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邪不壓正》里的正陽門,唱著歷史變奏曲

《邪不壓正》里的正陽門,唱著歷史變奏曲

以下內容沒有劇透,請放心食用。

《邪不壓正》里這銀裝素裹的正陽門箭樓讓人驚嘆,這才是老北京的樣子啊!

圖源:電影《邪不壓正》

而老北京最大的城門正陽門(俗稱前門)的背後又有怎樣的興替過往呢?

昔日都城有一條「前朝後市」的明令,最初的「東單、西四、鼓樓前」是遵守這一明令的,到了清初,老北京們為了求方便,再看官府也「沒動靜」,便大刀闊斧地把買賣最紅火的地方移到了北京城中間的前門外。

號稱「前門門戶」的五牌樓。有一首北京民謠:我哥有錢蓋洋樓,蓋在前門五牌樓。五牌樓樓上掛著金字匾,上寫專賣窩窩頭。

這些店最初都是各干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史料上記載,清末去前門外吃某個飯館的菜,同時又想以烙餅當主食。可那飯館只準備米飯,沒有烙餅。遇到這種情況,飯館老闆就派夥計到旁邊的烙餅鋪「端半斤」過來,在各個相近的類別中,當時經常以這種形式「共享」,大伙兒都有樸素的感情,希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古色古香的茶葉鋪。雕花格子的窗戶內襯羊皮紙,能保持店裡冬暖夏涼。

然而,過了一陣,同行之間就展開了競爭。比如你們最熟悉的全聚德烤鴨店,堪稱前門創業小能手。同是賣烤鴨的,先有了便宜坊的燜爐烤鴨,隨後又有了全聚德的掛爐烤鴨,在全聚德兩任非常能幹的「二掌柜」帶領下,全聚德的買賣很快超過了便宜坊。光經營烤鴨還不算,後來全聚德又逐漸打出「全鴨席」的旗號,先走上了小而全的道路,已然在北京的地界上成了領先老字號,繼而又在其他地區城市開辦分號。

前門商業街的眾多老字號中,瑞蚨祥的門面獨樹一幟。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關於大柵欄的照片中總有它的身影。

其他響噹噹的老字號——賣醬菜的六必居、賣燒麥的都一處、賣剪刀的王麻子、中醫老店同仁堂……形成了「前門綜合一大街」,即大柵欄。

讓前門人感激和艷羨不已的,是宮廷對自身的眷顧。1742年,在那年的「年三十」傍晚,乾隆爺竟微服私訪到了前門外,近日一個小酒店喝酒。為首的這位對店家說:「看這時候,整個京城就剩你們一家還開業,真可以說是"都一處"了……」

當時,店家聽著無心答應,誰想到幾天以後,太監們給自己這兒送匾來了——竟然是乾隆爺親筆提的匾額「都一處」。從此,小酒館發達起來,並以燒麥為拿手的專項。

前門人不時回顧明清以來的歷史,慶幸嘉靖皇帝下旨修了外城,才使京城「前朝後市」的格局得以被打亂,於是前門外的這一片地方才有可能興起。他們還向南邊俯瞰天橋,不由得啞然失笑——那,也能算商業和娛樂么?他們很懂得自己的身份——向北,自己是必須仰視的,向南,自己就可以俯瞰了。自己在北京城中的地位,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啊。

該滿足了啊!

「陽光融化了城角的雪,一些殘破的疤痕露出來了。那是歷史的賜予!歷史產生過建築的偉人,又差遣搗毀它的霸主,在幾番變亂中,它替居民挨過刀砍,受過炮轟。目前它又面臨怎樣一個命運,沒有人曉得……」作家蕭乾1932年曾經這樣描繪他心中的古城北平。

再後來,前門目睹了三四十年代的烽火,四周的城牆被掃蕩乾淨,五六十年代的荒唐夢,七十年代,它終於又復甦了。

《邪不壓正》里復原的老城牆,前門目睹了它們逐漸消亡

只不過,這兒曾經是老字號的一統天下,如今洋貨依舊好賣,幾家洋快餐也在前門紮根。一些外地人也開始到北京做買賣。其中,幾個農民企業家,發起了這樣一個動議——要買下北京的前門樓子!他們侃侃談起他們的初衷:「我們買下前門樓子, 是想讓北京人(甚至也包括中國的人)看一看我們安徽農民企業家的氣魄。」後續便無音訊。

前門內心OS:好害怕自己哪一天再出差錯又被賣了!

