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菩薩面前許個願 千劫只為眾生修

菩薩面前許個願 千劫只為眾生修

緣圓精舍願做人間的芬陀利華

不負如來 不負敦煌

畫嫿微信靜好畫佛菩薩的女子

擦擦佛像 免費結緣

菩薩面前許個願

千劫只為眾生修

佛說,菩薩本無相。《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而一千多年前的歷代敦煌畫工們,卻在苦寒孤寂的石窟中,執念要畫出心中菩薩的模樣。

佛說,諸事本無常。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和合消逝,參透皆是虛無。而一千多年後的幾代敦煌人,幾經浩劫依然守護著千佛窟,只為留住那壁畫上菩薩的模樣。

壹 菩薩如花 菩薩入畫

菩薩是菩提薩埵(梵文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覺有情」,是指那種「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凡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稱為菩薩。佛是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已獲透徹覺悟,即已覺行圓滿,大徹大悟。而菩薩是尚處於求佛果而修行的階段。既要自覺,又要覺他。既要自度,又要度他。

▲莫高窟45窟 盛唐 脅侍菩薩

最早的菩薩是指尚未成佛的釋迦牟尼,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出現了許多菩薩,但是知名的菩薩數量驟增。佛教也把歷史上對弘揚佛法、建教立宗有貢獻的大德法師稱為菩薩。如印度有馬嗚菩薩、龍樹菩薩,中國竺法護被尊為敦煌菩薩······

▲莫高窟45窟 盛唐 脅侍菩薩

據佛經所載,與佛共弘教化的菩薩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形象來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如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等。第二類是佛旁的脅侍菩薩、聽法菩薩等供養類菩薩。第三類是佛經有記載、有名號的菩薩,都是等覺位的,輔助佛陀弘法教化。

▲莫高窟285窟 西魏 脅侍菩薩

敦煌畫工用泥、石、顏料造成的這些形象群體,相對於人的觸覺感官,是一個冰冷的世界;但在中國人的心裡,菩薩卻展示著一個充滿溫暖而熱情的世界,他們永遠活著,靜靜地,充滿愛意地訴說著中國人的心裡話。

菩薩如花,從此入畫。

貮 敦煌菩薩像歷史

敦煌尊像畫中的供養菩薩畫像,數量龐大,貫穿各個發展時期。

▲莫高窟285窟 西魏脅侍菩薩

唐前期的敦煌菩薩像,仍流行龕內外作為主尊佛塑像的脅侍,它們在龕內的數量不等,最普遍的是一種在尊塑像兩側各繪一身,與龕內已有的二菩薩塑像共同組成一佛四菩薩的格局。此外,還繪有四身、六身、八身的。有的洞窟在經變畫的兩側還繪有獨尊式的菩薩像。唐後期的菩薩像,由於經變畫的增多,菩薩像相對集中繪於龕內。晚唐時在四壁經變畫下部屏風畫幀內繪獨尊式菩薩像,稱為一種流行的布局。見於榜題的除有觀世音、大勢至、地藏菩薩外,還有常精進、金剛藏、如意輪、自在王、大光、消災息究、寶植華、昔勝寶像、普德海童、普光照、普相光明等菩薩。

▲榆林窟12窟 五代 榜題脅侍菩薩眾

五代、宋時期的敦煌菩薩像,數量較多,散佈於洞窟內各處,總數有三百餘身。見於題榜的菩薩名有日光、月光、明惠、月藏、妙吉祥、寶智、不虛行、功德山王、大雲修普高王、妙高山王、大雲霞音、大雲大光、大雲星光、大雲凈光、虛空藏、寶首、大辯才莊嚴、蓮花光焰、無盡意、法相自在、法自在、持世、慈世、不休息等。從宋代開始在部分洞窟中整壁繪形體高大逾人的供養菩薩聯袂而立,一窟內多至二十至三十餘身。

▲莫高窟465窟 元代 持蓮供養菩薩

沙州回鶻、西夏、元時期的敦煌菩薩像,數量巨大,特別是在西夏時期,遍布洞窟甬道和四壁,排列成行,聯袂而立,有榜題的菩薩幾乎全無。

叄 觀世音和大勢至:左右開立,悲慧二門

佛教眾菩薩中最具影響和魅力的菩薩首推觀世音菩薩。在凈土思想流行的時代,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在民間有著最廣泛的信眾。「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是其深入眾生的真實寫照。

