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吼的孩子不說話」,你的情緒就是孩子的風水
精讀媽說:做能夠溝通、理解、尊重、接納孩子的父母,是孩子這輩子最珍貴的財富。
作者:田八斤(爸媽精讀主筆)
前段時間,在《@所有人》節目中,陶虹聲情並茂地描述了一段她訓斥孩子的經歷。
她說:「有一次特別焦急,因為我可能以前是運動員,我有一個從不遲到,一定要準時準點,有點軍事化的習慣。」
那天要遲到了,東西有很亂,就在臨出門的時候,女兒把一玻璃杯的牛奶,「啪」就碎在地上了。
她當時怒火攻心,沖女兒劈頭蓋臉地責備:「你怎麼回事啊?!」
那一瞬間,自己是氣死了,但看到女兒,那表情就是一哆嗦,愣在那裡,滿眼驚恐地看著陶虹,不說話,甚至忘記了哭。
好在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並看到了孩子內心的恐懼。
女兒第二次,把玻璃杯摔到地上的時候,陶虹的第一反應是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女兒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女兒這一次反應是,「哇」的一聲,哭出來了。
珀爾夫婦在《青春不叛逆》一書中提到:
父母絞盡腦汁的突然轉變,不會打動孩子的心;父母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示,卻能換來深切的信任。父母絕不要在「心靈層面」傷害孩子,而要時時向他們證明你的關愛之心,你就會營造出信任的氛圍。
家,不僅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往往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有一件事,雖然過去快一年了,但是每每想起,都會忍不住心酸。
和孩子爸拿完離婚證後的有一段時間,我情緒控制力很差,時常想東想西,對養育孩子的事情處於一種鬆懈狀態。
記得那天交完房租,看著支付寶和微信賬戶的餘額,心情低落到極點,終於忍不住對哭鬧的哥哥妹妹大發脾氣。
情緒一下子就奔潰的我,噼里啪啦,對他們說了很多重話。
兒子當時三歲多,處於情緒和語言的敏感期,他聽懂並聽進了我所說的話,妹妹因為還小,抱一抱這事也就過去了。
晚上睡覺,讀完繪本,開始「心情說一說」。我問:「兒子,今天你有什麼話要和媽媽說呢?」
兒子不像往常那樣滔滔不絕,而是沉默地轉過身,背對著我。
我再問:「怎麼了?不開心就和媽媽說說。」兒子依舊不理我,我拿手去抱他,他本能地推開我。
我無計可施,在他耳邊輕輕說:「對不起,媽媽今天做得很不對,不該說不愛你的話,兒子真的對不起!」
這時的他開始背對著哭泣。過了好一會,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和你說話。」
其實,媽媽發脾氣時說的話,就是無形刀,帶給孩子的傷口也是無形的。因為無從展示、無從傾訴、無從考察,肉眼不可觀,所以很多媽媽就沒去在意。
倘若媽媽沒有覺察到異樣,繼續對孩子亂髮脾氣,孩子就會把負面情緒壓抑到心理,不說話也是心理遭受創傷的一種表現。
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16歲的花季少女因為經常被父母罵,服毒自殺。
死亡之前,父母對她發過兩次脾氣:一次是父母怪她穿衣太慢,一次是怪她洗頭髮時間太長。
父母發完脾氣之後,女孩話也不多,藉由說自己肚子疼,就回房間休息。父母們自己也沒在意,匆匆出門拉貨。
凌晨十二點回到家,發現女兒已經停止了呼吸。
女兒去世以後,父母才後知後覺地回憶起,女兒多次向他們吐露弟弟比自己幸福。因為爸爸媽媽把好脾氣都給了弟弟,壞脾氣卻都給了她。
而且,女兒曾用他們的手機搜索過「安樂死」,甚至還在網上購買過一把刀。
女孩的母親,看到孩子的遺體,哭到快要昏厥,哀嚎著:「女兒,你快回來吧,我再也不罵你了!」
然而,女兒再也聽不到她的道歉。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又叫「隱形精神暴力」,言語虐待是對他人有體系的、持續的使用有害話語或尖刻語調,試圖掌控另一個人。
密歇根大學Ethan Kross博士,實驗發現:情緒傷害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將是不相上下。
心理專家也表示,語言虐待不如身體虐待容易引起注意,因為看不見傷痕,留不下證據,然而它的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
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愛之深,責之切。為人父母,難免不會借用愛之名,或因過度疲勞、情緒低落,對躁動、磨蹭、耍賴、動不動哭鬧的孩子發脾氣。
但心理學研究發現:
孩子大腦發育有個特點,就是產生各種情緒的部分,很早就發育得比較成熟,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而對情緒進行理智的管理、抑制、分析的部分,要到20歲以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這就要求,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處理情緒的能力更強,就得負有更多的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倘若孩子長期出現,被罵被吼後不言不語,父母就應該提高警惕。
因為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倘若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帶著一顆「受傷」的心成年,直到離世,就別在他成長過程中用「發脾氣」去傷害他,毀滅他。
做能夠溝通、理解、尊重、接納和孩子好好相處的父母,是孩子這輩子最珍貴的財富。
作者簡介:田八斤,富書籤約作者,期刊寫手,喜歡用有溫度的字療愈內心,願做一枚無畏的逗比,與君攜手,洞察百態。本文首發爸媽精讀主筆(ID:bmnfrc)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