在乾隆晚年,前門外的戲園子最主要的有七家,當時號稱七大名園。梨園老人翁偶虹曾描述清末前門大街的景象:

當中是一條一人高的土路,車馬都在土路上走。土路從前門直達珠市口,中途沒有下坡的彎道。當時名伶從家裡乘坐專用的騾車去往戲園子,比如大名鼎鼎的譚鑫培,他乘坐的騾車後邊有十三個小窗戶,人稱「十三太保」。只要他的騾車上了這條土道,道路兩邊的店鋪都立刻安靜了,許多雙眼睛都眼巴巴望著這雙騾車。他們(店主、夥計和顧客)心裡都在盤算:「今兒晚上譚老闆在哪家園子唱戲?他唱什麼戲?估計要幾點才能登台?」

清代室內劇場,台上有角色上下場的兩個門:左為「出將」,右為「入相」,劇場演出用汽燈照明

外國劇場一開戲,觀眾席頓時暗淡下來,舞台上很亮,顯現的是儘可能真實的生活場景。觀眾也有禮貌,一個個屏住呼吸,讓自己對戲的態度「隱藏」起來。京劇則大不同,開戲後舞台打「大白光」,舞台四周和台下照舊亮著,人們喝茶聊天,並且隨時給表演以評論。台上是演戲,台下同樣是演戲,二者映襯得相得益彰。

看京劇,提倡台下叫好——不僅聲音要大,態度要執著,要講究喊得「是地方」。京劇觀眾喜歡顯示自己是內行。越是台下有人反映, 伶人在台上也就越「來勁兒」。

西方人宗教信仰深處有「原罪」一說,相信自己上一輩子就有罪,因此「活著」(包括看戲)就是為了贖罪,中國人就輕鬆得多,一個個都是「觀世樂」,看戲是為了玩耍消遣——看台上哪個伶人的「玩意兒」最好,就為他喝彩鼓掌。看京劇是集中在品評技巧之上,很少有透過內容反思社會通病的,更鮮有引發良心自我的譴責。

清末至三四十年代當中的北京,大體是平靜的,儘管塵囂紛擾,京戲卻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無礙。因其時代居住在北京南城的宣武區——出生在這裡,學戲在這裡,登台和成名也都沒離開這裡。只要事情不發生在自己這幾里方圓,他們就有足夠的理由充耳不聞。

楊寶森(1909—1958)先生在《擊鼓罵曹》中飾禰衡

那時候北京還沒修馬路,一旦風沙起來,簡直讓人睜不開眼。愛玩的梨園人也不挑地方,無論走到哪裡,把身子一蹲,就在地上玩起「推牌九」了。

老京戲昔日生於紅塵之中,如今卻與紅塵保持相對的距離——或言「躲避在紅塵之後」。它不應僅僅「定格」在老唱片、老照片和老報刊中,它所內在的活躍、奔突著的生命力,應該長久滋養著梨園,應該給現實世界以積極的啟迪。

* * *

摘自《老北京:變奏前門》《老北京:巷陌民風》

徐城北 著,楚塵文化出品

老衚衕,斗蛐蛐,哨鴿,紅牆灰瓦……

你對北京有怎樣的印象呢?

快來評論區和小編分享吧!

~~

編輯 | Zth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ccbooks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給孩子們最好的暑期禮物:繪本大師熊亮的中國藝術課
文學大師的偏見 我就是瞧不上你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