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紋飾製作——紅山文化
紋飾猶如玉器的外衣,其題材種類與製作方式因應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逐漸成為一種具有顯著識別性的符號。
紅山文化玉器的紋飾以陰刻線紋和減地陽紋最具代表,另有一些裝飾性線紋。主要用於表示龍、鳥、龜、蟬等動物的五官肢體形象,以及突顯勾雲形佩等器物的特殊抽象造形。
一、陰刻線紋
紅山文化玉器陰刻線紋依製作時使用砣具的厚薄可分為寬線紋與細線紋兩種,二者均採取逐段雕琢方式,將短線段連綴成長線、弧線或圓,所成線紋通常具有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特徵。其中,以寬砣陰刻的寬線紋為紅山文化玉器最具代表性的紋飾之一。
紅山文化 未完工獸形玉飾
紅山文化 獸形玉飾
寬線紋多見於玉豬龍、玉獸面臉部五官以及勾雲形佩等器表裝飾。遼寧省凌源縣三官甸子紅山文化墓地2號墓出土的一件青黃玉勾雲形佩,除周緣以寬砣琢磨為扁薄刃邊外,中部另有似凹槽狀線紋隨形鋪展。線紋淺而寬,彎轉處有逐段雕琢的歧出痕迹,呈中間寬深、兩端尖淺狀,具有明顯的寬砣加工特徵,為典型紅山文化玉器寬線紋。
紅山文化 勾雲形佩
細線紋較寬線紋線條窄細尖利,彎折處歧出痕迹更為明顯,可參見遼寧省博物館藏玉龍。
紅山文化 未完工豬龍
紅山文化 獸形玉飾
二、隱地凸起陽紋
紅山文化玉器減地陽紋是在陰刻基礎上利用局部減地托高方式製作而成。其加工方法是先以砣具琢刻深度較淺的兩平行線,再於雙線外側磨去一薄層玉料,使其中間形成相對凸起的陽紋。由於這種陽紋高度較低,末端逐漸融入器表之中,形態頗為隱約,因此稱為「隱地凸起陽紋」,是紅山文化玉器特有紋飾之一。
紅山文化 豬龍
隱地凸起陽紋多見於鳥形佩。內蒙古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台遺址出土的一件鳥形佩,以較寬壓地與較粗陽紋表現雙翼羽翅及腹前肢爪,其中象徵羽翅的凸起陽紋由肩部折垂而下,原本不高的淺陽紋在垂折過程中漸次變低,最終隱沒於翅膀之中,為典型的隱地突起陽紋。
紅山文化 玉鳥
三、裝飾性線紋
紅山文化玉器常見有一類細砣雕琢而成的網狀裝飾性線紋,其意義至今尚無定論,但「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砣具加工痕迹明顯,形式亦頗為統一。
紅山文化 玉蟬
裝飾性線紋多見於C形龍、玉蟬、玉鳥及獸形玉飾等器物,一般裝飾在上額、下顎、身軀和四肢等處。內蒙古翁牛特旗塞沁塔拉村出土的C形龍,頭頂、下顎處均飾有以細線交織而成的網紋,兩處網紋形式統一,線紋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為典型裝飾性線紋。
紅山文化 C形龍局部
陰刻線紋、隱地凸起陽紋與裝飾性線紋讓紅山文化玉器最大限度的表現出立體感、層次感及神秘感等特殊效果,同時也使紅山文化玉器紋飾形成獨樹一幟的區域性風格。
版權聲明:
1.本公眾號所有原創內容圖文的著作權、版權,均歸微信公眾號「震旦博物館」所有。
2.其他方式轉載或引用本公眾號內容與觀點,請表明轉載及出處。


TAG:震旦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