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基督徒,不可遺忘:我們生活在常識的世界

作為基督徒,不可遺忘:我們生活在常識的世界

特約撰稿人:李道南

古希臘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每個人都是萬物的標準,是知識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尺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提出了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

智者學派提出的問題,到了柏拉圖才提出解決的方案,那就是理念論。世界是理念的摹本,最真實的是理念本身。人的靈魂原本生活在理念世界,但是因為一次赴宴醉酒,馬受驚嚇,導致跌落人間,受了許多污穢,所以不能想起理念世界的事。這樣人就起了各種紛爭。人的學習就是不斷回憶理念世界的記憶,然後回到理念世界。理念的絕對真實,保證了紛繁變化世界背後不變的本質,只有那個不變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尺度,才是真正的標準。所以人的感官可能有變化,但是靈魂對理念的把握是不變的。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古希臘的城邦制被破壞,原來的古希臘價值觀無以為繼,繼而出現懷疑主義。其中生活於公元前一世紀的愛那西德穆認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每個生物對同一種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樣,比如人吃青草可能苦澀難忍,對於羊來說卻是美味佳肴;少量飲酒對於一個健康人可能有益,對於一個肝功能受損的人可能有害;一個蘋果,用眼睛看是紅色的,用嘴巴嘗卻是甜的......等等。懷疑主義者認為,柏拉圖的理念論乃至亞里士多德,都犯了獨斷論的錯誤,不論是理念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共相或者存在都是沒有經過論證就提出的假設,而這樣的假設卻成為這個知識大廈的基礎,顯然太過於獨斷。

至此之後的哲學史,都是在尋找一個標準,尋找變化世界之後不變的真相,但是他們的努力同樣可以說獨斷論和懷疑論之間的鬥爭。從鬥爭到彼此修正,再到新的理論產生。從早期的共相與殊相,到中世紀的唯名論與唯實論,到笛卡爾天賦觀念論的唯理論和洛克的經驗論,最後到休謨的懷疑論,都是這種爭論。

以上都是哲學名詞,我們說的簡單點,用近代宗教哲學家貝克萊的理論,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感覺的不可傳遞性。

我們描述一個蘋果,會怎樣描述呢?我們會說這個蘋果是紅色的、甜的、圓形的、質地硬的。好了,我們暫時說這些特質。其實這些特質動用了我們的大部分感官。紅色和圓形都是視覺,甜味是味覺,硬是觸覺。好了,生活中我們這樣描述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我們去分析這些概念,視覺只能看到形狀和顏色,無法知道味道和質地;味覺無法品嘗出顏色和形狀;觸覺無法觸摸到顏色和味道。既然如此,是什麼產生了一個蘋果個概念呢?為什麼我不說我面前的東西是個籃球,也不說他是根甘蔗?根本的問題就是,這些顏色、味道、形狀、質地是怎麼組合成一個蘋果的,為什麼組合成一個蘋果?視覺、觸覺、味覺這些各自產生不同內容的感官獲取的信息,是怎麼組合成蘋果的。換成另一個問題,就是知識是怎麼產生的。

這裡還有另一個深層的問題,就是個人中心困境

這個理論是英國哲學家培里提出的。每個個體都無法走出自我,換句話說,每個人的感覺都是「我」的感覺。舉個例子來說,我說那個蘋果是紅色的,我要把這個紅色告訴別人,我會說「喂,你看這個紅色的蘋果。」我覺得是紅色,為什麼他也會認為那是紅色呢?我眼裡看到的紅色和他眼裡看到的紅色是一個紅色嗎?也許我色盲呢?也許他色盲呢?要知道色盲是統計學概念,大部分人都能看到顏色,我看不到,所以我是色盲的,萬一我看的事物本來就沒有顏色,他們看到的都是假顏色呢,所以我可能不是色盲的,他們才是。但是不論怎樣,我無法把諸如顏色,味道告訴別人,甚至我們對於這些感覺是無法交流的。他說這個蘋果是甜的,請問我吃了一口發現卻是酸的甚至苦的,那麼我是把他說的甜理解成酸呢還是理解成苦呢?

