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辰媽媽「我用生命對待兒子」: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精讀媽說: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長成獨立的人格,是做父母的最高修養。
作者:然雪嬋(爸媽精讀主筆)
自虐式母愛,究竟是愛還是害
最近芒果台的一檔明星親子類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媽媽的一番言論引髮網友熱議。
節目中媽媽們談到理想型兒媳是怎樣的,包括誰來做飯這些問題時,錢楓媽媽很開明,觀念比較貼近現代年輕人:
雖然我從沒讓兒子做過家務,但人家女兒也很嬌慣的啊,不應該讓人家女孩來做,一起承擔就好。
這時朱雨辰媽媽強烈反對:「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
旁邊的嘉賓聽到這個觀點都是一懵,大張偉心直口快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應該吧,男耕女織這事兒已經過去多少年了。」
朱雨辰媽媽接下來的發言更是讓眾人目瞪口呆:「我是用整個生命對待我兒子的,完全沒有自我,我在家裡就是奉獻,我一個人頂兩個菲佣。」
媽媽自朱雨辰接戲時起,就經常跟著劇組跑,幫他做飯、打理生活,聲稱不管兒子走到哪,都會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她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一熬就是十幾年,姐姐因為媽媽對弟弟數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的關懷,聲稱自己無法做到像媽媽那樣犧牲自己,至今40多歲了依然恐婚。
在2010年參加《超級訪問》時,媽媽直言兒子出去讀書那會兒,天天以淚洗面,「那時就只能搬到北京,天天守著兒子,就能不哭了」。
甚至陪他去報道,給他鋪床,擔心兒子被蚊子咬,被室友的呼嚕聲驚醒。
剛出道時,媽媽每天關注朱雨辰博客,一有風吹草動就打電話;抄他的微博,連日期都抄得整整齊齊的,只要他一天不更新便會拿著本子催更。
甚至干預他的工作,因為害怕戲裡打打殺殺的場面會傷害兒子,不讓兒子接打戲。
除此之外,她還干涉兒子的每一段感情,認為兒子娶媳婦一定要娶媽媽喜歡的女孩,否則就是逆反她的意思,她對兒媳的要求挑剔又苛刻:像我一向對兒子,這標準不能降低。
朱雨辰公開過的兩個女友,一個是初戀湯唯,另一個是姜妍,可都無疾而終,現在想來,跟他媽媽不無關係。
媽媽數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嚴絲合縫的愛,將朱雨辰包裹得嚴嚴實實,而今他39歲,媽媽依然能滲透到他工作、生活、感情等方方面面。
在這四口之家,媽媽整天圍著兒子轉,而爸爸和姐姐則成了這個家的局外人,母子關係早已超越夫妻關係。
而這後果,不僅讓自己失去自我、勞累一生,還讓姐姐年過40依然恐婚不敢嫁,受母親影響圍著弟弟轉。
而朱雨辰渴望愛情,卻只能在深夜獨自流淚承受孤獨,還在節目中獨自感傷:「怎麼了,就沒一個願意留在我身邊的么?」
界限不清的家庭,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界限不清。
尤其在親子關係上,「包辦」的現象比比皆是。
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覺得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界限不清的父母,很難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會經常忽視「孩子已經是一個大人了」這個事實。
而這種教養下,孩子便會逐漸習慣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便很難有完全獨立生存的意識。
前段時間,48歲海歸碩士在家啃老的新聞刷爆朋友圈,中國式巨嬰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48歲的海歸碩士大衛6年前回國後,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窩在家裡,靠著媽媽丁阿婆每個月3500的養老金過活。
直到82歲的丁阿婆患上了尿毒症,高額的醫藥費再也無力養活母子二人,無奈才將兒子告上法院。
然而由於兒子沒有可執行的財產,母親最終撤訴。
兒子依然對媽媽的病無動於衷,死活不肯出去工作,還將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於母親的溺愛。
對於這個局面,丁阿婆後悔不已:「我教育不對,我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都是現成的,依賴慣了……」
從年齡上看,丁阿婆34歲才生下第一個兒子大衛,在那個年代算是老來得子,自然寵愛有加,凡事包辦。
