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密山農家院里母雞的叫聲——北大荒永遠的鄉愁

密山農家院里母雞的叫聲——北大荒永遠的鄉愁

編者按:為紀念北大荒開發建設71周年,大批知識青年到北大荒上山下鄉50周年,《興凱湖映像》微信公眾號推出系列散文。歡迎大家閱讀、投稿。

「永遠的鄉愁」北大荒系列散文

雞 慈

蔣 蓁

雞年新春佳節,如約而至。賀的、說的、寫的、畫的、微信「飛」、,報紙刊的,無處不「雞」。「雞年大吉」!處處「雞祥」!

十二生肖,唯有「雞年」,人們的讚美之詞才這般無拘無束,大張旗鼓,由衷的、發自內心,緣自雞是農家院的「寵物」;緣自雞就是「紅火」的象徵,就是創造「紅火」氣氛的「主角」。

不過,雞在人們的眼中,仍處於「封建社會」。從公雞母雞地位差異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公雞具有封建帝王至高無上、不可撼動的絕對權威,是「雞世界」的主宰,集領土捍衛權、統領權、「後宮佳麗」交配權甚至各種榮耀於一身。母雞則是無名「百姓」、附屬、群氓、襯托公雞「紅花」的「綠葉」。不怪封建社會的歷代文人騷客沿襲著對「皇上」歌功頌德的「傳統」,對雞也竭盡阿諛讚美之能事。可惜,詩詞中的雞,皆指公雞,忽略了母雞的存在。正如唐詩宋詞中,女詩人少之又少。只是在清代康熙年間編撰的《全唐詩》中,才出現了薛濤、魚玄機、李冶等「小女子」的精美雅緻的詩作。可見,封建時代「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竟殃及雞類。

於是,雞,成了文字中公雞的代名詞。

如「雞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博距,武也;敵敢斗,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一叫千門萬戶開」,細看,說的都是公雞。

唐詩宋詞,所寫雞者,幾乎都是公雞。寫母雞的,只見到明代王淮寫的一首詩《錢舜舉石子母雞圖》。雖寫了母雞,更多的卻是讚美一幅畫。

丁酉雞年,當為母雞「正名」矣!

「公勇母慈」,是人們對雞美德的概括。公雞母雞應同樣站在被讚美的榮譽台上。

公雞不僅有勇,還有「五德」,早已盡人皆知。但母雞的「母慈」人們卻知之甚少。

兒時,隨父母到「北大荒」插隊落戶,有過一段養雞的經歷。

我覺得,公雞固然有趣,值得讚美。但母雞夠得上偉大,更值得讚頌。

到農村不久,一位插隊幹部的家屬用一個竹筐,送來一隻「老鴇子」和20個雞蛋。從此,好奇的我,每天仔細觀察母雞孵化小雞的「工作」。孵化小雞真是一項艱辛甚至消耗生命的事情,母雞的精神令人感動。進入孵化狀態的母雞,雞冠和喙下面的紅墜顏色鮮紅,不分晝夜,全神貫注,幾乎是不吃不喝,半睡狀態,張開羽毛,讓自己的身體能遮蓋住所有的雞蛋。還要經常起來,用嘴和爪,翻動雞蛋,調整雞蛋的位置,讓體溫均勻地覆蓋在雞蛋上面。喂水餵食都不理睬。偶爾會發出低沉、緩慢的「咕--咕---」的長聲。只是,如果誰去摸雞蛋,就會遭到母雞利喙的攻擊。

21天的「月子」總算艱難地「熬」過去了,一隻只小雞雛爭前恐後破殼而出。為什麼說「破殼」而出?小雞是天生的「隧道工」,它的嘴就是一個「鋼釺」,它的生命是被母親用體溫孵化成型後,自己「鑿」破又厚又硬的「胎盤」-----蛋殼,「破壁」的成果。小雞雛們如同一個個用牙籤支起來的小網球,嘰嘰喳喳,前仰後合,跟在母雞後面尋找食物。母親用兩隻雞爪在地上劃拉幾下,然後非常有耐心地把食物鵮出來,放在小雞雛面前,教小雞吃食。警惕性非常高的母親,經常高昂著頭,左顧右盼,盯著每一隻小雞,並不斷「咯、咯、咯」地呼喚。這聲音從早到晚,從不間斷。有時順著這呼喚兒女的「咕咕」聲,就能找到這群小雞。如果哪只頑皮的小雞走遠了,母親會發出急切的連續不斷聲音很大的「咕咕,咕咕」聲,直到小雞回到身邊。而遇到「孩子」受到威脅,母親會奮不顧身,歇斯底里地「嘎、嘎」大聲叫著,衝上前去,與對手拚死惡戰,直至對手落荒而逃。有人描述過,遇到小鷹來抓小雞,母雞會立即變成「戰鬥雞」,其兇猛程度令人生畏,超乎想像。兒時小朋友玩的遊戲「老鷹抓小雞」就是緣自真實生活。