▲莫高窟57窟 初唐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梵文:????????????,Avalokite?vara)又稱觀音或觀自在,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稱觀世音,是取菩薩能用眼觀察覺聞眾生一心稱名,而來救濟世間悲苦,使之得解脫之意。稱觀自在,是取菩薩能觀察諸法,自由自在,給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使之脫離苦海。

▲莫高窟57窟 初唐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梵文:Mahā-sthāmaprāpta)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由此可知,大勢至菩薩是掌理智慧的,與掌理慈悲的觀世音菩薩相對應,以示悲慧二門。在阿彌陀佛凈土世界中,利益眾生,教化眾生,並接引眾生往生凈土彼岸。

肆 觀世音和大勢至:在各朝代的敦煌尊像畫中有何變化

敦煌尊像畫中的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像,最早出現在隋代阿彌陀佛說法圖中為脅侍菩薩。同時在個別洞窟正壁佛龕外兩側壁上,繪有對稱的獨尊式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像。

▲莫高窟217窟 盛唐 觀世音菩薩

隨著凈土信仰的深入,在唐前期壁畫中,觀音、大勢至菩薩不僅作為西方三聖之二大量出現,而且在說法圖和經變畫中,大量繪製成獨尊像於佛兩側壁中遙相對應,且有數百餘身。

▲莫高窟57窟 初唐 觀世音菩薩(局部)

其形象特徵是:觀音菩薩頭戴寶冠或化佛冠,瓔珞嚴身的立姿像,手提凈水瓶,輕拈楊柳枝是其持物的重要標誌。大勢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繪有寶瓶,立於蓮花上,雙手持長莖蓮花或捧琉璃花盆,也有部分持長莖蓮花,手提凈瓶是造型。

▲莫高窟217窟 盛唐 大勢至菩薩(局部)

源於隋代法華經變中的觀音菩薩普門品變相,在唐前期已發展成為以觀世音菩薩為主的獨立觀音經變。從而使觀音菩薩一躍成為佛教中眾多菩薩中的首位菩薩,對觀音菩薩的信仰,達到了狂熱的程度。

▲莫高窟66窟 盛唐 榜題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在壁畫中觀音菩薩除與大勢至菩薩配對之外,還單獨繪製,有的洞窟內甚至出現多身觀音菩薩像同壁聯袂繪製,榜題「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榆林窟2窟 西夏 水月觀音

五代、宋時期壁畫中可辨識和榜書題名的觀音、大勢至菩薩像,造型特徵與唐代相同。但在觀音菩薩的造型上,出現一種新的觀音像,這就是「水月觀音」。水月觀音像相傳是唐代畫家周昉所創繪,周昉素以「彩色柔麗,菩薩端嚴」著稱。

▲榆林窟2窟 西夏 水月觀音

沙州回鶻、西夏、元時期,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像數量銳減,僅繪於沙州回鶻時期。而獨立成幅的觀音像,則主要繪於元代洞窟中。這一時期繼續流行水月觀音像。

伍 文殊和普賢:左側大智,右側大行

文殊和普賢菩薩像,均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文殊菩薩乘獅子侍釋迦牟尼佛之左側,普賢菩薩乘白象侍右側,合稱「釋迦三尊」。

▲榆林窟3窟 西夏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梵文:Manjusri),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諸菩薩中,無論智慧還是辯才皆是第一,專門職掌智德、證德,象徵般若,般若即佛之智慧,因此有「大智文殊」之美名。

▲榆林窟3窟 西夏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文:Samantabhadra),又稱遍吉菩薩。在佛教中專門職掌理德、行德,象徵三昧,三昧即佛之理念,又有「大行普賢」之美名。

▲莫高窟172窟 盛唐 文殊變

在佛教經典中,文殊和普賢菩薩的成立是各自獨立的,文殊菩薩是般若經典和《華嚴經》中記載的菩薩,普賢菩薩是《法華經》和《華嚴經》中所說的菩薩。文殊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侍菩薩,文殊菩薩是顯智、慧、證;普賢菩薩是顯理、定、行,共詮釋本尊釋迦佛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因此,文殊和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首。