當貝克萊提出自己的理論,從而否定了物質的存在,因為在他看來存在的只有顏色形狀味道等,根本不存在一個蘋果。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人正如貝克萊的蘋果並不存在一樣,他可以從自己的設立的基點出發,建立一套世界理論,這個理論也許有違我們的常識,但是我們卻無法反駁。

照此說來,我們每個個體都是世界的尺度,一切所謂的標準都是人為設定的,都是獨斷的。

當貝克萊的理論提出之後,大家無法反駁,因為站在他的理論系統里,從邏輯上講無懈可擊。

當古希臘思辨哲學家芝諾提出飛矢不動的詭辯之後,包括一些哲學家在內的學問界也是無法反駁,但是一個哲學家在上課的時候,講到這個問題,讓一個學生站起來,他拿起書本扔了過去,正巧砸在學生的頭上,於是他說,你看,如果我的書是一支箭,他是動的還是不動的呢?

所以當貝克萊的理論提出之後,一個教授同樣用拳頭打了自己的學生,學生疼的齜牙咧嘴,教授說你看物質是存在的。因為你感到疼了,我的拳頭不是打在顏色上、質地上、形狀上,而是打在一個物質上。

個體中心困境的主要內容,就是我無法走出我自己去省察我的內心,去省察別人的內心,我提出的任何觀念都是「我的」。如果我的思想是一套可以編程的計算機程序,那麼我可以觀察我的程序,也可以觀察別人的程序,這樣我就知道別人說的香味是不是和我說的香味相同。但是我們每個人的思想是無法拿出來量化的,因為無法對比。

按照自我中心困境的理論,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是成立的。每個人都是世界的標準,彼此之間無法達成共識,除了無休止的戰爭,沒有什麼中間狀態。

但是我們回顧歷史,雖然歷史上存在很多爭論,乃至許多戰爭,但是歷史依然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我們也生活在秩序中,我們也不會為自己的安全憂慮。是什麼讓我們達成這樣的共識?而不是不休止的戰爭?

正如反駁貝克萊和芝諾的理論最好的方式是打你一拳,你覺得疼,他們的理論也就不攻自破了。成為我們人與人之間和平和發展基礎的不是那些紛繁複雜的理論,而是常識。這些常識就是我們親身體驗到經驗的東西。這些常識是我們的人性。不錯,人性有時候會出錯,但是它依然是我們發展和生活的基礎。

常識讓我們人與人之間達成共識。沒人去考慮鄰居給你的西瓜是不是苦的,也不會考慮紅綠燈是不是別的顏色,生活中正是這些常識讓我們安全順利地生活。沒有哪個人是萬能的,也沒有哪個人是無所不知的,更沒有哪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是腐敗透頂的,因為這是常識。所以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這也是常識。

當有法利賽人問耶穌律法的總綱是什麼時,耶穌回答的是依然常識。祭司們希望通過把上帝描述成喜怒無常來加強自己的權勢,通過自己的權勢達成共識,但是卻違背了常識。耶穌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路加福音11:11-13和合本)做父母的愛自己的子女,這是常識,那麼做上帝的又怎能不愛他創造的人呢?當文士和法利賽人把行淫被捉的婦女拿到耶穌面前,耶穌的判斷也是常識。誰沒有違背過律法呢?人人都想過好日子,都想過自由的日子,所以不違背律法顯然不可能的。在安息日餓了掐麥穗,一隻羊掉到井裡去救它,這難道不是常識嗎?律法要人們違背常識,在安息日餓了不吃飯,病了不求醫。

耶穌的勝利是常識的勝利,基督教征服羅馬帝國,是依靠常識征服帝國,而不僅僅是複雜的神學理論。人人想過好日子,人人想被尊重,婦女和兒童想被大家平等看待,這些是人性的常識,所以基督教能在羅馬帝國的打擊和眾多古老宗教的競爭下,征服整個帝國。

我們今天要效法耶穌,就回到常識,以常識去關懷社會,以常識回應社會的需要,以常識判斷神學,以常識判斷信仰,建立常識的標準。

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本平台 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台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經採用,我們會根據稿件質量付一定稿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基督徒 的精彩文章:

讀書就是與上帝同行 警惕你讀書路的四個絆腳石
基督徒怎麼找對象?我這樣的建議是太務實了嗎?

TAG:今日基督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