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的培養,將其養成了一個事事只會依賴母親的巨嬰。
因此,這樣導致的最直接後果便是「啃老」。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猶記得我幼年時同齡玩伴小磊,他媽媽非常疼他,事事都幫他打理好。
我上五年級時已被媽媽勒令每天清早自己起床做飯,自己洗衣服,而他卻還要媽媽追著喂飯,偶爾不吃時,還要他媽給錢才肯吃,吃一口飯給5塊錢。
每年開學時,都是他媽送他去學校,每日的課本文具,也是他媽給他收拾。
後來上了高中,我們都在校寄宿,只有他媽媽辭了職,在學校旁邊租了一個小單間,陪讀了他三年,負責他的飲食起居。
他的高考成績不理想,後來念了大專,聽說他在學校連衣服都不會洗。
長時間被母親照顧得無微不至,他也已經離不開母親,因此大學畢了業便回了家鄉,與父母住在一起,開了一個雜貨鋪,自己卻每天去鎮上的網吧玩遊戲,生意每況愈下,全靠父母的退休金撐著。
高阿姨(他媽)偶爾跟我媽哀嘆:「真羨慕你兩個孩子,都獨立有出息,也怪我,把兒子慣壞了。」
要讓孩子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首先父母要學會分清親子間的界限。
成長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讓孩子吃該吃的苦,承擔必須要承擔的壓力,是豐滿羽翼、通往獨立的唯一途徑。
事事包辦的父母,養不出獨立自主的孩子。孩子的獨立,是中國式家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懂得放手,是做父母的最高修養
楊絳上中學時,學生會要各校學生上街搞遊行宣傳,呼籲革命。
但她不想參加,怕被街上的流氓欺負,學校規定說,只要學生不願意去的,也可以推掉。
她還是猶豫不決,於是周末回家問父親,父親說:「你不肯,就不去,別借爸爸來擋。」
楊絳說:「不行啊,少數得服從多數啊。」
楊蔭杭說:「該服從時就服從,但你有理,也可以去說,去不去由你。」他還說「名與器不可假人」,要楊絳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張。
父親既沒有幫她做決定,也沒有干涉她的決定,最終她選擇了不去。
而那天,去的大多數女學生都遭到了壞人的欺負。
楊蔭杭在子女們很小時便從未對他們的生活和學業橫加干涉,他凡事強調順其自然,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見,只在他們有疑惑時加以提點和分析。
而這種教育環境下教養出來的楊絳,自小便有很強的獨立性,自己選擇所要念的專業和學校,以及自己所要嫁的人。
楊蔭杭曾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長成獨立的人格,是做父母的最高修養。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在《我家那小子》那期節目上,當其他兩位媽媽聽到朱雨辰媽媽說「完全沒自我」時,表示強烈反對:「這樣不行的,你兒子女兒會受不了的。」
武藝的媽媽更是強調:「我是絕對做不到那樣的,我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
當父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時,就自然會忽略自身的成長。而父母自身的成長,對於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的「潛教育」早已成為大家認可的熱點,一言一行,態度情緒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再體現在自己身上。
而等到孩子成年,父母就更應該優雅地退出孩子的生活,去享受自己的生活,不應該再打著愛的旗號,對孩子的生活橫加干涉。
很認同《戀愛先生》中羅玥對程皓父親說的這段話:
五六十歲,為什麼說是人生第二春呢?你們好不容易能夠熬到了退休,沒了工作的負擔,子女成人,父母離世,能夠輕鬆自在地為自己活幾年。
中國人父母子女關係之所以那麼僵就是因為太多的時候,受到血緣關係的束縛。背負無謂的犧牲,那你還不如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愛和責任。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因此,最好的親子關係,莫過於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就像紀伯倫在《孩子》中寫的那樣:
你的兒女,
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作者簡介:然雪嬋,富書籤約作者,左手文字,右手職場,一顆素心,感世事變遷,寫紅塵玲琅,簡書、微博@然雪嬋。本文首發爸媽精讀主筆(ID:bmnfrc)


※婚姻幸不幸福,看孩子就知道
※孩子闖禍,媽媽教孩子推卸責任,孩子不同意,媽媽:媽媽不會害你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