陸 文殊和普賢:在各朝代的敦煌尊像畫中有何變化

敦煌尊像畫中的文殊和普賢菩薩像始繪於初唐時,唐前期有7幅,多繪於洞窟正壁佛龕外兩側壁上部,形象特徵是:文殊菩薩騎乘獅子,頭戴寶冠,身飾瓔珞,手持蓮花或琉璃花盆,周圍有天人眷屬相隨;普賢菩薩騎乘六牙白象,頭戴寶冠,身飾瓔珞,手持青蓮花或玉如意,有天人眷屬相伴。文殊乘獅,是表智慧的勇猛無畏;普賢乘象,則出自《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的記載。

▲榆林窟25窟 中唐唐 文殊變

▲榆林窟25窟 中唐唐 普賢變

唐後期壁畫中的文殊、普賢菩薩像有6幅,發展呈現出兩種趨勢,一種是畫圖上菩薩的眷屬隊伍不斷壯大,背景描繪日益豐富,發展成為獨立成鋪的文殊變和普賢變,數量龐大。另一種構圖簡約的尊像式文殊、普賢菩薩像繼續繪製,數量較少,均繪於正壁龕外側壁上,造型特徵無變化。

▲莫高窟220窟 五代 文殊菩薩

五代、宋時期,文殊、普賢菩薩像有13幅,造型多與唐代相同。五代時由於受于闐佛教的影響,出現一種「新樣文殊像」,文殊菩薩像獨立繪出,別具一格。

▲榆林窟6窟 宋代 文殊菩薩

▲榆林窟6窟 宋代 普賢菩薩

沙州回鶻和西夏時期,尊像式的文殊、普賢菩薩像有7幅,多繪於洞窟前壁上。

柒 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在中國佛教諸菩薩中久負盛名,與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合稱「佛教四大菩薩」並稱於世。地藏(梵文:Ksitigarbha),地,「住處」之意;藏,「含藏」之意。

▲莫高窟166窟 盛唐 地藏菩薩

佛教中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釋迦既滅、彌勒菩薩未生成佛的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種苦難煩惱。「度盡眾生,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唐玄奘譯《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猶密如秘藏」,故稱地藏。猶如大地藏有救濟眾生的偉大功能,頌念地藏菩薩之名,一心皈依就得從苦解脫,安住涅槃得樂。傳說其道場在九華山。

捌地藏菩薩:在各朝代的敦煌尊像畫中有何變化

敦煌尊像畫中,出現在唐前期的地藏菩薩有23身,均為尊像式獨立成幅,形象特徵是:以聲聞形繪製,圓頂光頭,身覆袈裟,手托摩尼寶珠,正面立姿或側身立姿像。其中有四身地藏菩薩像的身後或托寶珠上放射出六條光帶,用以表示法界天人六道,表現地藏菩薩自發誓度盡六道眾生的大願,部分題榜「南無地藏菩薩」。

▲莫高窟172窟 盛唐 地藏菩薩

唐後期的地藏菩薩像有35身,在洞窟內無固定位置,還有部分補繪於前代洞窟內,最多的在一窟內繪有9身。這些地藏菩薩像以立姿像為主,兼有少數半跏趺坐姿像,此外,還現兩身披帽地藏菩薩像,頭戴絲巾圍成的帷帽,這種造型的地藏菩薩像,唐以後得到了廣泛流行。

▲莫高窟154窟 中唐 地藏菩薩

五代、宋時期壁畫中有10身地藏菩薩像。由於有關地藏菩薩與地府十王組合的地藏十王廳變相的信息,獨尊的地藏菩薩像數量減少,其中有5身為披帽地藏菩薩像。此後,壁畫中的地藏菩薩像逐漸減少,僅有一幅西夏時期的披帽地藏像遺存。

▲榆林窟12窟 五代 地藏菩薩

文章選自敦煌研究《佛國尊像》

文/羅華慶 配圖/畫嫿

菩薩如花

菩薩入畫

溫馨提示

緣圓精舍公眾平台

願與大家共同分享

希望您點贊和轉發

法布施功德無量

圖文歡迎轉載

請註明出處或與後台聯繫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緣圓精舍 的精彩文章:

TAG:緣圓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