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語堂傳》出版的前前後後

《林語堂傳》出版的前前後後

讀書時代,我便知文筆極好的林語堂、梁實秋,但因「反動文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冠號,我不敢也無緣接觸到他們的書。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讀了同濟大學施建偉教授一系列有關林語堂研究的著作方茅塞頓開,得以較全面地了解林語堂。他是「五四」以來的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評論家。對他,我們不應全面否定,也不必全面肯定當根據事實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近來又讀華文出版社再版的《近幽者默·林語堂堂傳》更有親近感。它令我想到十年前採訪施教授的情景。那時,他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院長。

在美國KTSF台與節目主持人史東(左)對話《林語堂》

施建偉享有「林語堂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及「代表林語堂研究最新水平」的美譽,他多次應中央、上海、香港「大師「欄目之邀,推講林語堂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人文精神,獲得好評。他為了反映一個真實的林語堂,足足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對林語堂作了追蹤調查。從林語堂的思想體系到林語堂居家瑣事,施建偉都作了深入細緻地調查。他告訴我去林語堂出生之地福建平和縣調查時的情景:平和縣本是山地,難行有加,又逢風雨,地濘路滑,苦不堪言。然到了目的地更是使他大所失望,林語堂出生的樓房早己塌為廢墟,可奇怪的是廁所、豬圈卻保留得完好。無奈的他只好傷心地拍下了能勾起人們回憶的曾陪伴林語堂居住的芭蕉樹。

1984年的春節,正當大家沉浸在喜慶佳節之中,施建偉一頭札進了徐家匯藏書樓及上海圖書舘,他閱讀了能找到的林語堂論著及資料,一字一句地手抄了林語堂的《人間世》和《宇宙風》;(當時還沒有電腦複印機)他走訪了林疑今、周劭、章克標、徐鑄成、施蟄存、陶亢德等前輩;他又先後拜訪了福建平和縣、廈門鼓浪嶼、廈門大學、上海、北京、重慶北碚、台北陽明山、香港等林語堂生活過的地方;他又採訪了林語堂的家屬林太乙夫婦、林相如女士;又和世界上研究林語堂的學者交流、切磋。1989年8月,他將多年的研究寫成《林語堂出國以後》,刊登在上海《文匯月刊》上。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令人不解的消息,有上級、同行們的非難,有朋友親戚們的擔心,更有知音密友們的忠告,一股合力對已疲憊不堪的施建偉形成了強大的壓力。八十年代末,人們的思想雖有解放,但「左」的陰影留存應屬正常,然對施建偉來說,在夾縫中生存,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施建偉心中自然明白,要突破長期被禁錮的瓶頸肯定不易,於是,他咬定青松,仍孜孜不倦地研究。就在施建偉最艱難之時,他收到了唐弢先生的信,信曰:「尊作《林語堂出國以後》已拜讀,我以為持論公允,有許多材料,實為前所未知,讀此大增知識。尤其是在三十年代,我和語堂先生曾有來往,更覺欣慰,專此致謝。」為此,施建偉信心大增,短短十年,他寫就了《林語堂傳》等十幾本書,蜚聲海內外。海內外有關林語堂學術研討會頻頻向他發出邀請,請他去講學、交流。

施建偉教授已出版的部分林語堂研究專著

施建偉歷經艱辛,十年磨一書,實屬不易。書凝集了施建偉的心血,也驗證了他治學的認真和嚴謹。如今,全國新華書店的書架上陳列著林語堂、梁實秋的許多書,還了他們的本來面目,這是時代的進步。我們應該感謝為歷史揭開迷紗而艱辛的施建偉教授,他為我們在學術研究道路上樹起了豐碑。曾敏之曾說:「施建偉研究的林語堂己遠遠超過了林語堂本身的價值。」此話實在。

再版新書不僅裝幀別緻:默綠底色上,林語堂吸旱煙的特景,再加上暖色調土黃色的「近幽者默」仿宋體大字,和諧統一,突顯沉重莊嚴。對比初版一書,當今編輯格外認真,錯別字、年號都一一作了調正,一切都順著時代的脈博,穩步向前。擁有此書,我深感榮幸,也當感謝編輯辛勞的付出。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派文化報 的精彩文章:

TAG:海派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