由於母雞是借的,很快送還了,這些小雞就成了我的新朋友。對這些沒有母親的小雞,我用盡心思,小心翼翼,認真餵養,很快就成了「知心朋友」。可惜,由於沒有母雞帶領和照顧,我白天要上學,無人看管時小雞死亡率非常高,最後只有5隻公雞和7隻母雞存活。

每天早上要從竹筐里把小雞一隻只抓出來,放到院子里;晚上,餵過小雞又把他們一隻只抓回竹筐里。小雞對人有了依賴,不怕人。餵雞時,只要一伸手,小雞就會俯下身子,略張翅膀,等待人抱。後來,都下蛋了,由於和房東家住對面屋,兩家的雞下蛋都在幾個簍子里,難以分辨。於是,每天早起,都要先逐個摸一摸,「統計」有幾隻雞能下蛋,晚上回家後,「按計劃」收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計劃」和「統計」,為日後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打下了「基礎」。我與這些雞,每天都要近距離接觸,經常抱起一隻來撫摸,和雞的感情篤深。一次,有隻小雞腿被門擠斷了,我找了一隻竹筐,墊上草和棉花被,單獨餵養。在食物中添加黃瓜籽,這是療骨傷的偏方。每天「重點監護」,直到康復。這隻雞,與人的感情更近一層。每次呼喚,就會來到身邊,讓人抱。

說到雞的母慈,最感人的,是孵小鴨。據說母鴨不會孵蛋。我家用一隻母雞孵化了幾枚鴨蛋。這隻母雞也不管是不是自己下的蛋,甚至連「品種」都沒弄清,就一本正經地孵起蛋來。只是孵化時間為28天。這隻付出了更多辛苦和心血的母雞也許會納悶,這「懶月」超時也太誇張了吧?待小鴨出殼,院子里出現了戲劇的一幕。母雞在前面「咯、咯、咯」地呼喚著「孩子」,與「母親」長相迥異的「兒女」們左搖右擺地跟隨其後。叫聲就是一首「創新」「合唱」。「領唱」是渾身漂亮羽毛的母雞,「合唱」是七嘴八舌「清一水兒」的另類。這些天生的「游泳健將」見到水泡子後,興奮異常,張著翅膀,「嘎嘎」大叫著,撲向水中。可憐不識水性的「母親」擔心「孩子」溺水,驚慌失措,把全部愛心化作驚聲怪叫,張翅阻攔,卻無可奈何。看到「孩子」們在水中自由戲水,只能在岸邊長聲大叫,讓人哭笑不得,又不能不為那份偉大的母愛感動。我永難忘記那驚慌、擔心中濃濃的「母慈」之情,更何況那還不是「親生兒女」。

母雞的慈愛,沒有一絲的自私和偏見,甚至超越種類。用西方的一種觀念來解釋,那就是「博愛」。

夏天的午後,農家院是母雞的舞台。六七個下蛋草簍子,可是,母雞們卻爭搶那已經有了蛋的那個,因為裡面有溫馨的溫度和雞蛋,其他雞則叫著催促。下過蛋的母雞張開喉嚨,竭盡全力地高唱,「咯咯咯---咯噠,咯咯咯---咯噠」,此起彼伏,重唱合唱,和弦對位,全是高音部,像有些形式主義嚴重的幹部,唱的全是「高調」。嗓子有清脆如笛的美聲,也有沙啞高吼的流行,儼然一部交響曲。尤其剛剛步入下蛋行列的小母雞,經過艱難的產蛋過程,蛋上還留著血跡,但下蛋後的興奮心情難以平抑。叫聲中,有自豪,有張揚,有稚嫩,有誇張,沒完沒了,沒完沒了……

母雞下蛋後的歌聲,是鄉村歲月的配樂插曲。如果沒有這歌聲,驕陽下悶熱的「伏老虎」會令人感到憋悶、窒息。農家院里母雞的叫聲,是鄉村富裕生活的招牌。這叫聲的聲勢,似乎標誌著家族興盛和富貴程度。

農家院母雞的蛋,曾經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後來,是孩子書包里的本子鉛筆,女孩頭上的頭繩和綾子;是家用零花的補充,是母親手頭生活的存摺。

當年,雞蛋曾是革命軍隊和人民軍民魚水情不可或缺的「道具」,而老母雞湯則是多少傷病員重返殺敵戰場的「靈丹妙藥」。母雞和雞蛋,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母慈啊,母慈,母雞的理解是否更深一些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興凱湖映像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開幕式:俄羅斯5:0狂勝沙特——中國人卻光芒四射!

TAG:興凱湖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