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為藩屬國 朝鮮對明朝和清朝的態度為何大不相同?

作為藩屬國 朝鮮對明朝和清朝的態度為何大不相同?

朝鮮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中國的藩屬國,但在不同時期,對於宗主國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十餘萬軍隊受到重創,後金軍隊在邊關虎視眈眈,隨時有覆滅的危險。此時,國力並不強大,剛經過抗擊日本戰役,百廢俱興的朝鮮君臣卻同仇敵愾,認為這是報答明朝恩情的機會。當時朝鮮的國王光海君覺得朝鮮實力不夠,不能衝動,但朝鮮的大臣們卻不依不撓,為了義理甚至不惜與光海君決裂。

王室有急,則諸侯赴難,分義所當然。況我國之於天朝,有再造典全之恩者乎?雖悉索敝賦,朝赴夕死,固不敢辭...聖意所在,本為澤民,臣等所爭,只欲循義。與其得罪於天朝,寧得罪於聖明。

這種為宗主國不惜耗盡國力的態度,與清朝鴉片戰爭以後朝鮮觀望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清朝鴉片戰爭失敗的消息傳到朝鮮以後,朝鮮的態度較為冷漠,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一起局部的衝突。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節節敗退,北京淪陷,圓明園被毀,咸豐皇帝避難熱河,朝鮮的君臣才感到危機。朝鮮當時的國王哲宗先是派遣使者給咸豐帝問安,待他們回來後詳細詢問中原情勢,而後又召集大臣討論。

不過與明朝時期當宗主國遭遇危機時,朝鮮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態度不同的是,當清朝遭遇危機時,朝鮮國內更多考慮的是西方列強和太平天國將會危及自身安全,「今之憂者,其說有二,洋夷既滿皇城,則或鞏因勢東犯...曰南匪(太平天國)滋及近省,則或恐搶我西鄙。」

在對策的考慮上,朝鮮也更多是出於功利性的目的,與薩爾滸之戰後朝鮮大臣願與明朝「朝赴夕死」的堅決相反的是,朝鮮擔心自己如果不在清廷危機時示好以後可能會遭到報復,「彼雖遭困於一時,若天心未心得,還都之後,修復舊政,賞信義絕反覆,以我不倍於危亂之際,其見遇必愈厚。」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朝鮮積極向清廷遣使問安,既方便掌握清廷內情,又可表現出忠誠。

當宗主國遭遇危機時,朝鮮的態度之所以會不同,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進入康乾盛世以後,在懷柔政策的影響下,中朝宗藩關係雖有所緩和,但清政府一直沒能獲得朝鮮的真心感服。在朝鮮君臣心中,清朝只是不得不臣事的大國,只有明朝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宗主國。「姑力屈而事彼也。非甘心也。「因此當清廷衰微時,朝鮮君臣竟然還有北伐以恢復明室的想法。

第二,在朝鮮遭遇外敵侵略時,朝鮮曾以藩屬國的身份向清政府求助,希望清廷協助其對抗列強,但清政府為了不得罪列強,採取了規避責任的態度,要朝鮮」自行處理「。此種做法與明朝末年,萬曆皇帝不計血本幫助朝鮮抗擊日本,崇禎皇帝在」清兵滿遼陽,流賊遍中原「的情況下」然欲涉海出師,遠救屬國「形成鮮明對比。明清政府在對待屬國態度上的不同,不免讓朝鮮君臣大失所望。

第三,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清廷抵抗列強的失敗和迫於壓力締結不平等條約,朝鮮對清廷愈發不信任。而與之對應的是,」到處施惡,皆受其毒,惟獨不行於我國「,在列強的侵略性之下,只有朝鮮頑強抵抗獲得了勝利。在朝鮮君臣看來,他們做到了清廷都未能做到的事情,民族自尊與主體意識開始凸顯出來。因此當清廷遭遇危機時,他們不再像之前一樣,單純為宗主國著想,而是更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功利地行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黃眉老祖假冒如來 想殺唐僧師徒取而代之 背後隱藏一個驚天陰謀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