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尋一種精神——讀王子云先生相關著述有感

追尋一種精神——讀王子云先生相關著述有感

胡適、陳寅恪、林風眠、傅斯年、傅抱石、齊白石、張大千……

提起這些大師的名字,你可能和我一樣,覺得既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因為從小到大看到的圖書里,他們的名字總是會不定時的出現,或是在語文課本上,或是在美術教材里;說陌生,是因為我們總是流於表面,卻很少靜下心來走進他們,了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下,每個人物的命運迴響。

如今,有這樣一個機會,讓我走近了一位和以上名人同時期的藝術大師。他是翩翩君子,也是仁人志士;他是藝術名家,也是考古學家;他開創了一個學科的先河,也身體力行地向後人示範了什麼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大師面前,任何文字都顯得微不足道,可這依然無法阻止一個後輩在了解了他的故事後,想要由衷地向他表達敬意,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傳播他的故事的熊熊熱情。

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但是從今天起,我們都不應再忽視這個名字——王子云,一個被我們遺忘,卻永遠被歷史銘記的偉大藝術家。

杭州之雨

王子云先生一幅題為《杭州之雨》的作品,為他帶來了很多讚譽。第一次是在東京的展覽會上,一經展出便吸引了很多讚賞者的目光;第二次,是1935年,這幅畫作參加了法國官方的春季沙龍展覽,使得他的名字和高更、塞尚等大師一起錄入門檻甚高的《現代美術家辭典》。這本書收錄了從1905年到1934年之間,全世界成名美術家近兩千人,王子云先生名列其中。

從這幅畫里,雨中的杭州真是別有一番意境:打傘疾行的路人,拉黃包車的車夫,男女老少均在其中,多個行業均有呈現。多人打傘卻各有不同,從背面、側面、正面,不同角度勾勒出雨中人物,生活氣息濃厚,意趣盎然。相信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忍不住愛上杭州這座城。

令人痛惜的是,《杭州之雨》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一把火燒掉了。我甚至不敢去想像那個場景,不敢去體味先生當時的痛苦,因為那種無助和絕望會吞噬掉一個人。

奔赴國難

一邊是硝煙瀰漫的戰爭,一邊是舒適安逸的生活;本是留法的知名藝術家,前途無可限量,卻放棄世界藝術之巔的法國,奔赴國難。

多年之後,當女兒問起先生的回國原因,他這麼說:「你家的院子失火了,你在別人家做客。你還坐得住嗎?」

於是,王子云先生從法國返回國內,踐行「文化救國」的使命。1940年組建「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歷時五年,行程十萬餘里,足跡遍及川、陝、豫、甘、青五省。運用攝影、臨摹、模鑄、拓印、測繪、記錄等方法,發現與保護了大量文物藝術珍品。

於家國危難之時,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和困苦後,將藝術文物進行大規模的發掘、整理、保護和研究,換回了300餘幅珍惜壁畫摹本、200餘張洞窟照片,以及近千幅寫生手繪圖稿,還有一本5萬餘字的《唐陵考察日記》等等。先生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一個學者的愛國情懷、文人擔當。

九曲羊毛

與西北大學文物糾紛事件大概是從1951年就開始的。「罪名」是王子云先生「盜竊」西北大學文物。事情伊始,先生本就性情耿直,豈能受如此的人格侮辱。憤怒至極,拍桌子拍壞了手掌,致使右手殘疾,到老年寫字都困難,而寫出的字被「命名」為「九曲卷羊毛體」。

即使這樣,先生依然筆耕不輟,83歲出版《中國古代雕塑百圖》,88歲出版《陝西石刻雕塑》,91歲出版《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去世兩年後出版《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遊記》。你能想見一個耋耄老人,為了不讓自己的手抖,不得不用左手握住右手寫字的無奈嗎?你能想像一位大師巨擘,在被無情的命運和多變的世事反覆捉弄後,依然抱著一顆為藝術、為文化奉獻終生的赤誠之心,在清貧與局促中,寫下恢弘巨作嗎?

1990年8月16日,王子云先生在自己的寫字檯前安然仙世,享年94歲。

歷史是一面鏡子,用來借鑒,也用來反觀自己。我們總在說信仰,說精神,但同時,我們又在不停地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他們不時地提醒著我們,該有怎樣的信仰,該去追求怎樣一種精神。

以上文字所述,不及王子云先生在美術考古、建築、雕塑等領域所做貢獻的百分之一,也不及先生在生前所受困苦折磨的百分之一,更不及先生人格魅力的百分之一。只願此文作為一個引子,拋磚引玉,讓更多80,90後的年輕人,從先生身上了解人生的本色、治學的態度、為人的風骨。

參考:王子云 被「遺忘」的文化大師,鍾一

王子云----逆境中堅守的赤誠,馬曉安

一個被忽略了的藝術大師王子云,雁子

何正璜考古遊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轉筆刀 的精彩文章:

TAG:鉛筆轉筆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