖畫,我把它想像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怎麼說呢?譬如……人體?差不多吧,腦袋是一個指揮中心,四肢軀幹都得聽它的,腦袋下達命令後,全身每一塊肌肉、神經都調動起來,去完成想要達成的任務。國家也應該是這個樣子,君王與政府高高在上,就是個腦袋,百姓就是四肢軀幹,各安其職,一旦有命令,就迅速調動起來,協調一致、有條不紊地去完成。這樣的國家就是一個有機體,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當然,我並不滿足於當一個理論家,得要有一塊試驗田。

衛國不是好的試驗田,儘管它是我的家鄉,一來因為我身份特殊,身上有衛國公室的血統,如果我在這裡推行我的政治主張,會被人認為我想篡權奪位;二來,我自信我的理論不僅可以富國強兵,吞併天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須在大國試驗才行,衛國太小,無法用我的理論。

那要去哪呢?魏國當然是首選。首先魏國是個開放的國家,對外來的人才沒有歧視,當年吳起來到這裡後也是如魚得水;其次,魏國的基礎相當好,在此之前,李悝kuī已經主持過一次變法了。李悝是我的精神導師,他所寫的《法經》是我隨身必帶的卷冊,只要有空,我就會打開這本奇書,細細揣摩他深遂的法學思想。還有一點,我對魏國有好感,因為每次衛國受到趙國欺負時,總是多虧魏國的及時出手。就這樣,我離開了衛國,來到了魏國,進相國府當一名中庶shù子。

中庶子是一個官名,其實就是君主、太子或相國的侍從官。那時魏國的宰相是公叔痤cuó,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有識人之才,也有雅量。因為我是他的侍從官,公叔痤有時會隨口問我對於時政的看法,我當然不願意浪費這種可以表現的機會,經常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他看起來似乎很有興趣,但並沒有說出口。做了一國之相,他總是把真實的想法藏在心裡,不讓別人窺視到其內心的秘密。我迫切地希望有一天,公叔痤能夠採用我的理論來治理魏國。可惜的是,我來得不是時候,魏國最迫切的事,並不是改革,而是要在多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公叔痤就算賞識我的才華,恐怕也分身乏術,他不得不把精力用於對付韓國、趙國聯合發動的戰爭。那是在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叔痤親自指揮一支軍隊,大敗趙、韓聯軍,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這場勝利並沒有令他高興多久,因為不久後,魏國在河西被秦國打得大敗,還丟了繁龐城。說實話,我自己也有幾分灰心了。魏國所要面臨的戰爭幾乎是無休止的,政府的力量都用於對外戰爭了,無暇來顧及國內的改革。當然,驕傲的魏國人並沒有認為有改革的必要,因為李悝留下來的制度,對他們來說似乎已經足夠了。更糟的是,公叔痤病倒了,而且病情越來越重,很顯然他已經過不了閻王這關了。有一天,公叔痤突然把我喚到卧室內,他躺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如柴,但思想還很清晰、精神還不錯。他見到我進來,叫我把門掩上,然後說了一句讓我震驚的話:「你快逃吧,不然會遭殃的。」我心頭一震,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但腦袋高速運轉了,在短短的數秒時間裡,我把自己做過可能得罪人的事都想一遍了,可是沒發現犯下什麼大過。自從進了相國府,我一心為相國辦事,自信做事嚴謹而周到,怎麼會遭殃呢?今天相國的語氣為何如此古怪呢?「你仔細聽好了,是這麼回事。」公叔痤用手撐著床坐起來,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了一下。

原來魏惠王剛來探病,惠王拉著他的手問道:「相國倘若有什麼三長兩短,國家以後要怎麼辦呢?」公叔痤的回答是:「我有一名侍從官,名叫公孫鞅,雖然年紀輕輕,但有非凡的才能,希望主上能把國家大事交給他治理。」公孫鞅?魏惠王壓根就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宰相在病重時居然推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當然覺得很驚詫,但又不便當場拒絕,只得沉默不語。公叔痤把左右支開後,又小聲地對魏惠王說:「主上如果不願意用公孫鞅,就殺了他吧,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答應了。

聽了公叔痤這麼一說,我真的像遭到雷劈似的怔住了。沒有想到在公叔痤心裡,我竟然是可以安邦定國的人物。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謙虛的人,而是極其自負的人,但正是這種自負,也不斷帶給我挫敗感,因為我說出的話,總不免惹來嘲笑。可是公叔痤卻相信我有經天緯地之才,這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力,他也是第一個真正了解我、知道我價值的人,我從心底感激他。可是我還有一個疑問,既然他賞識我,為什麼又要勸國君殺我,既要殺我,為什麼又要叫我逃跑呢?這些自相矛盾的做法出自同一個人,不是很奇怪嗎?是有點奇怪,但卻合理。

公叔痤似乎知道我的困惑,他微笑著說:「我本想推薦你為宰相,可是我看得出主上不會同意的。這時我要把國家、君主放在首位,把臣下放在次位,所以我勸主上殺了你,因為你一旦去了別的國家,會成為魏國的心腹之患。我把自己的意見先說給主上聽,我盡到臣子的職責了;可是我愛惜你的才華,所以叫你趕緊逃跑。你還是快點離開吧,否則就來不及了。」

這真是用心良苦啊。我在想,倘若公叔痤可以多活幾年的話,那麼我就會留在魏國而不是去秦國,或許歷史就會改變了。可惜這個明智的人死得太早,這對魏國是一個大損失。可是我並不想逃跑,我對他說:「主上如果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會聽您的話殺我呢?」公叔痤聽了笑而不答,他揮揮手,示意我走出房間。事後,我聽說魏惠王回到宮中後,對他左右的人說:「相國真是病得太厲害了。真可悲啊,他居然要寡人把國家交給公孫鞅治理,這豈不是太荒謬嗎?」過了不久,公叔痤死了,他的葬禮辦得風風光光,可是他說過的話很快被遺忘了。魏惠王既沒有丟給我一個官職,當然也沒有空來殺我,我被遺忘了。相國死了,相國府自然也摘了牌,我的編製也被取消了。我又在魏國逗留了一段時間,想看看有沒有其他機會,可是一無所獲。

【商君列傳】商君者,衛之諸庶孽niè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jī姓也。鞅少好刑xíng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huì,將奈社稷jì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王嘿mò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參考白話文】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做了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痤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痤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於沒有離開魏國。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痤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塗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累古文 的精彩文章:

商鞅入秦:秦孝公求賢「尊官分土」,給股份給實權

TAG:積累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