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鼓勵使用塑料替代品減少塑料垃圾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鼓勵使用塑料替代品減少塑料垃圾

塑料是人類的重要發明,為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由於塑料很難降解,丟棄後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持久的惡劣影響,因此塑料也被稱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如今,這項「最糟糕的發明」正悄然從陸地「入侵」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讓世人擔憂。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今年首次舉辦海洋微塑料研討會,力求解決海洋面臨的重大威脅。研討會上,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介紹了應對微塑料污染的中國思路。

4500米深海生物體內檢出微塑料

「上世紀五十年代塑料規模化生產至今,白色污染肆意蔓延,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海洋,從水體到海底沉積物,從赤道到兩極,塑料垃圾無處不在,海洋生態系統深受其害。」王宏介紹,「去年我專門委託科研人員把從海洋深處帶來的生物送入到實驗室進行檢測,結果令人震驚,在4500米深海生存的生物體也居然檢測出微塑料。就是說微塑料在海洋中存在的範圍之廣或許超出我們想像。」

說起PM2.5,很多人並不陌生,微塑料便被科學家稱為「海洋中的PM2.5」。

很多時候,顏色形狀各異的垃圾在海洋上漂浮,在死去生物的體內常常發現塑料垃圾的蹤影。與此同時,肉眼看不到的威脅也在日益增加,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逐步破碎,形成大量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這就是微塑料,它會被貝類、魚類攝食,從食物鏈進入人體,威脅人類健康。

構建防治微塑料污染的交流機制

王宏介紹,為守護藍色家園,中國政府開展了一系列海洋垃圾與微塑料防治工作,強化對海洋垃圾的源頭防治,比如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袋,大幅提高使用成本。同時,中國不斷強化海洋垃圾的監測與評價。2007年以來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定期開展海洋垃圾分布狀況監測,評價結果每年都通過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向社會公布,其中2016年啟動了涵蓋水體、海底、海灘和生物體的微塑料監測工作,2017年監測調查工作拓展至南北極。

我國也在開展海洋垃圾治理的國際合作,通過東盟海洋基金項目和在海洋污染防治等領域進行交流合作,搭建中日海洋垃圾專家對話平台,開展海洋垃圾聯合調查;持續推進黃海大生態系二期項目的實施,為東亞沿海國家進一步深化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王宏向各國倡議,構建防治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交流機制,進一步深化政府、企業、民眾間交流,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源頭治理、調查監測、危害評估等方面,形成夥伴關係,分享經驗與成果。同時應該採取防治海洋垃圾的調查行動,加強信息共享,有針對性地開展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方面的專題研究,不斷提升應對微塑料生態風險的能力。同時,有關各方都應該提高技術研發與設施投入,鼓勵可降解塑料製品和塑料替代品的生產與使用,從源頭上減少塑料垃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聚焦中國HDB 的精彩文章:

TAG:聚焦中國H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