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中國人吃西餐:很難吃,一聞就吐

晚清中國人吃西餐:很難吃,一聞就吐

原標題:晚清中國人吃西餐:很難吃,一聞就吐


中西餐飲習俗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包括食品的原料、烹調方法與進食規矩等。晚清時期,最初接觸西餐的中國人對其奇奇怪怪的味道頗為反感。


1866年,首次出使歐洲的張德彝在初次品嘗時就感到非常難受,在他撰寫的《航海述奇》中寫道:在遠洋船上,「蓋英國飲饌,與中國迥異,味非素嗜,食難下咽。甜辣苦酸,調合成饌。牛羊肉皆切大塊,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雞鴨不煮而烤,魚蝦味辣且酸,一嗅即吐」。


中式的聚餐,吃包子。


清末廣州的一位商人,隨朋友到十三行中參加西餐宴席,由於感到十分新奇和刺激,便在餐飲之後寫信寄給北京的友人講述吃飯情形:


「他們坐在餐桌旁,吞食著一種流質,按他們的番話叫做蘇披。接著大嚼魚肉,這些魚肉是生吃的,生得幾乎跟活魚一樣。然後,桌子的各個角都放著一盤盤燒得半生不熟的肉;這些肉都泡在濃汁里,要用一把劍一樣形狀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來,放在客人目前。我目睹了這一情景,才證實以前常聽人說的是對的:這些`番鬼"的脾氣兇殘是因為他們吃這種粗鄙原始的食物……」


晚清上海外灘19號匯中飯店的西餐廚房。


清末禁煙大臣林則徐剛到廣東,外國領事一看林則徐來勢洶洶,不徹底禁煙絕不罷休的勢頭,特意備下西餐宴請林則徐,想在餐桌上讓林則徐出醜,殺殺他的勢頭。


在吃冰激凌時,因為冒著霧氣,林則徐以為很燙,便張嘴吹了吹才放進口中,林的舉動遭到在座西方人的恥笑。當時,林則徐不動聲色地繼續舉杯答謝領事們的盛情宴請。


餐後,林則徐對諸國領事說,我國乃禮儀之邦,自古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請諸位擇日到寒舍一敘。


晚清吃西餐的中國人。


不久,這些外國領事如約來到林府。等他們落座後,僕人先一道道地上冷盤,林則徐就招呼領事們開吃。吃了一會後,林則徐特意安排上了一道閩菜的甜食芋泥。芋泥不冒熱氣,乍看猶如冷盤,實則燙舌。果然眾領事一見佳肴,紛紛舀起就吃,直燙得哇哇大叫。林在一旁微笑不語。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中,開出了一份中國人所辦的西餐館中的菜單,有「清牛湯」、「炙鰣魚」、「冰蠶阿」、「丁灣羊肉」、「漢巴德」、「牛排」、「凍豬腳」、「澳洲翠鳥雞」、「龜仔蘆筍」、「生菜英腿」、「加利蛋飯」、「白浪布丁」、「濱格」、「豬古辣冰忌廉」(今譯巧克力冰淇淋)、「橙子冰忌廉」,後來還加了「燕菜鴿蛋湯」,以及葡萄乾、香蕉等。


中式聚餐,吃飯時猜拳行令。


「龜仔蘆筍」和「燕菜鴿蛋湯」似乎不太像西餐,很有可能是混入的中式菜肴。這些中式的西餐館的外型與中國茶樓相仿,但裡面的裝修有西式的壁爐、枝頭燈、長條餐桌和靠背椅,以其新奇怪異來吸引中國人。


總之,西餐雖然因味道「怪異」被吐槽,但它一旦引入,便迅速傳播。正如《清稗類鈔》所記:「光緒朝,都會商埠已有之。至宣統時,尤為盛行。」


參考文獻:邢照華《試析清末民初廣州的西式飲食民俗文化》,鄒振環《西餐引入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間的開拓》,郭曄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小歷史」作者申向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太后去世那一年 清朝社會呈現破敗風貌
10張老照片記錄晚清落後社會面貌 人物表情獃滯

TAG:小歷史 |